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80年代的青春年华 » 第五十八章 正轨

第五十八章 正轨

    灾情严重,但对某些单位来说,日子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如前湖县工程队,随着雨季暂缓,他们已经开始测量起麻纺总厂四行、五行的地基面积,请人设计麻纺总厂的新教学楼和操场蓝图。

    而不同于前湖县工程队的忙碌,前湖机电厂则是一片死寂,各职工家庭已经许久没有闻过肉味。

    “高厂长,咱们厂这样下去不行啊!

    如今雨季眼看就要过去,若不抓紧时间引进风扇生产线,那咱们就赶不上这个风扇的销售夏季了。”

    机电厂厂办大楼厂长办公室,过来汇报情况的技术部主任谭勇满脸的愁容。

    如今北湖行省的雨季眼看就要过去,那接下来的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月将无比难熬,最高气温那是能轻轻松松突破40度的。

    引进风扇生产线,消化原有的机电技术,他有把握造出目前市面上最好的落地扇。

    不说多的,起码能让机电厂再续命上一段时间,或许就有机会改进现有的机电组,给油田重新供货?

    “谭主任,引进一条风扇生产线少说得20万块钱。

    可咱们厂账面上现在连五千都没有了,你让我去哪里搞钱?

    实不相瞒,早在雨季来临之前我就找了肖主任,可肖主任说了,他已经没办法替咱们找钱了。”

    高进苦笑一声道:“年前肖主任以县府名义暂借了麻纺总厂余九十五万的资金,这笔钱本是咱们购买改进设备的救命钱。

    可咱们呢?

    某些人因小失大,将这笔救命钱当做了他们笼络人心的钱,白白浪费了咱们的自救资金。

    如今雨季造成了整个北湖行省的大面积水灾,县府自身都难保,他们哪里还有给咱们找钱心思?

    我知道,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月是咱们北湖最为闷热的夏季和秋老虎季节,若咱们机电厂转产风扇,这肯定可以续命一把。

    但咱们没有启动资金,怕是要白白浪费掉这一次机会了。”

    高进摇摇头,谭勇沉默片刻道:“高厂长,县里不是想咱们改制吗?

    我有一个主意,也不知道行不行?”

    “什么主意,说来听听?”

    高进来了兴趣,谭勇神神秘秘道:“咱们机电厂不如学习报纸通报的股份改制,让厂里职工参与进来。

    咱们厂怎么说也是千人大厂,每人集资个一百,那也是小十万的资金。

    市面上,一条国产风扇生产线也就二十万上下,咱们厂的机器虽然缺失了核心部件,但咱们的生产线还是有部分作用的。

    我算了一笔账,咱们只需略微的改制当前生产线,咱们的铸模车间就能动用起来。

    这样一来,我们只需将每户集资资金设定的高一点,咱们厂不就活了过来?”

    谭勇兴奋说出计划,高进不由眼前一亮,可一想到要跟厂里职工集资借钱,又觉得此事不靠谱。

    “高厂长,咱们厂怎么说也是风光过的,我就不信大伙手里头连两百的余钱都没有。

    我算过,咱们只需集资最多三十万的资金,就能让厂子彻底的运转起来。

    厂子只要动起来,再差难道还能比现在差吗?”

    谭勇拍着胸脯道:“高厂长,咱们厂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非猛药不可救。”

    动可活,不动则死。

    身为厂长的高进沉默片刻,猛的说道:“好,咱们集资,这是咱们机电厂最后机会了。”

    “机电厂集资改制?”

    麻纺总厂作为机电厂债主,又紧邻机电厂,几乎在机电厂通知贴下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全厂知晓。

    “哎,破而后立,也不知机电厂能否起死回生?”

    “难,机电厂高层想跟职工集资,那边职工都混吃等死大半年时间,他们哪里还有集资资金?”

    看好的,不看好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议论纷纷。

    李铭作为旁观者,机电厂那边的通知他自然也是第一时间知晓。

    但现在的他已经对机电厂失去兴趣,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即将开业的家电铺上。

    五月十七号,常青坐着租来货车抵达李氏家电铺门口,下车就跟李铭道:“厉害,这铺子一看就要红红火火。”

    “常青哥说笑了,铺子能不能火,还不是得看常青哥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货物吗?”

    有过第一次的愉快合作,常青这一次带来货物价值近五万块钱。

    当然了,这只是纸面价值,实际情况是这一批的货物都是走私商人的积压品,整个成本不超过一万块钱。

    “老弟,做哥哥的也不坑你,这批货物都是我们的积压品,你给我一万五千块,卖的多,都是你自个利润。”

    常青将货物情况告知,李铭令人将所有货物打开检查一遍,发现这批货物样式颇老,扔比他们县供销社里贩卖的商品要好上不少。

    “常青哥,你们这积压品还有多少?”

    李铭眼前一亮,示意他小叔李拥军将全部货品通电,也许是这批家电存放时间过久,内部元器件出现了部分的失灵状况,但稍微的拆壳检修便又恢复正常。

    “常青哥,这批机器我打算折价贩卖,你要不急,不如暂时的呆上几日,要不然我也没钱给你。”

    常青吐露货物实情,李铭自然也把他家情况告知。可以说,俩人如今这模式根本不似一个合格商人应有智慧。

    但不得不承认,两人这番君子行为极为合拍,常青很是爽快的答应下来,毕竟他在粤省那边也是等着货主上门,开业以来所赚资金远没有认识李铭以来赚的多。

    电视机六百五,录像机六百五,空调两千四……

    新店开张,李铭打出的折扣价比之前的贩卖价便宜了足足一成还多一点,一下子引来不少公职人员的争先购买。

    “常青哥,这里是两万块钱。”

    两日后,李铭将两沓捆好的十元纸币交给常青,常青也不推迟,给李铭保证道:“弟弟大气,做哥哥的也不会小气。

    待我这次回去就给你再拖一车积压品来,保证弟弟你财源广进。”

    李铭赚的看似比他多,可常青知道这些都是税前收入。扣除杂七杂八费用,俩人赚的差不了多少。

    说不好听的,他做的是批发生意,别看李铭赚得多,只要能帮他走货,那就是双赢。

    要知道这些都是他们的积压品,积压品往往代表着废品,放仓库还占地方。

    李铭将积压品变废为宝,他拉的多了,赚的自然越多,哪里又会嫉妒李铭?

    而物美价廉,不需要工业票,来李氏家电铺的购买者那是络绎不绝,生意好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