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第一嫡子 » 第二百四四章 坑了世家

第二百四四章 坑了世家

    “你知道吗.李安疯了!”

    “什么李安疯了,怎么就疯了?”

    “李安完全着魔了,真的是无药可救。”

    “真的不知道李安再弄什么,这是完全将钱给扔水里呀。”

    “真是够蠢的,居然做这么愚蠢的事情。”

    几天之后的长安城中,都在说李安疯了的话题,这个话题最先传出来的当然是孟子谦,自从知道李安不停的收购散煤之后,孟子谦就已经打开了嘲讽模式。

    首先这个家伙先是准备联合其他的煤商将散煤的价格给提上去,为的就是给李安捣乱,要让李安付出更多的钱来购买散煤,可是等孟子谦想要联合众人的时候,他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人就都不鸟自己,反而是为了可以尽快和李安敲定合同,出售的速度更加的快了一些。

    这个时候,孟子谦也就知道了,哪里有什么同盟,这些人都是商人,散煤对于这些人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不如拿出去换成钱,以前这些散煤根本就卖不出去,谁也不会买散煤。

    现在有人买散煤,那就一股脑的卖出去,这还能回两个钱,联合起来一直抵制想要加钱,那是纯傻子才做的时候,所以仅仅不到五天的时间,李安就将长安城周围的散煤都给买了下来。

    即使是孟子谦,最后也不得不妥协,将自己家名下的散煤都卖给了李安。

    这件事情做完之后,李安就已经掌握了大唐长安几乎所有的散煤,也在这个时候,李安的煤炭炉开始推出了,这些煤炭炉由工部打造,一个煤炭炉的售价只有不到十文钱,而且散煤的价格,也是长安城那些块煤的十分之一。

    你买了煤炭炉之后,李安还会送你烟筒和风斗。

    为什么要送,因为冬天屋里取暖的时候,放在屋子里的炉子,都是要接烟筒的。

    不接烟筒,经常会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就是一氧化碳中毒。所以这个炉子上头,有接烟筒的口,还有火门,关上火门可以聚火力。但是一般都会打开火门,以通烟气。

    每年入冬之前都要买好烟筒,等要生火的时候,得把烟筒装上。炉子上的烟筒,通过拐脖儿连接,一直通到这个户外,既是排烟、也是散热取暖

    安烟筒也有技巧,烟筒是大头套小头,才能确保不漏气。安烟筒要在墙上钉上钉子,或梁上钉个钉子,用细铁丝把烟筒给固定住。烟筒还得有一定的坡度,以便烟油子能够流出去。

    这个烟油子就是烧煤时产生的煤焦油气,煤焦油气在烟囱里冷却了,就成为烟油子。如果伱烟囱没接好,这个烟油子就漏得到处都是。如果你烟筒接的比较好、坡度又合适,那么这个烟油儿就顺着烟筒就流到屋外头去了。所以有时候还要在屋外的烟筒口上挂一个接油的玻璃瓶。屋外的烟筒口,还要接一段拐脖儿,以防冷风直接从烟囱里灌进屋里来。

    同时作为标配,有炉子的房间还都要安装风斗。这个风斗,一般都是安放在窗户上。有风斗便于这个屋里的空气和外边流通。如果不安装这个风斗的话,就很可能发生这煤气中毒的事故。所以,这东西李安是必须要送的,如果不送得话,那些百姓一定不会买。

    等到时候出了事情,那所有的坏名声就会被李安给顶在头上,当然了即使李安已经送了烟筒和风斗,但是依旧还是有一些中毒事情的发生,不过,那个时候,虽然有人想要做文章,可是李安将送的烟筒和风斗拿了出来,那些想要做文章的人,也是直接歇火了。

    当然了,李安的行为也是将长安城买块煤的商人都给得罪光了,李安用散煤给弄成了煤球,跟着用极低的价格卖给了长安百姓,那么还有谁来买块煤。

    本来高昂的块煤,价格是一路跌停,致使很多卖煤的商人都血本无归,也正因此,李安成为了长安世家很多人的眼中钉,李安虽然赢得了长安百姓的民心,但是却失去了那些世家门阀的信任,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而李安的做法倒是让本来有些提心吊胆的太子李承乾微微感觉欣慰,毕竟李安虽然赢得民心,但是他却得罪了世家,李承乾的心中还是依旧认为,这大唐的基石是那些世家,所以李安得罪的世家,李承乾相信,李泰就不太会和李安两人联合,毕竟李泰也是知道世家的能力。

    煤炭炉和煤球让大唐的百姓得到了最大的实惠,这数九寒冬,一个煤炭炉,一些煤球,就可以将一间屋子给烧得热乎乎的,自己至少能活下来了,也因为煤炭炉和煤球的出现,大唐长安城这一个冬天,仅仅只是冻死了不到一百人,这已经是极少的数字了,以往的冬天,哪一个没有冻死上千人甚至更多。

    而今年的冷又那么的刺骨,但是却只有百人被冻死,这已经是一个不得了的好事情了。

    跟着李安又开始寻找起了棉花,毕竟俗语说得好:“十层单不如一层棉。”事实上,早在汉代,人们就已初步将棉花纺织成布匹,没有染色的棉布称为“白牒”,已染色的棉布则称为“彩牒”。汉代学者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有“文组彩牒”的表述,这里的彩牒即是棉花纺织染成的精美棉布。

    云南当地生产的一种棉布叫“广幅布”,由于幅宽质优,很受青睐,并被汉王朝大量征调。

    南北朝时期,我国边疆地区与内陆的交往日渐频繁,由云南、新疆等地运往内陆的棉织品逐渐增多。据记载,仅海南林邑、阿单罗、干陀利、婆利、中天竺等诸侯小国,每年贡献给朝廷的棉织品数量就相当可观。南朝时,上至皇帝、下到官员多用这种棉布制成衣服。

    由于那时的棉花多产自边疆地区,中原和江南地区还没有种植棉花,人们虽然享受了棉花织布的福利,却不认识棉花。

    在记载中,有人将棉花写成高大的树,有人将它记录成一种草。

    但是棉花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只是并没有推广,而李安就是要做这个推广的人,他要将棉花给推广开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造福长安的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