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造士 » 第三章(4)

第三章(4)

    辛怀玉的第一课就这样尴尬的开始了。不过还是有让他欣慰的东西。辛怀玉后来抓住了名字这个关键词,通过解析名字引入开学第一课的启蒙教育。

    他在后来的教学反思中写道:幸好我很快调整了状态,开始把抽象的问题转变成了具体。

    “同学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辛怀玉等不得学生们再去困惑的思考,调整了情绪后亲切的问。

    “不——知——道。”

    全班学生竟异口同声的叫道。

    “我叫辛怀玉。”

    辛怀玉说着转身在黑板上写出了自己的名字。写完了,转过身,神秘道:“你们知道我像你们这么大时叫啥名字吗?”

    立刻有学生接道:“不知道。”

    也有学生大声道:“辛怀玉。”

    就有学生笑。

    辛怀玉宽容的笑了笑。等学生们好奇的眼睛全看向他时才又说:

    “俺在你们这么大时有个特别有福的名字。”

    辛怀玉故意用了方言“俺”。

    “俺爹叫俺辛福禄。”

    学生们哄堂大笑。笑声里带着朋友般亲密和信赖。

    “你们知道俺爹为啥给俺起这么个名字吗?”

    学生们纷纷摇头。

    “是希望俺一辈子有福分有爵禄。简单说就是挣大钱,当大官。可俺不喜欢。俺觉得人活一辈子不只是挣大钱当大官,俺还有别的理想和追求,俺就给自己改了名字,改成了现在的名字:辛怀玉。”

    看着学生们惊讶羡慕的眼神,辛怀玉继续道:

    “你们知道老师名字的寓意吗?”

    学生们摇摇头。

    “好吧!老师今天就跟同学们说一说中国人的名字。先说老师的名字。”

    “怀是什么意思呢?是心里存着的意思。我们说一个人有所思念,有所追求,就会说‘怀着’,可见怀有思念、追求的含意在里面。《论语》说,君子怀德。意思是说人心里时时存着对美好品质、美好德行的追求,也就成了有德行的人了。”

    “老师你咋不叫怀德呢?”一个学生小声问。

    辛怀玉看着这个学生微笑道:“张秀玲同学这个问题好。老师咋不叫怀德呢?等老师给你们讲完玉的意思咱再说行吗?”

    张秀玲听了,认真的点点头。

    “说到这个玉字呢要复杂一些了。玉本来是指美丽的石头。其实同学们对玉应该不陌生吧?”

    有学生就抢着说:“我妈手上就带着玉镯呢,可漂亮了。”

    “是吧!好多同学家里应该都有像玉镯这样的玉吧。说明什么呢?说明玉在咱们国家很普遍。”辛怀玉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块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白色玉佩,上面雕饰着精美的祥云和振翅欲飞的蝙蝠图案。“老师这里有一块玉,你们看漂亮吗?”学生们纷纷探头探身子盯着辛怀玉手里的玉佩看。辛怀玉略显得意道:“老师这个玉佩叫流云百福。同学们看上面的图案,这里是云纹,这里是蝙蝠。看仔细了哦,这些云纹形若如意,绵绵不断,寓意着如意长久;‘蝙蝠’更有意思,同学们读一下,蝙蝠,蝙蝠,是不是很容易读成‘遍福’?”

    辛怀玉说着在黑板上写下了蝙蝠与遍福。学生们恍然道:“哦。”辛怀玉说:“这就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利用谐音,给蝙蝠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蝙蝠,遍福,象征着幸福如意和幸福延绵无边。”

    学生们兴奋的盯着辛怀玉手上的玉看。辛怀玉大方的把玉递给了坐在第一排的刘丽,朗声道:“同学们传的看一看,摸一摸。看有啥感觉?”

    一片争抢声,赞叹声。

    桌椅板凳砰啪碰撞声。

    玉佩在下面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刘丽手里,刘丽小心的双手捧着递给了辛怀玉。辛怀玉接过玉佩说道:

    “同学们谈谈感觉呗。”

    “老师真的里面有一只蝙蝠嘞。”

    “可绵喇。握在手里绵绵的。好舒服。”

    “透着亮光呢。”

    “俺用手弹了弹,声音可好听了。”

    辛怀玉接过话:“是呀,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可你们知道吗?咱们传统文化中玉还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啥意思呢?同学们现在还小,等你们跟着老师学开古文了,这些都会一读就懂,你们想不想?”

    “想。”

    学生们总是异口同声。

    辛怀玉略微皱了皱眉头,很快又微笑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玉是最美的石头。为什么是最美的呢?因为玉里面含着五种美好的品德。那五种美好的品德呢?‘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我们把它提出来就是五个字,代表五种美德:仁、义、智、勇、洁。”

    辛怀玉说着在黑板上写下了:

    五德:仁义智勇洁

    “下面老师一个一个来解释。”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意思是说玉天性温和滋润,还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意思是说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就可以看出来它里面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坦荡之心。”

    “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让人欢悦的智慧并且能传达给四周的人。”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意思是说玉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宁折不挠。同学们听说过一个成语叫百折不挠,本意是说宁可折断也不弯曲,意思是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玉石不挠而折,表明了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是说玉石损坏了,有了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不会伤着人。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不伤害他人”

    “这就是玉所具有的五德:仁、义、智、勇、洁。同学们想想,我们做人应不应该追求这五种德行?”

    “应——该!”

    学生们再次异口同声答道。

    “这五种德行的具体含义老师会在今后的课堂上给同学们慢慢讲解。”辛怀玉延伸道:“关于玉,其实还有很多要说的,比如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还有我们平时常说的守身如玉。什么叫守身如玉呢?就是坚守品格的贞洁像美玉一样洁白无瑕。今天我们只说到这儿,同学们可以回去以后收集一下关于玉的文章,自己体味一下。”

    “现在我们来想另一个问题。”

    辛怀玉说着又从兜里拿出另外一块只露出一点晶莹玉色的石头。除了露出来的那点玉外,简直就是一块粗糙的石头。外表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学生们好奇的看着辛怀玉手里的石头,不知道老师要做什么。

    “同学们看一下我手里的这块石头,好看吗?”

    “不好看。”

    “像不像玉呢?”

    “不像。”

    辛怀玉把露出的那点玉对着学生问:

    “这里呢?”

    “像。”

    “对了。其实这是一块不错的玉石呢。只不过还没有打磨。我们平常说璞玉,就是指这种包在石中而尚未琢磨的玉。同学们听说过和氏壁的故事吗?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哭到眼睛流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多道理,老师今天只想说即使是世上最珍贵的玉石,如果不去打磨它,不去雕琢它,它仍然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只有打磨了,雕琢了,玉的美才能显现出来。《诗经》里有一首《淇奥》,里面有一句诗讲得特别好‘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啥意思呢?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说的是做学问要像把骨头加工成器物,把象牙加工成器物那样相互商量、研讨,使学问在切磋中更精湛。琢磨的意思是雕琢和打磨玉石,说君子的品德只有不断的琢磨才能更良善。《三字经》里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同学们知道老师的意思了吗?”

    “知道啦!”

    “董晓君同学,你来说说,老师说的啥意思?”

    董晓君脸一下子红了,勉强站了起来,支支吾吾道:“就……是……就……是……”

    有学生起哄笑,有学生探起身子手举在半空中不住的摇晃,想引起辛怀玉的注意。

    辛怀玉耐心的等待。

    “就……是……要好好……学习。”

    “很好!”辛怀玉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董晓君,“请坐。”

    董晓君脸上流露出笑容,轻松的坐下了。

    “吴小刚同学,你来回答。”

    “就是要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学好。”

    “非常好!请坐。”

    “刘丽同学。”

    “人只有经过各种磨炼才能做好人,做好学习。”

    辛怀玉笑了,笑得很幸福。

    “非常好!同学们,在今后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你们想学习好做人好就要不断经受磨炼,你们自己也要不断的磨炼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父母、对国家有用的人。你们说是不是?”

    学生们异口同声道:“是。”

    “《礼记•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往简单了说就是人不经过培养、锻炼,是不能成材的。所以啊,老师给自己起名字就是希望自己心怀把自己修养成具有知识,具有美德的人;同时老师更想把你们培养成具有知识,具有美德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美的,尊贵的,受人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