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三十七章 魏王李泰撰写《括地志》,郭孝恪败西突厥咄陆可汗

第三十七章 魏王李泰撰写《括地志》,郭孝恪败西突厥咄陆可汗

    《括地志》是舆地类史籍,又名《魏王泰坤元录》、《贞观地记》、《贞观地志》、《魏王地记》、《括地象》,是记述唐贞观年间疆域政区的地理书。唐李泰主修,萧德言等撰。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

    李泰于太宗贞观十二年奏请修撰《括地志》是唐王朝对全国政区进行改革,将全国划分为10道358州(内含41个都督府)1551县。

    魏王李泰以此为纲,编著了一部全面反映盛唐时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的专书,历时四年,贞观十六年成书。

    该书按当时的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志旧闻,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及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多为唐宋著作所引用,遗憾的是南宋后此书散佚。

    撰书的魏王李泰的一生恣意洒脱,像一朵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

    李泰,生于公元618年,卒于652年字惠褒,太宗第四子。武德年间,先后封宜都王、卫王。贞观二年(628)改封越王,迭领扬州大都督、左武侯、雍州牧、鄜州大都督。十年(公元636年)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

    李泰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

    唐小天率先禀告唐太宗:

    “陛下,你不能再过度溺爱魏王李泰了,他总归是要长大,让他出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

    唐太宗道:“朕倒觉得温室里的花朵有什么不好?温室里的花朵比外面经历风雨的花朵活的要长久,那些外面接受风吹雨打的花存活时间极其短暂。魏王李泰是我的儿子,我自有分寸。”

    唐小天自知再辩论下去,于己于他都不利,便不再提及。

    其他大臣也劝谏唐太宗,都无济于事,于是,没人再去谏言。

    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

    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

    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哥哥李承乾,不过受到的宠溺却是不输年幼的弟弟李治。

    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称是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

    《括地志》有较高史料价值。本书体例有创新,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的编纂特点,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

    同年,唐朝初代名将郭孝恪败西突厥咄陆可汗。

    郭孝恪,本名郭敬,字孝恪,许州阳翟人。唐朝初年名将。

    郭孝恪年轻时便有不同寻常的志向,但因不事生产,被父兄视为无赖。

    隋朝末年,郭孝恪率领乡里数百人投靠瓦岗军首领李密。李密大喜,让他和徐世绩一同驻守黎阳。

    618年,即武德元年,瓦岗溃败,徐世绩归降唐朝,并命郭孝恪奉表入朝。

    唐高祖封郭孝恪为宋州刺史、阳翟县公,让他和李世绩(即徐世绩,被赐姓李)经营虎牢以东地区,所得州县,也委任他们选补官吏。

    619年,武德二年,夏王窦建德攻破黎阳,俘获淮安王李神通、李世绩之父徐盖等人。

    李世勣被迫投降窦建德,但仍忠于唐朝,与郭孝恪商量脱身之计。

    郭孝恪道:“我们应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再图脱身之计。“李世勣赞同。

    620年,武德三年,窦建德妻兄曹旦在河南大肆掠夺骚扰,引起众多归附者不满。

    相州起义首领李文相与李世绩结为兄弟,欲杀死曹旦,投降唐朝。不料事机不成,李世勣便和郭孝恪率数十骑投唐,到达长安。

    621年,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窦建德担心唐朝灭掉王世充后危及自己,于是率军援救洛阳。

    这时,郭孝恪进言道:“平定王世充指日可待,窦建德远来,粮运不便,这是天要亡他。大王应固守虎牢,屯军汜水,到时随机应变,歼灭他们就很容易了。“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

    同年五月,窦建德、王世充相继被平定。

    李世民在洛阳宫设宴大会众将,并道:“郭孝恪曾献擒窦建德之计,功劳在众将之上。“因此迁升郭孝恪为上柱国。

    此后,郭孝恪历任贝州、赵州、江州、泾州四州刺史,在任颇有政绩。后来,郭孝恪入朝,任太府少卿、左骁卫将军。

    642年,贞观十六年,郭孝恪出任凉州都督、安西都护、西州刺史。

    西州是高昌国旧都,镇兵与流放的犯人杂居,与中原又有大漠相隔,因此和朝廷音讯隔绝。郭孝恪到任后,以诚心安抚百姓,尽得当地民心。

    当时,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杀死沙钵罗叶护,袭灭吐火罗,又扣押唐朝使者,侵扰西域地区,并派兵进犯伊州。

    郭孝恪率二千轻骑自乌骨出击,乙毗咄陆又遣处月、处密诸部围攻天山县。

    郭孝恪击退西突厥,乘胜进占处月俟斤(即部族首领)所居之城,并一直追至遏索山,收降处密兵众,然后凯旋而归。

    郭孝恪生性奢侈,仆妾器玩,都极尽鲜华,虽在军中,床帷器物也多用金玉装饰。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军攻破龟兹都城,龟兹王布失毕率轻骑西逃。

    阿史那社尔率军追击布失毕,并让郭孝恪留守龟兹。

    不久,布失毕被俘,国相那利只身逃走,暗引西突厥和本国兵马万余人,回袭郭孝恪部。

    当时,郭孝恪认为龟兹余部未平,便在城外扎营,但不听龟兹人的劝告,对那利没有加以防备。那利暗中与城内降兵勾结,潜入城中,并大声鼓噪。郭孝恪这才察觉,于是率所部千余人,进入城中,与敌军交战。

    这时,城中降兵都响应那利,攻打郭孝恪,乱箭齐发。郭孝恪殊死战斗,又率军出城,不料在西门中流矢而死,儿子郭待诏一同战死。

    唐太宗得知郭孝恪死讯,责备郭孝恪不加警戒,以致丧命,剥夺其官职,后又怜愍其战死沙场,便为他举哀。

    唐高宗即位后,追赠郭孝恪为安西都护、阳翟郡公。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唐小天此后评价郭孝恪:

    “他机铃果毅,建功立业建言献策有杰出将士的风采,但骄奢淫逸,视军规如粪土,这也是他战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