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魏宫莲 » 【044】国书与换俘

【044】国书与换俘

    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春正月,大赦天下。

    二月初六日,下诏说,灵丘郡土地贫瘠,又为各州交通要地,免除灵丘郡人十五年田租。

    西周时灵丘属燕,春秋时灵丘属晋,战国时,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灵丘属代郡。

    秦统一六国后,灵丘属代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灵丘县,因有赵武灵王墓而得名,属并州代郡。

    灵丘郡,北魏置,属恒州。治所在灵丘县(今山西灵丘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灵丘、浑源县地。隋开皇初废。

    去年年底,各地刺史州官回京复命,与南朝的战争断续三年,其中被认为对百姓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地方。

    朝官廷议,恒州灵丘郡受了影响。

    交通要道,人来车往,所以免田租十五年。

    北魏还是要南征的。肯定当地百姓克服困难之后,接下来,是批评反省。譬如初八,白兰王吐谷浑翼世因诬告和蒙骗被杀。

    而前面灵丘郡免田租十五年,当地反响好,但户部官员持反对意见多。但征战三年,地方刺史州官回京复命都是为民请命的基调:

    天下兴亡,百姓苦。兴兵三年,是不争的,所以廷议后。

    北魏太和六年二月初十,魏天子下诏说:“萧道成作乱于江淮之间,战祸频繁,七州的民众因而深受征战和运输的劳务,大大违背了轻徭役的本意,特免去三年的户调。”

    二十三日,赏赐自王公以下以清廉勤政著称的人谷物和布帛,数量不等。

    三月二十六日,前去兽圈。下诏说:“虎狼凶猛残暴,吃肉食伤害生命,从今以后不再捕捉和进贡。”

    二十七日,前往武州山石窟寺,赏赐贫困老人衣服。当月,齐高帝去世。

    夏四月二十日,赐京畿内因鳏寡独身难以生存的人粮食和布帛,数量不等。

    而太师府四小姐冯清听其父冯太师于廷议时,提了一句:“南朝的使者来了,递交的国书。”

    总算来了。言下颇有长江以南的朝廷,总爱在一些事情上不经意的独占鳌头,引领时下的风骚,盖因宋的使臣要回国了。

    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南齐代宋,说是比南朝的宋代司马家的晋还引人瞩目:

    争论三年。这一趟过来的南齐的使臣,姗姗来迟,正式递交国书。

    太师冯熙便也在现场。而年轻的魏天子显然也对齐的国书有几分好奇:

    呈上来的时候,打开看了。他问,“是以此确定,南齐代宋?”

    国书,即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

    《魏书·高祐传》:“请取有才用者,参造国书。”

    且不说,南朝来的使者公认的言辞出彩,这里又来了个国书确认:南朝使臣侃侃而谈。

    表示不只是南齐代宋,也是因为新的国主萧赜业已登基。他说,“原是要早些来的,却因此耽搁了。”齐武帝萧赜,南朝齐第二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为昭皇后刘智容。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成为皇太子。

    建元四年(公元482年),其父萧道成死后正式即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

    说着,示意他看朱红钤印。又说,“也是因制此传国玉玺的缘故。”

    “传国玉玺”取材于“和氏之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王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王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

    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

    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故而,南齐代宋,国书钤印却同。

    仍是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历朝君臣加字,却也只有它南朝一家,玺印诸国:

    一印见“三皇”,遥想五帝。魏天子每次撞见,都依稀出了神。

    此刻,齐使在侧,国书如帖,翻开,内里再钤新印。

    却是齐。工整楷书,笔画至简。

    魏天子遂又看了一眼。却于廷议时,让各位大臣传阅。

    “南朝来的国书,和以往不同。”

    轮到太师冯熙时,身边的礼部尚书问了句:“天子是不是也想换个玺,还是国书样式?”

    出了朝堂才说,“南朝来的使臣,从来如此,又不能照着他们翻篇。这些年捣鼓出了多少。”

    是让人头疼。太师冯熙刚刚将宋使送走,去了一个烫手山芋,心情大好。

    遂跟了礼部尚书去他府里喝酒,兴致起来,漏了底:“原来朝堂之上,可没有这么多尚书大臣,都是它南朝捣鼓出来的。今天一出,明天一出,就跟传国玉玺上加的字,如今叫铺里字画学了去。”

    礼部尚书也在看自己待客小厅里墙上挂的字画,原本不曾留意,接着说:“那我还是命人琢磨琢磨,他们改国书,两国交换俘虏可得我们说了算。”

    也是去年年底刺史州官回京复命,提及边地武将有的已经开始与南朝的齐换俘。反响良好。

    话说,由于荆州的巴人与氐人骚扰变乱,北魏任命镇西大将军李崇为荆州刺史。李崇是献文帝拓跋弘舅父的儿子。

    李崇准备上任的时候,孝文帝敕令调集陕州与秦州两地兵马去护送他,李崇推辞说:“边地的百姓有失和睦,本来是由怨恨当地刺史造成的。现在,我接受诏命去替代那里的刺史,当地百姓自然会安定下来。我只需要一纸诏书就足够了,不心麻烦陛下派兵保护,使当地百姓心怀恐惧。”北魏朝廷听从了他的主张。

    于是,李崇轻装率领数十人骑马急奔到上洛,宣布诏书,安慰劝导,当地的民户与夷人都心悦诚服。李崇命令边防据点将掳掠来的南齐百姓全部送还,因此南齐方面也将大约二百名俘虏送还北魏,两国边境军民和睦相处,不再发生战事。

    过了很长时间,李崇被改任为兖州刺史。

    以往,兖州境内经常出现抢劫的盗匪,李崇命令在每一个村庄都设置一座楼,楼内都悬挂着大鼓。

    在强盗出现的地方,要猛烈敲打大鼓,最初听到鼓声的邻近村庄,以击敲一下为信号,听到一下鼓声的村庄就击鼓两下,听到鼓声两下的村庄就击鼓三下,不一会儿,鼓声传遍百里,各村庄都派人防守险要地带。

    从此,只要强盗有所行动,没有不被捉获的。后来,各州都效法这一做法,就是由李崇首创的。

    太师府四小姐冯清听到最后才恍然,一直在说国书,其实是与南朝的使臣争论两国换俘的章程。

    宋的使臣回国,算是释放一个信号。接下来,太师冯熙主导两国交换俘虏的事宜。

    也是要像了南齐的国书。

    秋七月,各州郡出五万人修灵丘路。

    八月初一为朔日,分派大使巡行天下遭受水灾的地区,免去租赋。贫困而难以维持的,赐给粮食布帛。十八日,废除对山林和沼泽的禁令。九月初十,封氐人杨后起为武都王。

    当年,地豆干、吐谷浑等国都派使者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