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3-79章 方兴 • 玖(下)

卷3-79章 方兴 • 玖(下)

    随后的诏命,再次让在场公卿大跌眼镜——小司马人选依旧不是兮吉甫。

    虞公余臣宣读道:“戎右南仲,自王三年起营建邽邑、太原,耗时仅二年,使此二城坚如磐石,西戎、犬戎无法越入关中半步。今亦主动请缨,北上营建固原要塞,筑城以守北疆。兹念其忠勇可嘉,晋爵为中大夫,递补小司马。”

    南仲将军固然功勋卓著,可明眼人都知道,兮吉甫功劳绝对在其之上。与方兴抱同样想法之人亦不在少数,他们不时偷瞄着兮吉甫,企图在他紧绷的脸上看到不甘。然而兮吉甫没让他们如愿,他依旧保持缄默,时不时露出诡魅微笑。

    方兴不安加剧,再次想起申伯诚对兮吉甫的预言。只不过,以兮吉甫之才学,若不为天子重用,将是大周社稷的极大损失。

    虞公余臣腆着他的便便大腹,接着将剩余封赏诏令念完。

    除方兴因仕官年限未及三年、只叙功而未加封官爵外,程氏兄弟获封左右师帅、中大夫,就连勇士丙良也因战功而加封虎贲氏、下大夫,却依旧只有对兮吉甫只字未提。

    发生了何事?方兴不解,莫非周天子真的相信那些弹劾奏章的无稽之言?想起昨夜大有楼上,兮吉甫是如何意气风发,仿佛九卿之位唾手可得,今日受到冷遇,不知其心中作何感想。

    就在这时,太宰卫伯和缓缓出班,手持玉笏,对周王静道:“禀陛下,臣卫和有本要奏!”

    周王静皱了皱眉头:“太宰言之!”

    “天子,卫和祖上世受王恩,自始封君康叔获封殷商旧都为卫国,历代先君不敢丝毫懈怠,秉周公‘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之策,以商政来贯彻周法,拱卫河北。”

    卫伯和一开口便追溯起老黄历,众人不知其用意何在。说起来,在周王室众卿大夫中,这位太宰是方兴于唯一捉摸不透之人,在朝内他身为百官之长,在外亦是大国诸侯,他的人生太过传奇而神秘,难以揣测。

    卫伯和接着道:“昔日国人暴动,微臣提兵入京勤王,虽终定暴动,但却尸位太宰要职,德不配位。周、召二公不以臣鄙陋,邀以为太宰。如今,圣天子在位,大周之中兴兆象已现,又有太保、太傅等社稷老臣则夹辅左右,卫和特来请辞!”

    太宰要急流勇退?众卿大夫一片哗然,不可思议。

    卫伯和乃是平定国人暴动之功勋,如果他执意在太宰之位上终老、甚至世袭于子嗣,想必朝野上下也无人敢说个不字。可如今他正当壮年,却不知受何刺激,居然决意要离开大周政治中心,回封地养老?

    “爱卿,”周王静脸色变得很难看,“昨夜余请你思考一夜,今日仍旧不改此心么?”看样子,昨晚周王静就得知此事,想必没少挽留。

    然而太宰去意已定,坚决辞官。

    周王静似乎有些措手不及:“太宰一职日理万机,骤然无人可替,爱卿请辞之后……”

    “卫和愿全力举荐一人,胜臣数倍!”卫伯和长作一揖,朗声道。

    周王静略有不安:“噢?太宰历来有识人之明,能入你法眼者,想必是非常之人。”

    “太宰一职,非兮甲大夫莫属!”

    此言一出,全场如炸锅一般,众公卿七嘴八舌。难道说,兮吉甫一直没得到分封,是因为天子有意让他继位太宰高位?可看周王静的样子,似乎也毫无准备。

    “不可!此事万万不可!”依旧是虢公长父最先跳出来反对。

    “虢公肠子似乎要悔青也,”方兴小声对身旁的仲山甫道,“早知如此,恐怕他宁让兮兄出任大司马,把太宰留给他的世子虢季。”

    周王静面色铁黑:“太傅,有何异议?”

    虢公长父一激动,话都说不利索:“禀天子,大周开国两百余年,可从未有过布衣出身、而担任九卿要职者,更何况太宰乃是百官之首,岂能颇此成例?”

    “太傅此言差矣,”卫伯和平静地看着虢公长父,“兮大夫乃蜀国宰相之子,岂是布衣?”

    “这……其父客死镐京,蜀君便尽杀其族,兮甲流落关中,便是庶人也。”虢公长父振振有词,倒显然少了些底气。

    方兴知道,虢公对满朝公卿历来颐指气使,唯独对卫伯和敬畏三分。当初国人暴动爆发时,虢公身为王师主帅却临阵脱逃,反倒是卫伯和领兵入京,最终才平此乱。尽管卫伯和没有对老太傅追责,但自那以后,虢公对其又敬又怕。

    卫伯和拱手奏道:“布衣身居高位者,自古有之!舜帝一介平民、大禹罪犯之子,伊尹、傅说出身低贱,齐太公磻溪隐士,就连古公亶父以上大周先王,亦非显贵达官。可恰恰是这些人,立下不世奇功,为后人称颂!虢公,你又如何能仅凭出身,就对贤才评头论足?”

    卫伯和所言凿凿,掷地有声,任凭虢公长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反驳之语。

    “太宰此举有失计较也,”虞公余臣有意为死党出头,出班道,“兮甲之才、之功或许有之。然而其出仕短短数年,便升任如此高位,怕是朝中众臣不服,大族权贵不服!”

    “或许有之?”卫伯和嗤之以鼻,“兮大夫年虽三旬,但老成持重,兼文武兼备、博学多才。且其孤胆入犬戎虎穴,大败贼酋,立下大功却未得封赏,如何能平天下众议?”

    “这……”虞公余臣同样语塞。

    方兴看了眼召公虎,老太保此时正向卫伯和投去感激的目光。很显然,召公虎对卫伯和的这个决定也并不知情。要知道,卫伯和向来对太保、太傅的党派之争保持中立,不料他一发话,竟是举荐兮吉甫以自代。

    “余一人意已决,”周王静显然经历了一番挣扎,“便依卫伯所奏,封兮甲大夫为太宰,位列九卿之首!”

    见天子表态,虢公长父急不择言:“陛下,可众大夫皆弹劾兮甲……”

    “此事休要再提!”周王静走下御阶,走到众臣跟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兮大夫大周立下卓著功勋,又曾在国人暴动中救余一命。余若不知恩图报,岂不冷了众卿家立功报国之心?”

    虢公如丧考妣,只得悻悻退下。

    聪明反被聪明误,方兴心道——虢公本以为把世子虢季扶上大司马之位,便可彻底排挤召公虎倚仗的布衣大夫们。不料,兮吉甫却因祸得福,被周天子破格提拔为太宰,虢季反倒成其下属。

    “兮大夫,”周王静来到兮吉甫跟前,“太傅对汝布衣之身颇有微词。”

    “微臣乃外邦罪臣之后,承蒙天子不弃。”兮吉甫毕恭毕敬。

    “久闻兮氏乃古蜀国大族,如今已被蜀君尽革其族,余甚惜之。”周王静不无同情,“可余有意拜汝为大周之宰,再用此已废之姓氏,恐怕不妥。”

    “愿听天子圣裁。”兮吉甫小声道。

    “既然有朝臣嫌汝为布衣之身,氏名又多有不妥,”周王静顿了顿,“余一人便赐氏与汝,不知兮大夫意下如何?”

    “臣荣幸之至!”

    “太宰于古时,又名大尹。今日余便以赐‘尹’为氏,并下诏于蜀君,命其寻访兮氏后人,迁于镐京,皆为太宰之尹氏封民。”

    “谢天子洪恩!”兮吉甫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尹吉甫。他急忙下跪,天子赐氏,此乃无上之荣光。

    虢公长父等人见周王静不仅没有猜忌尹吉甫,反而为其家族平反,都如斗败公鸡般,默不作声。周天子此举,无非宣告其认同尹吉甫之贵族身份,而朝中眼红这位新人太宰之人,又少了一个攻讦的借口。

    周王静缓步走上阶陛,对卫伯和道:“卫伯高风亮节,今功成身退,余甚不舍。”

    卫伯和微笑作揖:“臣才疏学浅,妄领太宰高位多年,惭愧至极。”

    周王静道:“卫伯这便归国?”

    “太宰之位后继有人,臣无憾矣!”卫伯和再拜稽首,“卫和这便告辞!”

    周王静感念其于国人暴动、社稷倾颓时力挽狂澜,便下旨将卫国附近的鄘邑、邶邑正式划于卫国治下。

    卫、邶、鄘三邑,在周初原归三监代管,以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后来三监作乱,为周公旦平息后,封卫康叔于卫,邶、鄘二邑名义上收归天子,但交由卫国代管。此诏令一下,三监之地至此划入卫国囊中,卫国国力也大为增强。

    “卫伯暂回封国,明年初春,余将于东都洛邑锡命诸侯,届时再有劳卫伯相会于东都。”周王静颇有不舍。

    “臣领旨谢恩!”卫伯和接过诏令,告退而出。

    众臣送走卫伯和,心情复杂。当下,由于太宰、大司马有了新任人选,朝中诸臣便调整位次,重新站列——

    三公中,太师之位依旧空缺,太保召公虎和太傅虢公长父分列左右上首。

    九卿之中,天官太宰尹吉甫居首,地官大司徒虞公余臣紧随其次。其后七卿依次是春官大宗伯王子姬友、夏官大司马虢季子白、秋官大司寇王子昱、冬官大司空王子望、少师显父、少保皇父、少傅仍叔。

    中大夫内,以芮良夫之子芮阜居首、为少宰。其后太史伯阳父兼任小宗伯,南仲为小司马,仲山甫为小司徒。其余师寰、方兴、程仲庚、程仲辛、丙良等,亦各居大夫之位。

    宦海沉浮,几人欢喜几人愁?方兴听罢封赏,心中感慨万千。大周巨船在周王静的掌舵下能开向何方,他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