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魏宫莲 » 【013】三国赤壁之战

【013】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曹操在统一整个中原及北方之后,开始对长江流域的刘表、孙权势力进行统一战争。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联军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话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1、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

    2、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

    3、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4、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5、以罪名杀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名士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是说,他年纪小,所以让哥哥先拿梨子。

    故而,家学渊源,且是个早慧的天才儿童。还有,我国是梨属植物中心发源地之一,还有日本朝鲜,国内栽培的白梨、砂梨、秋子梨都原产我国。

    根据“诗经”、“齐民要术”等古籍记载,我国梨树栽培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梨树是我国南北各地栽培最为普遍的一种果树。所以,东汉末年,水果梨子在我国已经遍种。

    想来就跟三国战火一样遍及南北。出去打战,总得等战机,没事种田种树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城、叶县。

    九月,曹操到达新野县,刘琮就以荆州投降曹操。曹操接受刘琮的投降,继续进军。

    曹操南下的消息,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一直不知道,直至曹军到达宛的附近时才发现。而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却不敢告诉刘备。

    刘备发现状况,于是派亲近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颇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城,率部南逃。

    张飞诸将断后。关羽随刘备至夏口。

    江陵贮有军用物资。曹操新取荆州,舍了追袭刘备,踞城江陵。

    曹操踞荆州,引军至江陵,已达长江流域,东吴孙权震动。刘备派使臣诸葛亮与东吴联手战曹操。

    同年十二月,程普与周瑜分别任左右都督,与刘备军结成孙刘联军。孙刘联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

    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初战,就被周瑜水军打败。

    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

    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周瑜遂纳部将黄盖诈降之议,采用火攻。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

    黄盖假称投降,趁夜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

    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

    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曹操大败,退回北方。

    随后,孙刘联军攻取了南郡及荆州南四郡,孙权与刘备取得战争的胜利。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此战为其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

    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兴平二年,助孙策于曲阿之战中击败刘繇。

    建安三年起随孙策平定江东。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七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确立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

    建安十三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并亲率吴军,以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周瑜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