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圣武长歌 » 第三十四章 被调查了

第三十四章 被调查了

    贺霖现在也不能手软了,把经过南安郡的龙川国的商人,每天每个人都会查一遍。一段时间下来查了不少货品物资。

    冯景明看到贺霖的这些举动,心里骂道:蠢货,不知道避嫌还变本加厉。等老夫这一本参上去,我看你怎么脱身。

    当贺霖得知,冯景明参自己奏折,已经写好了时。

    贺霖也写了一个奏折,言明覃国和龙川国之间历年来走私货物额巨大。严重影响了覃国的税收,导致秦国边军没钱发军饷严重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

    现在证据确凿,需要严查与走私相关的人员和官僚。

    贺霖写的折子快马加鞭,在冯景明上奏之前就送了出去。

    这就是一种政治技巧,同样一件事情先上奏的就是原告,后上奏的就会成为被告。

    贺霖的奏折当然是要先走兵部,再由兵部转呈尚书令,由尚书令定夺是否在朝堂上进行朝议。

    崔植看到贺霖的奏折,也不知道贺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说你没钱,想从边境贸易那捞点银子充做你的军费,做了就做了呗,干嘛还上奏折,倒打一耙,说别人的不是。

    不过老谋深算的崔植还是决定把这个奏折呈到朝堂上去,看看能引起什么反响。

    当崔植把贺霖的奏折奏给当今圣上的时候。

    朝堂上就像爆炸了一颗巨大的炸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了重启卫所的事情,现在还没有吵完,现在又来一档子这事。

    “那一年千万两白银的边境贸易,税收应该过百万才对,可是我们可没见过这么多税收上来?

    正因为许多该收的税收不上来,才导致朝廷没钱给边军发饷银。

    正因为边军没钱打仗,重新启用卫所兵户制不对吗?兵户们又不用发响银。”户部侍郎崔希廉代表着崔家开始发难。

    吵架这种事当然不能让崔植亲自上阵了。

    崔希廉的言辞也都是事先斟酌好的,崔植还是想借这件事情为启用兵户制度找支撑。

    这话的隐含意思就是,要想废除卫所制可以,先把边境的税收齐了再说,不然没钱打仗。

    有了崔家的站台,官员们很容易对贺霖的奏折先入为主,认为贺霖是对的。

    当冯景明的奏折递上来的时候,官员们很容易理解为冯景明就是包庇走私的官员。

    崔植这时候才明白,原来贺霖这小子为了脱身才先上的奏折。

    “他应该为朝廷少去的边境贸易税负责。”有人开始怼冯景明了

    这一下可吓坏了冯家在朝堂的代表人礼部尚书冯树恩。

    明明是贺霖滥用职权随意查购商人物品,怎么现在这火都冲着我们的冯家来了。

    于是冯树恩赶紧站出来说,“此事两面,各执一词,不宜过早下结论。陛下应该先派钦差去调查此事,根据调查结果再做定夺也不迟。”

    于是皇帝沈谦派了一名御史作为钦差调查此事,以及一位内侍省太监作为监察随行。

    贺霖有月影门的情报,两位钦差一出现在岚州地面贺霖就知道了。

    当两位钦差达到南安郡时,贺霖骑马带出迎几十里,赶紧的把两位钦差接到卫所大营。

    只要先控制住了两位钦差,冯景明就不能在两位钦差身上做手脚了。

    接风洗尘,互相吹捧,这些官场上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

    贺霖本来不愿与这些人打交道,但事情已经赶到了头上,也没有办法。

    好吃好喝的招待完毕了。

    贺霖带着两位钦差去看查扣的物资。

    当两位钦差看到贺霖扣押的物品时,也感到了震惊。

    这些物品有,珍珠、香料、檀香、珍贵的檀木木器,花梨木木器、珊瑚、宝石、明贵的药材还有象牙等。

    贺霖看着两位钦差当场言明,“这些都是要上缴到朝廷的,我可一点儿也没有苛扣下来。”

    实际上贺霖已经做了一份假账,自己留下的那部分肯定不会出现在账目上。

    贺霖也料定王景明不敢拿出真帐,如果他敢拿出真帐,就等于自己把自己的头砍下来。

    两位钦差清点完货品后,贺霖表示这些东西应该尽快送往朝廷。

    因为这些东西一旦送到朝廷手里,就绝对不会再退回来了。

    那么也就证明了贺霖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两位钦差的意思与贺霖也是一样,这些宝物一旦被扣下来,就不可能再退回去了。既然贺霖已经找好了理由。

    这些人只是应和一下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就算只是把这些宝物押送到朝廷也是大功一件呐。

    现在谁还关心贺霖查扣这些东西违不违法呢?

    当然贺霖也为这两位钦差准备了一些土特产,土特产就是岚州本地产的,绝对不是从商人那里查扣来的,这些土特产绝对干净。

    两位钦差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条缝,这小子年纪轻轻办的事情怎么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呢。

    第二天,两位钦差去云出城调查冯景明。

    冯景明当然也要献上孝敬的利事,冯景明是冯家的人,出手自然阔绰。但这些利事怎么也比不了查扣的那些货物多。

    所以两位钦差都表示自己为官清廉,绝对不能收受贿赂,希望冯景明自重。

    冯景明也感觉到了一阵纳闷儿,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贺霖那小子已经喂饱了这两头饿鬼不成?

    但两位钦差也表示一定会秉公处事,绝不会偏向于任何人。

    这才让冯景明心里有了一些安慰。

    实际上两位钦差到冯景明这里已经是在走过场了。两位钦差已经在琢磨着往朝廷上报的物品单上怎么能再少一些?

    所以现在已经是归心似箭了,哪还有心情听冯景明说什么。

    那么最后这件事就是冯景明包庇走私商人证据不足,贺霖查扣走私也查扣的有理。

    两位钦差走后没多久,朝廷的公文就下来了,与两位钦差调查的结果一模一样。

    关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贺霖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冒险弄了一笔横财,加上原来的积蓄,现在的账算下来勉勉强强也就够用了。

    贺霖到现在才体会到做官不易,做好官更难。

    但是身为主政一方的官员,贺霖做不到像其他人那样,不去关心百姓们的生死。

    虽然这些钱都不是义财,但贺霖得这些钱财绝对不是为私而是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