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造士 » 第十章(2)

第十章(2)

    “辛老师上炕坐吧!”吴小刚父亲吴小刚母亲已把饭菜摆在炕桌上,便亲热的指着炕上的桌子说道:“正赶上吃饭,辛老师没吃了吧?随便吃点。”

    辛怀玉看了眼炕上的桌子,见上面摆着一碟花生米,还有切好的一盘牛肉,原来坐的地方立着一瓶酒,就说:“不了。我坐会儿就走。”

    “哪儿能呢。”吴小刚父亲说着过来拉辛怀玉,“好容易遇上了,想请还请不来。再说还没跟您说话呢,正好边吃边说,俺也早想知道俺家小刚在学校情况。”说着对吴小刚的母亲喊道:“他娘,去买点下酒的熟肉。”

    “真不了。”辛怀玉推让道,“我还有事,说会话就走。”

    吴小刚父亲已连推带拉的把辛怀玉拉到了炕沿边,诚恳的说:“不行!吃完再走。辛苦一天了,总不能不吃饭吧!”

    旁边吴小刚的母亲一边穿衣服一边劝道:“辛老师你就别走了,我马上回来,熟肉铺就在我家旁边呢。”

    她说着已穿好衣服,手脚利索的出门了。临了还回过头安顿道:“别走啊!辛老师,我马上回来。”

    辛怀玉见状,只好顺着吴小刚的父亲,脱了鞋,盘腿坐了上去。吴小刚不等父亲安顿,早跑着寻出了酒杯和碗筷。不一会儿,吴小刚母亲手里提着买好的肉回来了,另一只手还拎着一瓶酒。

    “还买酒了。”辛怀玉不好意思的说。

    “怪冷的天,喝点酒暖暖身子。”吴小刚母亲热情的说着已进了厨房。很快就端出了新切好的冷肉。

    酒饭间说起吴小刚,吴小刚的父亲和母亲脸上满是自豪。

    “小刚从小懂事。学习又好。给我们省不少心呢。”吴小刚的母亲说。

    “别动不动就夸你儿子。”吴小刚父亲用责备的语气埋怨道。但辛怀玉看得出来,他做父亲的嘴上这么说,心里恨不得自己亲自说出来夸奖儿子的话。他故意给自己老婆拉了拉脸,却掩不住眼角流露出来的满意的笑意。“孩子不经夸。辛老师还要严加管教。”吴小刚父亲脸转向辛怀玉后又笑眯眯的补充道。

    “听说小刚成绩一直很好。”

    “这倒是。”吴小刚的父亲欣然道,“初中就靠辛老师了。”

    他说着举起杯一饮而尽,然后端着杯看着辛怀玉,也不说话,只是笑。辛怀玉无奈,只得干了杯中酒。吴小刚父亲这才嘿嘿笑着说,“辛老师爽快人,小刚交给您俺放心。”

    “哪里呀!小刚聪明好学,成绩一定不会落下来的。”

    “我们从村里上来盼得就是小刚能有点出息。”吴小刚父亲说着举起酒杯:“俺敬辛老师一杯。”说完一口干了,倒举着杯道,“先干为敬。辛老师也干了吧。”辛辛怀玉说:“好!为孩子好,我干了。”说着举杯仰脖干了杯中酒。

    无意之中辛怀玉抬头看了看顶上吊着的灯,100瓦的白炽灯亮得刺眼。辛怀玉忽想起董晓君家里昏暗的小灯,灯下爬着董晓君和妹妹董晓男。

    推杯换盏间辛怀玉渐渐有了醉意。话题也越来越靠近真实,气氛就不再那么轻松热烈。

    “我说老吴哪……”辛怀玉舌头微卷,口齿还算清楚的说道,“小刚学习好,大家都羡慕。你呀!生了个好儿子。“

    “谢谢辛老师。”吴小刚父亲晃悠着脑袋说,“还是老师的功劳。辛老师你看我和他妈整天在外面忙活,哪儿有时间管他呢?学习的事就全交给老师了。辛老师您多费点心,拜托了。”

    “这是我们当老师应该做的。我想跟你说……”辛怀玉知道这口难开,可难开也得开呀,否则自己今天这家访就白访了。“这人哪,除了学习,做人才是最重要是。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啥意思呢?老吴你容我慢慢跟你说。”

    说完喝了口水,眼睛盯着吴小刚的父亲。吴小刚的父亲先听得一头雾水,正愣怔的看着辛怀玉,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听他这么一说,忙频频点头道:

    “不忙。不忙。您先喝口水再说。”

    “您知道孔子吧?”

    辛怀玉的自负劲又上来了。

    见吴小刚父亲茫然点头,也不解释,自顾说了下去:“孔子可是个大教育家,是我们的祖少爷嘞。他老人家说的弟子是自己的弟子。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生。是吧?”

    吴小刚的父亲还是没有明白辛怀玉咋突然绕到这上面来了。以为是喝多了酒给自己讲故事呢。心里失笑,脸上还是一幅虔诚恭敬样。

    “是。”

    “孔老夫子讲这句话啥意思呢?这是在要求他的弟子呢。凡入我孔门学习的学生,先要有个标准。做到了,可以入我孔门,做我的弟子,做不到这个标准,对不起,俺不收你。”

    “哦!原来是这样。”

    吴小刚父亲好像听懂了似的应和道。其实心里还在犯嘀咕,这说的都是甚兰?

    “孔子可是圣贤呀!讲的是圣经,弟子们学的是圣学。所以这个标准就是学圣学贤的根基,我们做老师的,为人父母的不可以忽略了啊。”

    吴小刚的父亲正捉摸《圣经》不是基督教吗?孔子甚时候讲开《圣经》了?看来这个年轻老师确实是喝大了,开始胡乱说话了。吴小刚的父亲心里一下子轻松了,也就借着酒劲胡乱听。

    “老吴,你知道《弟子规》吗?”

    这个吴小刚父亲还真知道。不过只知道有这么回事,具体内容可从来没看过。他只念过初中,哪里能看懂什么《弟子规》?能知道有个《弟子规》就算不错了。有了这点自信,再加上酒精烧的,说话就有了底气,声音也高了。

    “知道。”

    “哦——好!”辛怀玉高兴道:“《弟子规》的总纲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弟子规》也是根据这句话编写出来的。《弟子规》干啥的?”

    吴小刚父亲茫然的摇摇头。他是真不知道。不仅不知道,现在连辛怀玉刚才说的那句话也记不得了。

    “《弟子规》是清朝一个叫李毓秀的老师根据孔子的话编写出来教导弟子,就是他的学生,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学业道业的。说白了,就是咱们现在的政治课。”

    “原来是政治课呀!”吴小刚父亲豁然道:“你这么说我就知道了。”

    “《弟子规》在清朝很普遍的。家家户户都要念。”辛怀玉伤感道。“过去是蒙学,给小学生学的。现在我们大学生也要学啊。”

    “大学生还学小学生的东西?”

    “学呀!当然要学。”

    “为甚?”

    “缺了。缺了啊。”

    “噢。”

    “你看这句话里有七科,七件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在家里必须孝养父母,对父母要恭敬,要使父母快乐,这是‘入则孝’;对一切的长辈、年长者,都要恭敬,对年幼者都要友爱,这是‘悌’;不要忽略了生活中的小事,从小事里头养成谨慎的态度,从小事当中培养大的德行,做到谨言慎行,不要胡言乱语、肆意妄为,这是‘谨’;言而有信,说话一定要诚信,不能有欺诈、有妄语,这是做人之关键,一个人说话如果没有信用了,那他什么都做不成功,他在这个社会也不能立足,这是‘信’;博爱众人,跟一切人交往都要有爱心,爱心不只局限在自己家里,要扩展开来,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物要平等博爱,爱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用同样的爱心爱一切人,爱自己的儿女晚辈,也要用同样的爱心爱一切人,这是‘爱众’;选择师友,要选择仁者、亲近仁者,对自己的道业学问长进有很大的帮助的人,这个不能随便,这是‘亲仁’。前面六件事做好了,再说做学习知识,再说做学问。这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是学问的基础,做人是学问的基础。没学会做人,没有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的道德根基,学习再好,学问再大也没有用,甚至有害。和珅学问大不大?作了贪官。汪精卫学问大不大?作了汉奸。”

    辛怀玉这番摇头晃脑的宏论彻底把吴小刚的父亲给说蒙了。前面的话都没听懂,只听懂了最后两句话,那就是:学问大的人没一个好东西,意外之意,学习好算不了什么。吴小刚父亲想,你这不是拐着弯儿骂我儿子吗?骂儿子不说,连老子也骂了。骂就骂呗,他妈的骂人还不带脏字,这跟吃人不吐骨头有甚两样?吴小刚的父亲就不高兴了。人一不高兴,脸也本住了,眼睛也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

    吴小刚的父亲已经不想再听辛怀玉在哪儿鬼嚼了。

    辛怀玉本是性情中人,跑家访竟然喝多了酒。喝多了便喝多了,老老实实说几句正经话,偏耍文墨,跟个听不懂的人说些听不懂的事。事情的祸根就埋下了。

    不懂的东西就可以任意理解。

    辛怀玉的这些话别说跟吴小刚的父亲说,就是跟学校老师说也没有人会感兴趣。我在学校待了十年,在教育局待了二十年,别的不敢说,对老师还是比较了解的。考大学的时候拼了命的学习,考上了。你看。考上了。这个“了”很有意味。《红楼梦》里有首“好了歌”,就那意思。我不敢说全社会阅读是怎样,大部分老师不读书不看报,我敢说。这个事件概率很大。

    老师手头的书大体是固定的。课本、教学参考、教案精选。人文变成了技术。什么叫教好书,把成绩搞上去了,书就教好了。什么叫教育好学生,学生在校没惹事,学生就教育好了。这让我想起了寒号鸟的故事。大多数老师是嘴上成天挂着读书呀读书呀却最不读书的一群。

    有人说,你扯淡!

    不信?你当几天老师看看。

    正如辛怀玉所说,学校里有一群技工。

    但我这话里不包括辛怀玉、石子谦、孙澄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