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长安剑客 » 第一章 八月未央

第一章 八月未央

    显德六年,八月二十七

    亥时,小雨。

    微风吹起阵阵雨珠,洛阳城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雾,远处高高的城楼门前挂着几只红灯笼,烛火在风中被吹的摇摆不定,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原本酷热难耐的夏季,在微风细雨的催促下,竟有一丝凉意。

    皇城内,养心殿。

    华丽奢侈的床榻上躺着一位中年人,那人脸色苍白,脸上的胡须也是几天没修剪了,乌黑的眼眶也间接说明了已经多日未能好好休息,枯瘦的手指不停敲打着床榻发出“咚咚咚”的声响。

    “训儿啊,父皇刚刚说的那几条你可记住了?”中年男子有气无力地说道。

    转眼望去,床榻旁一名少年正俯身跪在地上,听见中年人的问话,身着四爪蟒袍的少年缓缓抬起头,眼眶中带着泪水,双手紧紧的握着,拼命地点头,带着哭腔说道:

    “儿臣…儿臣记住了,儿臣一定会记住父皇的话,以后做一个好皇帝”

    “好皇帝可不容易当啊,训儿,记住父皇的话,不管多难,一定要把大周的担子挑起来,你现在已经是大人了,以后可不许再哭了。”

    少年用力地点着头。

    寂静的大殿里传递着雨滴拍击石板的声音,中年男子良久不再说话,望着殿内燃起的熊熊烛火,他回忆着,脑海里闪过的都是自己年轻时驰骋沙场,攻城掠地的画面,他眼神慢慢变得炙热、坚毅,也透露着不甘。

    中年男子缓缓起身,枯瘦的双臂艰难地支撑着,随后依靠在床前,发出阵阵咳嗽。

    “可是朕不甘心啊,记得朕初登大宝时便立下宏愿,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实现这一宏愿,朕励精图治,事必躬亲;朕停修佛寺、兴修水利、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先皇曾告诉朕,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轻徭役,减赋税,朕全听了,我大周子民安居乐业,老有所养,朕打心底里高兴呀!”

    “左谏议大夫王朴献《平边策》,朕也信了,他告诉朕先攻下江南、岭南,再取巴蜀,其后是辽国的燕云之地,最后是河东。朕在那时候起,在心里就告诉自己,要扫灭诸国,澄清天下”

    “于是朕征西蜀、三讨南唐、破辽寇,朕打败了多少英雄豪杰啊,他们都和朕抢过地盘,但是他们一个个败在了朕的手中,败在大周的铁骑之下;高平之战,朕杀了北汉骁将张元徽,也杀了樊爱能、何徽这两个蠢货,幸得左卫大将军王阐率五千骑兵,百里奔袭迂回到辽人的后方,配合殿前都点校李元祯的三千禁军,大败辽人主力,朕开心啊,朕看着大周国土新添三州之地,朕高兴的一晚没睡”

    “显德三年的时候,朕决定再讨南唐,你那叔叔赵显主动请战,两个月的时间连夺复州、安州、申州、随州、兖州、襄州,捷报传至京师,朕御赐他为我大周的平南王,世袭罔替,福荫子孙,这也是他应得的”

    “咳…咳咳”

    “那西南的西蜀,西北的西夏,东南的南唐、南汉,还有北地的辽人,他们个个野心勃勃,个个都想入主中原,也个个都想青史留名,但是在朕的眼里他们什么都不是,他们都败了”

    “回想朕的一生,年轻时下江南、入西夏诸国,游历山河数千里,朕那些年见过人间疾苦、风餐露宿,穷苦人家不得不卖儿女换口粮活命,这些朕都见过;朕登基后,改革旧制,提拔了一大批的人才,宰相周质、御史大夫王进、都点校李元祯、六部诸多官员等等,这些都是朕亲自选拔;当然也得罪了一大批人,那些个酸儒书生结党营私,在朝会上抨击朕,写文章骂朕,他们知道朕不敢杀他们,他们在山腰上只顾得眼下风景,可是朕在山顶上仍然注视着远方,西南、西北、还有北方的契丹人,他们都是狼子野心”

    中年男子诉说着,苍白的脸上滑落两行清泪,他抬起枯瘦的手指着前方,那是一张长约六尺,宽约四尺的大周疆土图,也是他未能完成的梦想。

    “朕缺的只是时间,时间啊……倘若再给朕十年,这天下都将纳入我大周的版图之中,这世上再也没有战争,再也没有杀戮,再也没有生离死别,再也没有饥饿和贫困,到时候朕也将大周绵延百年,立不世之功啊……”

    说到激动处,男子突然捂住胸口“咳…咳咳”一阵剧烈的咳嗽声过后,一口鲜血从中年男子口中喷出,金黄色的被子瞬间洒满了红色的斑点,枯瘦的双手瘫倒在床榻之上……

    “父皇,父皇!!!”

    “传太医,快去传太医”,那身高不过三尺的孩童回头冲着殿门前大喊着。

    不知道是跪的时间太久双腿已经麻了还是因为紧张,那少年拖行着双腿向着床榻而去,他握住那已经骨瘦如柴的手,眼泪不争气地流出来,自言自语道:“儿臣答应父皇,儿臣全都答应父皇,父皇你醒醒,醒醒啊……”

    殿外,一阵急促且嘈杂的脚步声渐渐听不见了……

    太监总管白公公一边跑一边喊“传太医,快传太医啊”,接着脚下一滑,一屁股摔倒在冰冷的青石板上,白公公顾不上疼痛,爬起身往宫门一瘸一拐地跑去……

    ……

    显德六年,八月二十八

    经太医抢救了一夜的大周皇帝赵荣辞世,终年三十八岁,讣告传出,举国震惊。

    高耸巍峨的皇城上挂满白色的丧幡,昨晚喜庆的红灯笼早已被取下来,换成了白色,灯笼上黑色的“奠”字在风中飘荡,似乎在指引亡灵回家的路。

    整个洛阳城在这天都知晓了皇帝驾崩的消息,洛阳城戒严,殿前都点校李元祯下令皇城禁军羽林卫全体出动,对洛阳城各个出口封控,防止异变发生。

    这一天,商贩小卒早已收拾东西回家,酒楼前贴着的破旧红色对联也被撕下,妓院青楼全部闭门谢客……五颜六色、斑斓多彩的洛阳城在这一天变成了白色和黑色,当然还有绿色,青青草原的绿色……

    帝王的丧葬有着一套极其繁琐的流程,周朝自建国以来,历经二百一十七年,期间传位六次,共七位天子。二百多年的传承,到显德年间已经累计了六大步:报丧、停殡、小殓大殓、出殡、下葬、超度。报丧由皇室宗亲负责,此后由宰相主持,礼部、钦天监等等官员配合,此番流程走下来,少则二三月,多则半年,天子驾崩举国服丧半年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生活在洛阳城里的老人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

    对于寻常百姓家来说,稀疏平常,只是少些热闹。但大多数时候,在大行皇帝下葬前,百姓便自发组织送葬队伍,这也是对明君的一种肯定,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套民间与上层的一种潜规则——百姓自愿送葬的便是明君。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天子驾崩往往意味权利的更迭,站错队伍轻则罢官免职,永不录用;重则流放三千里,株连九族,满门抄斩。这个时候一旦有些许风吹草动,整个官场数百只眼睛盯着,不敢有一丝懈怠。

    显德六年,八月二十九

    阴雨绵绵,空中乌云盖顶。

    洛阳城,抱元殿,身着丧服的大周天子静静地躺在梓宫中,棺椁内外刷漆共计七七四十九次,外有大小金龙七七四十九条,预示圆满。内有大小金龙计二十八条,暗合二十八星宿。

    周天子口含骊珠,各式名贵香料覆身,将停尸超度七七四十九天后,葬于西山皇陵——庆陵。期间皇室宗亲需回家进行斋戒,内阁大臣及文武百官各司其位,不得擅离岗位,进行斋戒。

    抱元殿内,身着素衣,年仅八岁太子赵宗训跪在棺椁前,手中一张张黄纸落入火盆中瞬间化为灰烬,他面无表情地重复着手中的动作,脑海里闪过昨晚赵荣临终前的话语:

    “训儿,你现在是大人了,可不许再哭了”

    “不管多难,一定要把大周的担子挑起来”

    “朕不甘心啊”

    ……

    一句句嘱托,一句句真切的话回响在耳边,那一刻,他告诉自己,长大了,男子汉是不能哭的。

    也是在这一天,宰相周质宣布了已故皇帝赵荣的遗诏。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有十六载。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意于民。今三十有八,筋力微弱,朝夕危惧,虑恐不终。今得自然万物之理,其奚哀念之有?太子赵宗训,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诸文武百官同僚,应尽心辅佐;宰相周质,敦厚温良,才德兼备,当以文官之首;都点校李元祯跟随朕多年,乃沙场之勇将,可为武官之首,为上柱国,统领左右卫大军及禁军羽林卫,同心辅佐,可保我大周百年之基业”

    百官叩谢。

    宣读遗诏后,宰相周质双手捧着送到了太子赵宗训手里,而后缓缓转身朝向皇帝赵荣的棺前,跪在地上,俯身叩头。

    宰相周质老泪纵横,张口欲言,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