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2-58章 召公虎 • 伍(上)

卷2-58章 召公虎 • 伍(上)

    就在周王师从洛邑南下救援应国之时,公石焕所率领的卫国精锐已然突破壶关隘口,跨越太行山脉,直捣赤狄大本营。

    赤狄主力彼时正围攻晋国不克,又始终有虞国军队游击其粮道,得知老巢危急,不得已回师救援。而被赤狄裹挟作乱的白狄本不情愿与大周为敌,见赤狄撤军,立马渡过黄河,回到自己的领地去也。

    赤狄回军之后,正好与公石焕伏兵打了个照面,接连输了几阵。公石焕又据险而守,未让残暴的赤狄诸部占到任何便宜,继而反击,逼得赤狄只好不放弃抵抗,一怒之下放弃太行西麓本营,带领族人北上回到太原。

    公石焕当机立断,焚毁赤狄本营,便鸣金收兵,奏凯回国,第一时间向周王室和卫伯和发来捷报。

    召公虎闻信,喜上眉梢。没想到,曾经在周王室面前强大得令人发指的赤狄联军,在卫军面前竟然接连吃了败仗。说起来,彘林之战也赖于公石焕献计,老将军堪称是赤狄克星。

    相比之下,周王师的战斗力反倒不如卫军,让召公虎更加坚定了让宗周六师脱胎换骨的决心。幸而今得师寰、南仲二将,王师已然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仅仅两个月时间,伊洛之戎、淮夷、赤狄白狄三路叛军已然平定,让召公虎心情大好,于是上表一封,奏呈新天子:

    “自拜别新天子,臣帅王师东赴桃林塞,经三夜鏖战,终重夺函谷、平定焦乱,尽逐伊洛戎寇于崇山之中。行至洛邑,修十镇之固,整成周之兵,使淮夷不敢由虎牢来袭,而改道汝、洧之间。会同应侯、卫伯,与叛军鏖战于宛洛,据敌鹰喙山下。

    “幸得徐世子翎弃暗投明,终破淮夷叛军,击杀其国主,平定东路叛军。而今,王师在外已逾数旬,五路叛军已定其三,正当趁值士气高昂之际挥师南下,与南路楚蛮叛军会战于汉水!臣今愿冒万死以报天子,临行百拜。臣召虎上。”

    此时,镇守洛邑成周的少师显父、少保皇父也快马传来佳音。自从周王师出兵以来,函谷关、洧水一战皆取大胜,军威大壮,一扫国人暴动以来之阴霾,成周国人从军之心空前踊跃,竟吸引不少适龄男丁从军,竟招募得两个师的新兵。

    召公虎大喜,派程氏兄弟日夜兼程赶回洛邑,训练新兵以随时听候调遣。得了这五、六千名生力军补充,加上周王师原有的四师,宗周六师时隔二十年之后终于再度满编,这如何不让老太保老泪纵横!

    于是召公虎召集众将士齐聚于应国郊外,重新划行伍:

    前锋依旧由大司马程伯休父担任,他逢战永不落后,故而统领一师在前;左右依旧为南仲、师寰,各领一师护卫左右;中军由召公虎领一师亲自坐镇,而卫伯和则率领五千卫军殿后。

    而在洛邑,程仲辛、程仲庚兄弟整编操练两师新兵,并镇守洛邑。少保皇父依旧担任先遣特使,前往随国,召集汉阳诸姬国君汇合于随都等候召公虎一行前来;而少师显父则留在洛邑筹措后勤补给事宜。

    一转眼,时至三月,草长莺飞,春雨连绵。

    不日,大军便行至南阳。

    南阳,自古就有“天下之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出了随枣走廊,便将到达汉阳诸姬辖地。

    行军途中,召公虎心情大好,邀请方兴同乘,一老一少相谈甚欢,比起年初仓促出征时的惆怅,此时气氛要轻松愉悦许多。他有心教少年江汉一带地理,于是取出此间地图,其上密密麻麻,满是大周于此分封的诸侯。

    召公虎道:“大周立国之始,武王、成王、康王便注重经略东南,以监视夷人和蛮人的活动。到昭王、穆王之时,与淮夷、噩国、楚国多有征伐,料定徐、楚等国日渐不臣,故而于此地设立三道防线,以防御蛮夷。”

    “三道防线?”方兴对此很感兴趣,目不转睛盯着地图。

    召公虎知他酷爱历史与兵法谋略,故而倾囊相授:“这三条防线,乃是大周分封的三批汉阳诸侯,实则是布下三道铁索般的防线,将淮水、汉水一线牢牢锁住,以护佑王畿。”

    方兴作礼道:“愿闻其详。”

    召公虎道:“这第一道,也是最前沿之防线,便是周穆王于汉水北岸沿线分封的几个姬姓宗亲诸侯,便是大名鼎鼎的‘汉阳诸姬’。其中,以随、唐、息为首,皆为侯爵。三国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一旦有南方异动,他们便联动防御。

    方兴若有所思:“此次楚子攻伐铜绿山的消息,便是随侯传来?”

    “然也,”召公虎依次在地图上标示这些国家,“大周历来分封同姓宗亲于边陲,如燕伯于东北,鲁侯于东方,晋侯、韩侯于西北,邢侯、卫伯于北,吴伯于东南,而南方,便属汉阳诸姬。随、唐、息三国占据随枣走廊,以山脉、水流为依托,地形优渥、物产丰饶、沃野千里,三国不论是国力还是爵位,足以保证三道防线最前沿之防务。”

    方兴频频点头,又问:“那第二道防线何在?”

    召公虎道:“汉阳诸姬之北,有一块方圆数千里的沃土,方叔可知何处?”

    方兴猜测道:“可是我等脚下的南阳之地?”

    召公虎赞许道:“不错,这第二道防线正是南阳。大周名南阳者有二,皆为一等一的好地。山南水北谓之‘阳’,大周的两个南阳,一个恰在黄河北岸,为太行、王屋所夹,归于东都洛邑王畿,分封了诸多畿内国,大多都是前朝遗留诸侯,如苏、温等。

    “而你我此刻所在之南阳之地乃是盆地,扼守中原腹地,连接江汉平原的要道。当初,周成王分封了几个姜姓大国于此,名曰‘南阳诸姜’。大周祖训‘同姓不婚’,自古姬、姜至交,故而历代周天子、姬姓诸侯皆与姜姓诸侯国联姻。

    “为了表彰这些姜姓舅亲们,周成王除将首功之臣姜太公一系封在东面齐国、纪国之外,其余姜姓诸侯皆封于南阳盆地,其中以吕、谢为首。南阳盆地自古是四岳故地,而姜姓诸国恰好皆是四岳后代。”

    方兴道:“姜姓诸侯们忠于大周,关系密切,让他们镇守南阳,作为江汉第二道防线,便再好不过也!”

    召公虎又道:“有了汉阳诸姬与南阳诸姜作为两道屏障,还仅仅是能守住汉水沿线而已。而这第三道防线,便依赖于汝水、颖水流域的几个中原传统诸侯国,诸如陈、蔡、许等侯伯之国,许他们增兵扩地之权利,使他们进可以出兵南征,退亦足以自保。”

    方兴沉默片刻,低声道:“可惜,这次五路蛮夷伐周,他们闭门不出,对周王师却少有裨益也。”

    召公虎闻言,也兀自长叹——醉生梦死的焦伯,贪腐成风的成周十镇诸侯,还有战力堪忧竟被淮夷国主突围的蔡、许、吕国联军,他们骄奢淫逸,大周若要中兴,又哪能指望这些腐朽入骨的诸侯?

    方兴望向地图,指着一串星罗棋布的小国问道:“郧、绞、六、巢、赖、蒋、沈……这些小国沿淮水两岸分布,不知有何渊源?”

    召公虎道:“自汉水南岸到淮水全线,足有十余个异姓小诸侯国。大周分封者有三——一封同宗血缘,二封异姓军功,三封圣贤之后。而这些小国又是例外,他们既非同宗,又无军功,只因夏、商以来便长年聚居于此罢了。”

    方兴疑道:“可他们还是获得分封?”

    “不算分封,更像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罢了,”召公虎解释道,“他们与楚国类似,本是蛮荒部落,实力弱小、文化落后、不习周礼,因此大周并未江汉防务寄托在他们身上。”

    方兴点头道:“也是,此次楚国作乱,这些弹丸小国被楚国威逼利诱,竟结成南国联盟,反当了楚国爪牙。”

    召公虎道:“准确地说,每当楚国作乱,这些小国定然迫不及待响应;而每当叛乱平息,他们又迫不及待向周天子献媚。”

    方兴抱怨道:“这些蕞尔之邦,朝三暮四、左右摇摆,最为可恶。”

    召公虎苦笑道:“这也算是这些小国的生存之道吧。他们地小人稀,也不值得大周兴师动众前去问罪。怕只怕,待到楚国、徐国与大周撕破脸皮之时,这些小国反倒会被他们一口吞没。”

    方兴挠了挠头,问道:“在下还有一事不明。既然三条防线极为重要,又何历代先王要零散地把汉阳诸姬、南阳诸姜打散?这样岂不是各自为政,貌合神离?”

    召公虎叹道:“这问题问得好!也正是先王感到棘手之处——此地肥沃丰饶,距离王畿未免过远,倘若此地诸侯拥兵自重,又该若何?”

    方兴一拍脑门:“啊也,在下倒没想到此节。”

    召公虎道:“夏商之时,自洛邑至南阳、江汉,乃是豕韦、大彭、昆吾这些祝融氏大诸侯之地,他们富可敌国、尾大不掉,哪里肯将历代夏王、商王放在眼里?可如今大周虽把此地切割成数个小国,却反如一盘散沙,怕早晚不是楚、徐等国对手。”

    方兴咬着牙道:“楚国、徐国狼子野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下斗胆直言,待到时机成熟,他们终归不会臣服大周,早晚必生祸端!”

    “你能想到这些,已然很是难得,”召公虎欣慰一笑,摸了摸少年后脑,“只是,真当徐国、楚国连同东夷、南蛮作乱时,有周以来也只有昭王、穆王、厉王三代天子时兵精粮足,能勉强与之一战。如今大周百废待兴,还任重道远也!”

    说着说着,二人皆怅然不语,只听到身后车马萧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