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魏宫莲 » 【004】御赐太师府

【004】御赐太师府

    北魏皇兴三年六月辛未日(公元469年6月27日),年仅三岁的皇长子拓跋宏被册立为皇太子,赐下太师府邸。

    五朝外戚,清贵冯家。小丫鬟冬至记得自己当日进府,也是挤破了头的。

    可惜这等人家并不常买人进府。管家竖起两根手指:“太师发话,只有两次。”

    据他说,搬进这座太师府前,冯太师一家原是住在郡王府,再之前则是公主府,跟宫里如出一辙:

    规矩大,要求严,下人也是有机会识字明理读书的。

    再往深里说,那就是北朝南冯的北燕王宫,汉人宫里的规矩因两汉魏晋的门阀士族而家世清贵。

    一直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汉人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自诩,有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

    确实让蜂拥而至的胡人为之驻足,沉吟。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太师府进府下人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

    源自南朝的宫廷。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小丫鬟冬至跟着新进府的下人,正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府厅前集合。

    管事的一眼扫过,然后才领着他们进入前厅。

    “跪。”管事的命令。

    前一排刚起身走。小丫鬟冬至跪下,抬头,挺直后背,收肘,手合叩于腹。

    无声无息,毫不拖泥带水。

    “兴。”管事的手拿戒尺,看了过去。

    冬至低下头,站起来,春笋般笔而迅捷,随即双足合拢,却从容如眼观鼻,鼻观心。

    静若山川,有临渊的涵养。

    正衣冠,端仪容,尔后识字明理。冬至一进府就来了家庙,而那时谁也不知道,魏宫册封的妙莲真人会住进来。

    说是礼佛之人,当以慈悲为怀,既然来了家庙,她们就可以翻看书卷。

    妙莲真人发了话,她们也就开卷有益,没事就要勤拂拭。而太师府的家庙更像是缩小的京都大寺,更难得的是,藏书破万卷。

    居中的木质塔楼放着祖宗牌位,四周由廊庑门殿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木塔高三层,基础由夯土筑成,约三十丈见方,上有包砌青石的台基,与塔楼一侧的僧房楼观自围成小院,周边石栏杆内亦铺木板。

    北面屋里全是书,晒书的时候能摊开一院。

    琳琅满目。

    这一日又轮到冬至清扫小院。她跪着擦拭相连廊间的木板,清扫了院里风吹进来的落叶,青石上洒了水,净了手,轻轻推门走进去。

    自书架上拿起一卷书,吹去并不存在的浮尘,接着上次做记号的地方看。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势力举兵反抗董卓。

    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自此,地方割据,天下分裂。

    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公元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

    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公元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

    然后,曹操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降汉献帝为王爵,礼待汉室。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

    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至此,东汉灭亡,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公元221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丞相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

    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公元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

    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里,司马氏日渐崛起。

    公元263年,曹魏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袭晋王位。

    同年,废曹魏元帝曹奂,称帝,立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追封其父司马炎为太祖文皇帝。

    晋武帝即位后,于公元280年灭东吴,结束了三国时代,统一全国,改元太康。史称西晋。

    统一后的西晋,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太康元年到九年(公元280年~289年),是西晋比较繁荣的时期。

    民和俗静,家给人足,出现了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历时十年。接下来,西晋因诸王争权,而陷入动乱,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西晋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地方再次出现割据势力,诸民族乘机内迁。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乱中原。中原百姓与世族躲避战火,开始南渡。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公元313年,晋憨帝迁都长安。

    公元316年,长安被五胡攻克,西晋王朝自此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

    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也是个与当地融合和重建北方家园的过程,史称“永嘉南渡”。

    又叫,衣冠南渡。

    公元307年,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

    中原的世族,官员及平民百姓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次年,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于建康称帝,改元太兴,东晋建立。

    一开始的东晋,也如南北方风起云涌浪潮里的一叶小舟,似乎随时会被倾覆。

    和五胡十六国的北魏差不多,并不凸显。似乎随时会被渡江的胡人政权覆灭。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被视作偏安一隅的南渡中原人强势崛起。

    东晋,分崩离析的前秦国和因此重建的北方政权,开始将视线投向长江以南。

    当时,长江以北的前秦天王苻坚正是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东晋边境。

    前秦,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公元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

    东晋于是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外患的良将。谢安任人不避亲,推荐了侄子谢玄。

    公元377年,东晋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领命,于任上广募勇士,组建训练军队。

    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号北府兵。而公元383年,前秦传到国主苻坚,已近一统北方。

    为一统南北朝,与东晋一战。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此战双方分别是,地处北方的前秦与身在南方的东晋。

    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以少胜多,凭借淝水之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

    北府军以此一战,史上留名,东晋趁机将势力推进黄河流域。而此战致使前秦崩解,四分五裂,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乃至南朝政局变动。

    寒门出身的刘裕,投身北府军中,此时正在刘牢之麾下。诸将熠熠,并不引人瞩目。

    但这一刻的东晋,一扫西晋的颓唐,逆势而上。甚至让人相信,他们可能光复失地,重整河山。

    与此同时的北方,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帝国崩塌。国中大乱,原先被前秦统一的各部族政权纷纷复国,北方重陷分裂。

    后秦、后燕、后凉三个主要政权在前秦政权瓦解后出现在北方。

    同时,大大小小的部族政权,收集旧部而重立。原本并不起眼的鲜卑人拓跋部,也趁势而起。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公元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魏,史称北魏。同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

    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太武皇帝拓跋焘基本统一北方。

    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宋公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一段政权更迭频繁的乱世。

    南人北上,北人南渡,也有更北方的北人南下,四方云动,群雄逐鹿中原,被后世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称魏晋南北朝。

    由于割据和战争,分裂又融合,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等外来文化羼入(流入)。

    小丫鬟冬至搁笔,有些明白,守门的魏婆子说的小姐身边的丫鬟就是“如小姐”,守着家庙,也能“如小姐”。

    纵然新进府,也不会亏待了她。

    是真的好命吧。

    她也有些喜不自禁。然后,就被魏婆子戳了一额头,“脑袋不灵光,不容易折了命里的福气。”

    说着,叹了口气,“好好守着家庙。你若有心,日后多去妙莲真人跟前,妙法莲华,无上高洁。这可是魏宫来人说的。”

    妙法莲华,无上高洁。

    只当珍惜,何必深究。

    这十六字,小丫鬟冬至现在是倒背如流,可妙莲真人不见她。

    连她身边伺候的丫鬟采青都嫌弃她,说她蠢如驴马,就是个榆木脑袋。冬至认命地清扫着台阶下的落叶。

    家庙里,很是安静。

    不过,这份难得的安静,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接踵而至的喜事。

    也就是在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博陵公主在太师府中诞下一女。

    魏宫也有赏赐。

    太师府里一众下人,连同小丫鬟冬至这才知道,府上三小姐成了魏天子的左昭仪。

    北魏皇兴三年六月辛未日(公元469年6月27日),年仅三岁的皇长子拓跋宏被册立为太子。原是要册立皇后的。

    不知何故,没有手铸金人。故而,册封的贵人冯氏,虽名义上是魏天子的后宫之主,却又只是昭仪,得以抚养太子拓跋宏。

    小丫鬟冬至还知道,昭仪虽然是太师府的三小姐,但她却又是博陵公主的次女,确切的说,是博陵公主带进太师府里来的。

    哦,不。那时还没有太师府。开府,小丫鬟冬至才进来。

    冬至在水阁里听其他小丫鬟绘声绘色地说,“她是博陵公主之前的二女儿,和府上嫁去南平王府的大小姐一母同胞。又有倚仗继父冯太师的地方。”

    停了一停,又说,“就像三小姐能够立为左昭仪,却又有赖于府上二小姐。若非二小姐赐死之前……”

    “赐死?”见小丫鬟突然不说了,冬至却被她的话吊了起来,忍不住出言询问。

    “然后呢。”

    “然后。”小丫鬟顾左右而言他,“大喜的日子,不要说这些了。府上四小姐满月庆生,虽然来的都是亲朋故旧,可府上两位少爷那时都只是‘洗三’。”

    洗三,生育习俗。

    在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

    “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祸;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小丫鬟一边说,一边咬着喜馍枣糕。

    不消说,也是因为府上四小姐满月庆生,还别出心裁地做成了飞燕的模样。

    也是因为冯太师来自北燕。北地五胡十六国,有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也有慕容氏建立的燕国。

    冯太师的先人冯跋、冯弘两兄弟取代慕容氏,建立北燕。

    小丫鬟接着说,“汉宫飞燕,你知道吗?二小姐死前,提到了府上的三小姐。”

    停了一停,又说,“他们都说,三小姐原是要搬到中宫住的。一门三皇后。这是何等荣耀。”

    公元409年,冯跋称天王于昌黎,改元太平,国号仍旧为燕……因地处北方,故史称北燕。小丫鬟冬至记得,自己才看到这里。

    是从东汉末年开始。所以,小丫鬟的话,她咋就听不明白了。

    冬至的疑惑,在撞见府上四小姐的时候,突然就明白了几分。

    时年京都平城人虽然礼佛的多,但对于年方五岁的太师府四小姐而言,更像是在府中探索新地图。

    走进家庙,实属巧合。

    【请注意:本文如无零星史料佐证的话,那就全文都是杜撰的。属于演绎推断文,请勿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