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华夏风雨情 » 第217章 四贤步入襄王府

第217章 四贤步入襄王府

    徐任枫带着徐云峰跟刘文心回到徐府,将两人引入书房,聊起天来。

    徐任枫道:“你们回荆襄后,帮王猛筹备一些银两,越多越好,不要让人察觉。”

    徐云峰不解,疑问道:“爹,他王猛要那么多银两干什么?”

    徐任枫往门口看了看,发觉没人,小声道:“陛下将他发配到陇西,表面上是让他去戍边,实则是让他为朝廷操练一支兵马,以备日后之需。”

    刘文心疑惑道:“既是为朝廷操练兵马,那干吗不直接让户部拨经费啊?”

    徐任枫回话道:“这是一步暗棋,不能摆到明面上,朝廷就不能给王猛任何的帮助。区区一个河州,地广人稀,赋税有限,是顶得住一支三五万人的正规骑兵开销的。”

    刘文心道:“可我们手上的库银,全部上缴给朝廷,没有多余的银两了。”

    徐任枫道:“你们回去巧立几个名目,找当地乡绅商贾借,明年年底再还吧。但事情一定得保密,不能让外人知晓,以免走漏风声。”

    刘文心应声道:“是。”

    徐任枫带着二人走出书房,吃午饭去了。

    话说襄王在朝会散后,同着益王,带着程元焕跟廉正,邀请林元治到府邸去用午膳。林元治欣然答应,随同四人出得皇宫,直奔襄王府,来到王府门口,下得车马来。

    刚走进大厅,襄王妃喜迎过父亲,引着众人走入了饭厅,便叫人快速端来早已做好的饭菜,端来美酒,十人围桌一桌,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

    林元治喝过襄王敬的一杯酒,温言道:“殿下,王猛的事,你以后就不要掺和了,那小子太爱折腾,你现在帮不了他。”

    温良玉听过,向着林元治问道:“林大人,怎么那,王猛又出事了?”

    林元治答道:“王猛那小子就爱折腾,竟然没经过朝廷的同意,就把河州的官员清除了一大半出境。这还不算,还私自开科取士,用来填补衙门的空缺,真是胆大包天。要是情况属实,我看没人保得住他了,自求多福吧。”

    王妃听过,看了襄王一眼,好像他早就知道王猛会这么干一般,便安下心来,帮父亲夹了点菜,笑了笑,陪着大家一起吃着饭菜。

    温良玉问道:“那陛下的意思呢?有没有旨意下达啊?”

    廉正听过,叹着气道:“那些个皇子跟言官们,只差不能掘了王猛家的祖坟,陛下还能怎么办,已下令靖王为钦差,速往枹罕调查此事,只是时间还没定下来。见靖王跟杨怀宁他们在朝堂上的态度,凶多吉少,但愿他没多少把柄让人抓住吧。”

    程元焕道:“殿下,不能不管啊!没了三爷,您将来拿什么去对抗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

    益王生气道:“你说那小子怎么就这么喜欢折腾,刚保住了性命,就不能消停一会儿,非得让人惦记住他,好像不被人参上几本,全身就不自在,皮囊发痒。”

    襄王有苦难言,小声道:“吃菜,不想他了,我们是帮不了他的,让他自己应付过去吧。”

    拿起杯子,向众人敬了一个,将杯中酒一口尽饮。

    众人喝下酒,见襄王不愿谈及王猛的事情,也就作罢,吃起菜来。

    温良玉给萧芸夹了点素菜跟两块不油腻的羊肉,然后吃了一块鸡肉,照顾到兄弟情义,对着襄王道:“大哥,三弟做事向来沉稳,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绝不会清除这么多官员出境的。想必他也有所考虑,不会留下什么把柄的,你要相信他。”

    襄王拿起酒杯,满座敬了一个,轻声道:“来,喝!今年烦心的事多,明年会好点的。”

    众人喝过酒后,将王猛那一档子破事抛之脑后,忘了个干干净净,时不时杯子斟满,彼此相敬个不停,场面立马活转过来,藏着喜气,吐着热闹,人人心情愉悦、畅快,菜好酒香,言语一路,极为融洽。

    襄王见众人高兴,便也高兴,没事就敬大家一杯,用酒麻醉自己,免得烦恼上头。

    正当大家喝的尽兴之余,一个王府守卫走了来,手里捧着一份书信,站在饭厅门口,言语道:“殿下,外边有四人来访,这是他们的拜帖。”

    温良玉起身,接过拜帖,看着信封上那几个大字,忙走到襄王身边,递了过去,言语道:“大哥,这信好像是三弟写的。”

    襄王听过,连忙拆开信封,抽出信笺,快速地阅读起来。

    将信笺看完,牵着良玉的手,高兴道:“二弟,走,将人迎进府来。”

    温良玉见襄王脸色欢愉,知道是好事,快乐地跟着襄王的身后,随着守卫,向府衙大门走去。

    三人来到府衙大门口,府卫对着襄王一指,对着来访的四人说道:“四位来客,这是襄王殿下。”

    四人一听,极为欢喜,走上前来,自报家门道:“草民梅念生,携着三位弟弟,安幽放、萧澹泊、凌霜逸,拜见襄王殿下。”

    安幽放、萧澹泊、凌霜逸接着上前,跟着梅念生向襄王行起大礼来。

    襄王连忙带着温良玉将人扶起,喜气道:“三位乃当时大才,见面就行如此大礼,真是折煞小王了,想必还没用膳吧,快快到府中用膳用茶。”

    梅念生四人一听,没想到襄王如此随和、务实,很是高兴,喜悦道:“多谢殿下!”

    六人并成一排,走进襄王府,朝着大厅走去。

    温良玉言语道:“四位哥哥的大名,小弟早有耳闻,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梅念生四人一听,极为高兴,回话道:“不知公子怎么称呼?”

    襄王接话道:“他是我结义的二弟,温良玉。”

    梅念生一听,眼光转向温良玉,答话道:“公子可是太湖边上的温良玉公子?”

    温良玉回话道:“正是小弟。”

    襄王笑道:“四位也听说过我家二弟?”

    安幽放接话道:“温公子号称姑苏第一才子,没想到这般年轻,真是闻名不如见面。”

    温良玉答话道:“跟四位哥哥的大名相比,小弟这点名号微不足道。”

    襄王见五人言语喜乐,插话道:“四位,想必我家三弟王猛早跟你们道明了我的心意。”

    梅念生答道:“我等才华虽是浅薄,但也愿为殿下的宏愿做个垫脚石,为家国劳心劳力。”

    襄王高兴道:“好,让我们一起,为家国劳心劳力,不分彼此,永不言败。”

    凌霜逸接话道:“殿下淳朴、直爽,我等能追随你这等主君,真是三生有幸。”

    襄王答道:“人与人相处,就该简单明了,合则同谋,无须遮遮掩掩,晦暗互猜。”

    一套言语过后,襄王将梅念生四人引到饭厅,卫恒拿来四把凳椅放好,四人坐了过去。

    林元治见襄王出府相迎梅念生四人进府,便知其中蹊跷,连忙起身,举起酒杯,向四人敬了过去,言语道:“四位,林某以前有眼不识宝珠,还望见谅,干了此杯,不愉快的过往就让它随风而去,可好?”

    梅念生见安幽放三人眼光分散,赶忙起身,端起酒杯,向三人看了一眼。

    三人起身,和上笑容,跟着梅念生跟林元治的酒杯就是一碰,不失礼数。

    梅念生见之,欢言道:“林大人严重了,今日能坐一桌,那有什么过往,更没有不愉快一说。”

    林元治听过,高兴道:“多谢四位!来,干。”

    五人饮下杯中酒,乐乐就坐,笑容一脸。

    襄王见五人放下酒杯,连忙将四人介绍给益王、廉正、程元焕,欢言道:“他们四人乃商山四友,老大梅念生,老二安幽放,老三萧澹泊,老四凌霜逸。”

    廉正跟程元焕一听,赶忙提起酒杯,高兴地敬了过去,言语道:“四位大才,我等早已耳闻,今日能见,真是一大幸事。”

    王猛接话道:“这是吴州郡守廉正大人,这是荆州刺史程元焕大人。”

    梅念生说道:“廉大人跟程大人的大名,我等早有耳闻,今日能见,真是三生有幸。廉大人将吴州治理得紧紧有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乃地方官员的典范。小可敬两位大人一杯。”

    六人共同举杯,杯起酒干,欢笑满脸,气氛舒畅。

    襄王见之,极为高兴,将眼光甩给益王。

    益王会意,拿掉王爷的架子,站起身来,提起酒杯,言语道:“四位先生远道而来,一路舟车劳顿,我敬你们一杯,为你们接风洗尘。”

    襄王见梅念生不知怎么回话,介绍道:“他是我九弟益王。”

    梅念生四人起身,跟益王一个碰杯,感谢道:“殿下乃千金之躯,我等受之不恭,就让我等相敬殿下。”

    益王性子直爽,不会拐弯,高兴道:“好,一起。”

    五人酒杯一碰,一口尽饮,好不乐哉!

    襄王见其他人相互见过,向襄王妃送上一个笑脸,对着梅念生四人介绍道:“这是我家王妃。”

    梅念生四人一听,连忙起身,对着襄王妃行礼道:“草民见过王妃。”

    王妃还之以礼,回话道:“四位先生无须多礼,请坐,用菜。”

    襄王见之,提起酒杯,高兴道:“来,大家共饮此杯,用菜。”

    众人举杯,乐乐饮下,拿起碗筷,吃起饭菜来。

    一顿好吃好喝,个个酒足菜饱,欢欢下桌,走入客厅,茶水品上,言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