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食神的太阳花园 » 第五章 新年活动

第五章 新年活动

    大运河边不知何时开了一家姑苏糕点店,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留心的事。毕竟这条街本就是一条餐饮街,新开、关停的店铺本就是常事。

    要说唯一让人有些新奇的,是店铺主打的‘姑苏糕点’的名目,这倒是不常见——说来惭愧,苏城人大多数不太在意家乡的饮食文化,对于家乡糕点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儿时街边卖海棠糕、卖萝卜丝饼的小摊,随着这些小摊小贩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割离、驱逐,曾经街边随处可见的小食也成了记忆。

    即便偶然想起,但也只是一句不咸不淡的感慨。

    或许每年‘二月二’会去黄天源买块‘撑腰糕’,但这样习俗也在渐渐淡去。‘稻香村’、‘采芝斋’这些古老的店铺,更像是为了让外乡游客体验苏城而特意做出的‘苏城特产’,仿佛是关在博物馆玻璃橱窗后的展览品,与市井生活本身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

    多久没去吃海棠糕、薄荷糕了?

    当问到这个问题,一些人或许会回忆良久,给出个不太确切的答案,那是以十年为单位的时间距离。

    不似‘故胥十二楼’新店开业那样隆重,本就只是旗下一个小店的‘胥楼糕点屋’是悄悄开业的,没有剪彩,没有庆祝活动。只是某一天突然打开了店门,橱柜里出售的,仿佛是儿时记忆中蹦出来的东西。

    糕点屋装修得并不华丽,也没有刻意追求古朴,只是简单的陈列着几排柜子,墙上挂着价目表。

    盘香饼、盘龙糕、四色片糕、定胜糕、椒盐桃片、云片糕、枣泥麻饼、松子酥、麻雀蛋、枇杷梗、豇豆糕……

    有些还算熟悉,有些却已经是久远没听过的名字,让人不自觉的,仿佛心里的某处被触动了一下。那种感觉并不在于‘好’或者‘不好’,更像是偶然意识到——不知不觉时间原来过了这么久了。

    “生意还不错啊。”一天营业结束,看着电脑里对账的营业额,谢卫国有些意外,“还想着会亏本呢,看着样子,至少赚回房租和水电没问题啊。不愧是老哥!”

    谢茂德摆了摆手,并不居功,“这些糕点毕竟是客人们记忆中的味道,刚开始吃个新鲜,但做个品牌是长久的事,能不能维持还不好说。”

    确实如此,谢卫国也理解,不再说什么夸赞的话,免得给谢茂德不必要的负担。

    “爸,我晚上要出去吃饭,会晚点回来。”同样在办公室里,用笔记本打了半天字的谢宛蓉抬起头插话道。

    谢卫国暗叨一句女大不中留,也不在意挥了挥手,“九点前回来,不然你妈可要锁门了。”

    谢宛蓉比了个“KO”的手势,接着道:“要我说,周五不就是小年夜了吗?不如借这个机会做个活动。推出一些过年喜庆的糕点,还有汤圆、糖年糕之类,都是过年需要的,算是制备年货。”

    “年货?这主意不错!”谢大厨一拍手,“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转的快。以前过年吃糕点可是传统习俗啊。”

    “那是,也不看看谁的女儿。”谢卫国得意道,得了婉蓉的一个白眼。

    除夕吃汤圆,新年吃年糕,这些都是延续至今的习俗。也不需要多准备什么,用‘故胥十二楼’的渠道打一下广告,以他们的品牌影响力,想必会有新老食客愿意买单。与其去学洋人过洋节,恢复传统习俗更有意义。

    “我让人重新做一下广告牌,再印一些海报。”

    “这些我来吧。”谢婉蓉合上电脑伸了个懒腰,“终于写好了,下次再也不接约稿了,被人催着真难受,还是自由发挥的好。”

    “你不是要和那小子一起出去吃晚饭?”

    “弄个广告策划而已,搞点照片弄个文案,能要多久?半个小时的事。”

    对谢宛蓉来说这确实是简单的事,甚至算不上正经工作,动动手指而已。

    第二日,糕点屋的营业额一如预料的又提了提。

    “风俗习惯这种东西,果然都没那么容易忘记。年货套餐都快断货了,还有不少人预定。”

    谢卫国得意道,来他说这糕点屋赚不赚钱并不重要,小小的一间店面,哪怕盈利再翻一番,也不及‘故胥十二楼’多订两个包厢,那红红火火带着家乡特色的年味才更让他欢喜。

    “等这里稳定了,这糕点屋也多开几家分店。老哥你费点心,多带几个徒弟出来,把这姑苏的味道好好的让大家尝尝。”

    “开分店的事等等再说,”谢大厨打断了自家老板的畅想,“你看看这个。”

    “什么?”

    谢卫国接过,那是张花花绿绿的广告纸,有日文也有中文,打头的“迎新年、拜财神”、“迎宾特价,全场五折”两排字样引人注目,下面是刺身、烤串的照片。

    “周边的几家日料店,新年期间要搞活动,可能是针对我们的。”

    不是‘可能’,分明就是!

    “我们迎新年,他们也迎?小日本的新年不是元旦节吗?”

    谢卫国说着,又认真看了看广告纸,那些日料的照片并没有引起谢茂德的食欲,但他不确定现在的年轻人的品味是否会被吸引。

    “‘新年新风尚,打造和式风俗年’?亏他们说得出口,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要他们小日本来教我们怎么过年?什么御节料理,荞麦面、乌冬面的,谁过年吃这种东西。”

    “那还真不一定,情人节巧克力卖脱销,圣诞节到处送苹果,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想的,我们都搞不懂。更麻烦的是,他们的活动日是初一到初五。”

    从大年夜到初五,按照中国的习惯,所有商铺、饭点都是歇业的,故胥十二楼当然同样如此。厨师、服务员都要回去过年,有些外地的,还要待元宵节才能回来。

    但市面上并非没有餐饮的需求。年初一拜了年本就没事干,如果街上还有餐饮店开业,相信不少年轻人都愿意去逛逛。

    “这……确实难办。”

    他们这糕点屋主打的也就是个情怀,要说里面的餐点多好吃,以谢茂德在白案上的厨艺也确实说不上来,只是中规中矩,不算丢分而已。借着‘故胥十二楼’的品牌效应打了些广告,好不容易吸引来的客源,可能会被那些日料店夺走。

    毕竟那些日料店抱作一团,已经用类似手段挤掉了周边好几家店铺。

    对面的东北烧烤,还有之前的几家重庆小面、黄焖鸡米饭,都在前段时间被挤兑地关门大吉。连一家本地人经营了好几代的藏书羊肉都没能幸免,去年冬天就搬迁到马涧去了。

    虽然说自家老板开店的目的确实本就为了恶心一下那几家日料店的意思,不服输抢抢生意,但被人提前针对的感觉还是不太好。

    只是对方也没耍什么可以让人诟病的手段,举办节庆活动本来就是商业自由的行为,也没什么好质疑。

    “大不了我们也开业。”

    “过年的时候开业?这可不好办,总不能不让大家回家过年吧?”

    “有我一个就够了。”谢茂德认真道,“一家糕点屋而已,就算没有帮厨打下手,坚持几天也没关系。”

    “可是,老哥你不用过年吗?”

    “过年啊?每年不都那样,你也知道,我没什么小辈来拜年。冷冷清清的,过不过都一样。”谢茂德轻松地说着,“而且,你的‘故胥十二楼’,不也是我的‘故胥十二楼’吗?”

    谢茂德接不上话,只是狠狠的点了点头。

    “老哥,有把握吗?”

    “把握谈不上,只是我们姑苏百姓吃糕点的时候,那群小日本还在岛上穿兽皮、捡果子呢。”

    倒退两三千年,姑苏百姓烹米羹鱼的时候,日本岛上有什么?也只有一群猴子而已。

    沿着京杭大运河这一段,河边日料店这几年雨后春笋般一家家的林立,其中人气最高的是一家名叫“和风馆·极鲜道”的手工寿司店。

    店内当家的主厨(板长)秋山正夫传言有六十年捏制寿司的经验,寿司一道炉火纯青,不过因为年纪和精力的原因,近年来他本人很少再亲自下厨,生意的事基本交给了几个弟子。

    只是此时在茶室内,面对对面跪坐着的男子提出让他亲自出手的要求,秋山正夫也不再推脱。这林林总总几十家日料店,确实有统一的商会,而对面的男子正是商会会长岸田雄一郎。

    “那么,秋山君,庆典活动时的寿司就拜托您了!”

    “我明白,既然是岸田会长您亲自开口了,捏了六十年的寿司,也不差这几天。毕竟老夫也才七十五岁,年轻着呢。”老人笑着应承道。

    秋山正夫是个瘦瘦小小的老头,满头白发的样子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年轻,若要说全身上下唯一与‘年轻’搭界的,大约只有那双手,不似普通老人,依然显得有些红润。

    “劳您受累了”岸田会长带着歉意鞠了一躬,“那‘故胥十二楼’也真是的,好好的大酒楼,何必跟我们这些流落异乡好不容易站稳脚跟的人过不去。在神户的唐人街上,可没有人和他们抢生意。”

    排除街上一些有影响的店铺,这确实是他们商会一直在努力的事。岸田雄一郎也想要仿造别国的文化街区,在这里打造一条日料餐饮街,传播大和民族的风俗文化。

    商会本来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故胥十二楼’让他们不得不提前,也没有前期预热,仓促之间举办了新年活动。

    这种事日国的政府也是支持的。

    在几个有核国家互相牵制的如今,真刀真枪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各国间比拼的是经济和文化。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实力。这一点日国始终走在前列。

    拳头品牌的动漫和日料,已经让日本文化深入到了世界各国的方方面面。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奥特曼、机器猫、龙珠、圣斗士,早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带去了日本的文化、语言和认同感。

    而日料,也在国际餐饮文化中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

    或许难以想象,一个物资贫乏、国土面积也并不大的岛国,却在国际美食排行榜前百味中占据了六、七个名额,其中排名最高的日本寿司,竟压过了中国排名最高的BJ烤鸭,占据了世界美食第四的位置。

    中餐比不上日料?

    餐饮文化的碰撞说到底同样是彰显文化影响力,比拼的本就是综合国力。国强,文化也必然让人信服。同样的,文化扩张,也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推动的作用。

    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日侨若是能在他国打造一定范围的美食街区,日国政府是乐见其成的,甚至愿意给一定政策倾斜。这不是阴谋,本就是阳谋。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也会去国外推广中餐、建造江南园林、开设孔子学院,推广自己的文化。

    各国也都是如此。

    文化交流,或者说文化战争,本就是考验一国的底蕴。不限于历史人文,还有当前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盛唐时中国的文化就是世间的标杆,上世纪初时中国的一切低到尘埃,不外如是。

    经济的强盛引领文化的优势,文化的输出带来经济的发展,这本就是一个循环。

    不过对于岸田雄一郎来说,也没必要想太多,异国他乡抱团本就是本能,这也是岸田雄一郎组建商会的原因。

    “‘故胥十二楼’与我们无关,但那‘胥城糕点屋’若是做大了,我们这一条街的和食或许都会受影响。听说掌厨的就是那位新晋的烹饪大师。”

    “烹饪大师吗?那倒是值得期待。”

    日本厨师的评级与中国不同,没有名师、大师、特级大师的说法,不过秋山正夫六十多年的烹饪经验,三十岁时担任板长主营寿司店,至今已经五十多年,对自己擅长的领域,他自诩也不弱于任何的‘大师’。

    他不但没有紧张,反而有些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