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七十四章 科普小知识:《新修本草》

第七十四章 科普小知识:《新修本草》

    显庆四年,《新修本草》成书。

    《新修本草》,本草著作,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54卷。

    7世纪中叶,由于国家的统一,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更由于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断输入,使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

    而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由于陶氏编著时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来传抄改移所出现的错误,己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药物知识加以总结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参与编修者凡23人,他们是:英国公李勣,太尉长孙无忌,兼侍中辛茂将,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许敬宗,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孔志约,尚药奉御许孝崇、胡子彖、蒋季璋,尚药局直长蔺复珪、许弘直,侍御医巢孝俭,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吴嗣宗,承蒋义方,太医令蒋季琬、许弘,丞蒋茂昌,太常丞吕才、贾文通,太史令李淳风,潞王府参军吴师哲,礼部主事颜仁楚,右监门府长史苏敬。

    苏敬,唐代医家,曾任右监门长史,与李世勣,孔志约等共同编著新修本草,另与徐恩恭,唐临等编《三家脚气论》一书。

    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物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

    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盲,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识药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术。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麝犀,驱泄邪恶;飞丹炼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普济黔迈财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赖。歧、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华、张、吴,振英声后。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永嘉丧乱,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众记,颇或驳。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然而时钟鼎峙,见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冬收实。谬粱、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异繁蒌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野狼毒,妄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盖亦多矣。自时厥,以迄于今,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复采杜蘅于及己,求忍冬络石。舍陟厘而取藤,退飞廉而用马蓟。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敬,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深圣怀。乃诏太尉杨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十二人,与苏敬详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逆莫大焉。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铅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绮焕,备庶物形容。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四卷。庶以网罗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王而不朽。

    《新修本草》影响力甚为广泛,《新修本草》经唐政府颁行后,很快在国内广泛流传。二十世纪初,在敦煌石窟中发现藏有唐代手抄的本书卷子本,抄写年代为“乾封”二年(667),即本书编成后8年。

    要知道当时中国西北地区交通还不大便利,但《新修本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传到了该地区,可以看出本书受到重视和迅速传播的情况。

    另一方面,本书流传到国外也很早,公元731年日本曾有田边史手抄的《新修本草》出现。据公元901-902年日本的《延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本书传到日本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备受重视。

    原书在宋以后渐次亡佚,现《药图》和《图经》两部分已无法考见,唯正经20卷尚有部分残存。查近人著录的五种传本中,以法国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残卷较为可靠。此卷犹存朱墨杂书的古态。考其文,起于桔梗的注语,迄于白敛的正文,乃为原书第十卷的残卷。由于后世本草书和方剂书的转引,它的内容基本上被保留,现有各种辑佚本刊行。

    清末李梦莹曾补辑《新修本草》,今存稿本。日本小岛宝素、中尾万三均致力补辑,未竟全功;冈西为人《重辑新修本草》(1964年)载药850种,仿原书朱墨分书体例,考校精当。国内尚志钧有辑本(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