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第三波 » 第六百四十五章 看各行百业 思人地因素

第六百四十五章 看各行百业 思人地因素

    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把现有的业态,全部重新评估一番:

    认真把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进行最为细致周到详致分类的,就得看咱们的工商管理的分类标准了,这可是真正的“应有尽有”:

    照目前的社会运营情况,现有的业态分成这几大类:贸易、服务、技术:

    其中贸易类第一大类有:商贸、贸易、工贸、电器、服饰、纸业、文化用品、酒店用品、食品等:日用百货、化妆品、珠宝、化工原料及产品(附危险品)、化学品、纺织原料(除棉花)、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厨具、工艺礼品(除金、银)、玩具、五金交电、办公设备、文化办公用品、健身器材用设备、塑料制品、皮革制品、文体用品、酒店用品、劳防用品(除专控)、花卉、纸浆、文化用纸、印刷器材及用品(除油墨)、饲料、橡胶制品、包装材料、生物制品、原生中草药、香料等。

    需要办理卫生许可证及酒类许可证的有:农副产品、定型包装食品、定型饮料、定型包装保健品、糖果、糕点、膨化食品、奶制品、茶叶、食用油、土特产品、南北货、食品添加剂、瓶装酒等。

    贸易类的第二大类有:商贸、贸易、工贸、电子、建材、计算机、电子、电器、医疗设备、口腔设备等。

    贸易类第三大类有:商贸、贸易、工贸、建材、音响、汽车、安防、消防、电力、空调、电子等。

    服务类的第一大类有:企业管理咨询,企业策划、商务咨询、商务(信息)服务,酒店管理咨询、翻译服务、航空服务、票务、房地产信息(投资)咨询,文化咨询,教育信息咨询、二手车鉴定评估、投资、国际货运代理;

    技术类的第一大类是:一子类:建筑设计咨询、工程信息咨询、园林景观设计、爆破科技;第二子类是:广告、广告策划、影视文化传播;第三子类是:计算机科技、网络技术;

    技术类的第二大类是:生物科技、影音科技发展、农业科技、医药科技开发、中草药、林业科技、生物能源;

    技术类的第三大类是:测量、工程建设、汽车维修服务、装修、基础工程、建筑防水工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保洁服务。

    上述百业,在目前的运营模式下,是彼此服务的立体交叉共存,无论体量大小,性质如何,缺一不可。如此完备的社会生产服务供应链条,才保证了中国速度在这些年里一直保持着高速运转。

    所有的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而这次特殊情况下,动摇得最厉害的,恰恰就是“人”这一因素:假设,所有的人,都不能到达原来的工作指定岗位,原来的生产、运营体系,是否还可以如常,甚至更高效的运转?

    这就象景闲大厦的装修老板,温州穆伯宏所说的:“这生意吧,一旦要养人了,就不好做了。”

    当时,对于我在景闲大厦投资LED大屏的时候,他就提出过这个意见,觉得我必须想办法,尽量不用人力。

    后来,曾有一段时间,我也的确试验成功了:大屏的电费充足的前提下,操作间里的电脑用了定时软件,可以自动开关机,并且我用远程控制软件,及时变更广告节目,客户也可以通过远程软件进行抽查审计。这样,我就没有再在KS因为LED大屏播放请专门的员工,这样就尽可能地省掉了人力成本。

    可惜后来,由于市场的大环境,加上我家里的情况,导致这个模式没法继续,但对于无人可运转这件事,我还是成功实现过的。

    其实不仅仅是这一次,早在广州时代,和星星一起开办了一家翻译公司,当时也实现了无员工运营:所有的译员都是线上交稿,客户也是线上收稿,至少那几年的运作还是成功的。就在那时,我就考虑过:为什么企业一定要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呢?如果有网络,哪怕我在南美洲的一个小山村里,也一样可以为远在中国的客户服务啊!那时我就在想:人做为要素,可以动。

    相对于地点、人的流动,其实是相对照才有的:

    地动,人不动:这种状态就象某个公司的员工,因为公司搬迁地址,就这套人马跑来跑去的,还是那个公司;

    人动,地不动:这种状态就象是某个公司总是人员流动大,而公司地址不变,类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人动,地也动:这种情况就是人员流动了,连他所服务的工作单位也变化了,就象来来往往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职业打工者,不停在这团地盘上做着各种排列组合。

    人不动,地也不动:这种情况就象是这段时间,大家为了抵抗新型冠状病毒,而进行了各自居家不动的状态。整个社会,按下了“暂停”键:其实是有功能的人群与相应发生强工作属性连接的“地”发生了不匹配,才导致了大家普遍感受到的“憋闷”。

    那么如果一定要求“地不动,人也不能动”,如何解决强连接人口与相关地域的强连接不被打断呢?

    第一种就是:塞:这种办法就是不论常态如何,特别时期,就是采取特别手段,放下一切可能的“不便”和其他“危险”,先保命,这是最重要的;只要不饿死人,能撑过这一段高发期,就算胜利了;手段虽然强硬,但也是无奈之举;

    第二种就是:疏:这种办法则是从“人”的功能要素,通过对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一一满足:生理需求、工作需求、情感需求;还有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可以将本地化的人群,按当地的生产力要素,进行重新属地化配置:就是在归属地,从事其原工作地同类工作性质的工作,简单说法就是:“人哪来哪去,就地就业。”这种办法,对于绝对时期里社会重新恢复运转,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至少可以保证,以各个领地为单位的社会运营可以恢复起来,可能整体效能,不如以前,但总比全体宅住,什么都不做,要强一些。等到特殊时期过去了,再各复原职,也不是不可以啊!

    在这时,人力资源就将不再是分散的,而是作为国家的一种真正“国有”资源,进行计划性分配,这样以来,就可以解决短时期内,全国范围内全部停工停产造成的损失,就算调和期需要一些,也比什么也不做,“坐吃山空”要有意义一些。

    这样一分析,还觉得有几分道理,就赶紧和大冬瓜分享。刚从XSBN回来的她和她先生,也在小宾馆的房间里享受着14天隔离的日子,不过,我们是同一类人,只要有网络,有吃的,就能活———她比我们强在,吃的是免费的,还每天有免费医生测体温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