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海宴刀 » 第七章

第七章

    独孤霸和凌光两人一路的走走停停,除了中途的歇息马匹、探访民情,便是解决一些在明面上的豺狼匪患等。

    …

    “师傅,为什么江湖上武力超凡的人不在少数,却在朝堂上鲜有听闻”凌光对着独孤霸问道。

    独孤霸本是在想着拜会那天齐与空济两大名山的事,突然听到了凌光的问题,没来由的说了句:“既定盟约束缚着”。

    “既定契约,什么盟约啊,师傅”凌光好奇反问道。

    “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盟约啊;为了平衡江湖,朝堂与民间三者的关系,魏国开国皇帝魏天行给天下习武之人定的盟约,盟约规定了江湖习武之人不得依仗个人或组织的武力欺压鱼肉百姓;同时朝堂也不干涉江湖组织活动;民间百姓需受朝堂和江湖当地势力保护”独孤霸想了想说道。

    凌光:“那这契约也不是朝堂上少有江湖人士的原因啊”。

    独孤霸:“小光,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明面上的少有不代表私下或者背地里也没有,偌大的魏国让一个久居朝天殿的与人间隔断的皇帝和他的臣子士兵去统治管理还是很难的,江湖组织和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替他们分忧的,然朝廷许以江湖组织和势力自由,这自由是在不触及朝纲法纪的前提下;双方就某些事宜达成了一致认同,彼此互惠互利。”

    凌光:“那就是说江湖无处不在,朝堂也无处不在”。

    独孤霸:“对的,江湖并不是单单是快意恩仇的打打杀杀,尚有个人心中朝堂所在,朝廷也并不是规规矩矩的心向黎民,也埋着江湖的奸诈狡黠;都只不过是人心映照罢了”。

    凌光:“师傅,那人心是解决江湖朝堂问题的根源吗”

    独孤霸:“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凌光:“师傅,徒儿有些不明所以了”。

    独孤霸也不再回答,独留凌光一人陷入了沉思。

    洛城位于在安郡以南七百多里处,是魏国仅有的水乡古城,素有清雅明珠之称。由安郡南去洛城的路上有两座山,一座名曰天齐,一座名曰空济,这两座山分别是魏国道教和佛教的发源地,是两教根基所在。魏国历届君王崇尚教义,每一位在位的帝王都会将自己信奉的教会钦定为国教,得到帝王认同的教宗将会在整个魏国有着莫大的职权和影响力;魏国自开国以来共有十二位帝王,其中十位皇帝信奉佛教,认为佛教的的宗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大善,可辅朝纲正民心;剩余的两位帝王崇尚道教,认为道教的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是为大智,这信奉道教中的一位便是那已故的老皇帝魏中天。

    每当魏国帝王换位,佛道两教便开始了暗地里的你争我斗。

    翌日下午独孤霸和凌光两人的视野中便出现了一座大山,远看那大山是玉溪为足、翠松化裙,白云作衿,真容隐于青天…

    “师傅,这是什么山啊”凌光看着那大山好奇的问道。

    独孤霸:“此山乃为天齐,道家仙山,传说此山上有着不可传世的长生之秘”。

    凌光满脸惊愕的说道:“师傅,这世间真有长生吗,生老病死不为人之常情吗”。

    独孤霸叹了叹道:“为师也不知,不过纵观历史有哪一位是超然长存于世的,最总都只不过是那黄土一捧罢了,如果真有长生或许也就只有那么一种”。

    凌光:“是什么啊,师傅”

    独孤霸:“真名永存于所有人的心中,万古不朽”。

    …

    二人骑着马向那天齐山赶去。

    都城庆安,朝天殿,新帝看了看刚承奏上来的名为治世真理的两封书函,对着身边的小太监传道:“去把拱卫司的朱潜龙传唤来”。小太监跪拜应声后悄悄离去。

    不久朱潜龙来到了朝天殿。

    “不知陛下传微前来所谓何事”潜龙单膝跪地。

    “你且看看这两封书函的内容”新帝边说边将那书函扔了过去。

    朱潜龙稳稳接住,看了上面的内容道:“陛下,这佛道两教想必又是来争取国教这个名号了”。

    新帝:“我传你来不是让你告诉我这些的,我想看看你对此的态度,你且直说无妨”。

    朱潜龙:“微臣知罪,恕微臣直言,自建国以来,佛道两教便如同那附骨之蛆残毒着民间和朝廷,历届帝王盛兴佛寺道观,百姓劳敝,今出财依势者尽度为沙门,求神觅仙者皆意信玄门,避役奸讹者尽度为沙门,无作无为者皆意信玄门;其所未度其所未信,唯贫穷与善人”。

    新帝紧皱褶眉头道:“是啊,如蛆附骨,如影随形啊。

    朱潜龙:“佛道两教不从事劳动生产,不缴纳赋税,到处蛊惑拉拢人心,不仅导致财政收入无法得到满足,社会劳动力陷入空缺,在某种程度上隐隐也有着跳脱出皇权管治的征兆,陛下若想从根本上整治魏国,那佛道两教便是这拦路的顽石”。

    新帝:“那你有何意策”。

    朱潜龙:“佛道两教在我国渗透扎根之深已超出想象,若大举灭佛屠道那整个魏国的根基也会被牵连重创,周边野心勃勃的小国小邦定会趁火打劫;坐看佛道两教相争也为下策,终遭殃的也是民间和朝廷,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承认自身存在的弊端,方可醒民心智,大善天下”。

    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