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西游原是丹道书 » 第五十九章:马龙马,观音禅院

第五十九章:马龙马,观音禅院

    之前说过内丹有三要,一曰药物,二曰采取,三曰火候。

    要是立志不专,火候不足,最后也难能功成。

    所以在唐僧收得孙悟空,便是先天真气来复,紧接着就要是取得真息。

    话说唐僧来到蛇盘山鹰愁涧,被一条玉龙将马吃了,唐僧又想孙悟空去找马,又想让他留下来保护自己,两个人正争着,却引出了五方揭谛。

    原文有曰: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

    丁为火,甲为木,六丁六甲既为以木生火,五方揭谛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四值功曹为年、月、日、时,护教伽蓝为护持保驾,

    这几样加起来就是周天火候,

    这群人是观音派来的,无内观之妙,则火候难准;无脚力之实,则火候难施。

    脚力就是呼吸,也就是白马。

    只不过此时唐僧座下的白马只是一匹凡马,一匹凡马到不了灵山,唯有龙马方可,龙马便是真息。

    所以唐僧原本的坐骑被白龙吃掉,

    孙悟空随后与白龙赌斗,白龙斗不过孙悟空,变成一条小蛇逃走,孙悟空找不到白龙变成的小蛇,只有叫出土地山神询问,

    原文此处有曰:这涧中自来无邪,只是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身掷于水内,故名‘鹰愁陡涧’。

    只是向年间,观音菩萨因为寻访取经人去,救了一条玉龙,送他在此,教他等候那取经人,不许为非作歹,他只是饥了时,上岸来扑些鸟鹊吃,或是捉些獐鹿食用。不知他怎么无知,今日冲撞了大圣。

    孙悟空虽然从五行山下脱逃而出,但也是和以前一样,专依自强,从土地那里知道白龙是观音安排,没有与白龙相谈,告知取经人故事,而是自仗本事,依旧不依不挠。

    在修行当中,心猿的确可以以一敌百,但还要知道天外有天,只修心性,以为这样就是得道,就好像土地口中说的鹰愁涧那些落水的鸟雀,以为静定就是大道,

    以意为龙,迷于心性,便是难进一步。

    唯有以龙为意,君子终日乾乾,竭力修持,才是正道。

    所以在观音出现,收伏了白龙之后,还提醒唐僧,

    那猴头,专倚自强,那肯称赞别人?今番前去,还有归顺的哩。若问时,先提起‘取经’的字来,却也不用劳心,自然拱伏。

    取经就是修行,提起‘取经’二字,便是代表修行不离,意马自然收缰,所以白龙自然归附。

    在《易经》里面,将乾卦称为龙,将坤卦称为马,

    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龙马要效仿乾天不断做功的精神,也要效仿坤地脚踏实地的功夫。

    而且这匹龙马,原身是西海龙王三太子,西方龙三,结合术数便是,乾之三爻: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而在丹道修行中,亦是要禁欲;古时称男子不**为斩白龙,女子闭月经为斩赤龙;

    此时唐僧一路西行,将白龙马骑在胯下,便是元神驯意马,白龙不走泄!

    这匹龙马是观音自玉帝那里面讨而来,是秉之于天,

    马上的鞍轡是落伽山山神、土地,赠送,便是受之于地。

    白龙化马,从此乾乾不息,一步步驮着唐僧达到西天,全依仗龙马之真息。

    观音又送给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据《黄帝内经》记载,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可知这救命之物,原是心中自有。

    人脑后有风府穴,为精气转化之要门,三根救命毫毛至于此间,便是胎息绵长,可救急脱灾。

    唐僧至此,收得龙马,再往下,就是观音禅院,偷袈裟的故事了。

    在观音禅院,孙悟空第一次自称为“外公”,这也是应了丹道里的一句话,

    汞为我家原有物,铅是他家不死方。

    因父母交媾,先天化为后天,乾阳自乾宫落入坤宫,至此先天乾坤变成后天离坎,人之本性也从此沉沦。

    那道乾阳,本来是乾宫自有,流落坤宫,所以变成他家;

    孙悟空便是他家之铅,所以称自己为外公。

    乾阳落入坤宫,变为坎,坎就是肾,所以肾为藏宝之地。

    在之前也有说过,龙宫水晶宫在内丹里是指肾脏,龙宫也是藏宝地,所以孙悟空从龙宫得到了金箍棒,也就是水中真铅。

    肾池藏金,故曰金池,在观音禅院里的主持便是金池长老,

    唐僧曾问这金池长老高寿几何?

    金池道自己痴长两百七十岁了。

    《河图》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这二七便是火之数,乃是后天离宫,是指心。

    金池长老有二百七十岁,就是暗示心肾相交,只不过这里的心肾,乃是后天的心肾。

    人之先天一炁,化为三宝,于后天藏于心肾之中,不过只是刚好位于心肾这个位置罢了,这三宝是在人出生之前便有的,并非由心肾而生,也不是指心肾就是三宝。

    修行者若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单纯搬运心里的废液和肾中的废水,便是坐井观天,樗朽之辈。

    也就是《西游释厄传》原文里,那金池长老自谦的说法:老僧道:“也有万里之遥了。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

    金池不识真金,只是搬运心中废液,肾中废水,可谓是去金留矿,舍本逐末,

    所以金池长老十二柜的袈裟,都比不了唐僧的一件袈裟。

    孙悟空在观音禅院显摆唐僧的袈裟,金池起了贪念,

    便是心猿一显真金,肾池见宝便起贪念,欲将其纳入肾宫之中,这便是在模拟乾阳落入坤宫的景象。

    人之贪念一起,机心便生,所谓广智广谋也是修行路上的大敌,所以道门中亦讲绝圣弃智。

    唐僧的袈裟落入金池长老手中,便是真金沉沦,而在观音禅院,取这观音之名,也是用作内观显像的意思。

    金池长老用点燃禅院,烧死唐僧一行人的做法,取得袈裟,便是要用内观起火之法,炼出真金。

    《悟真篇》有曰:火生于木本藏锋,不会钻研莫强攻。

    祸发总由斯害己,要须制伏觅金公。

    孙悟空就是那金公,金池不明所以,只想用火烧的方式,取得袈裟,那就是走错了路。

    所以《西游释厄传》这里,金池长老这个角色便是故意用来和唐僧对立的一个反面教材。

    金池长老所代表的就是错误的修行方法,这种人物在《西游释厄传》后面常有出现,

    比较出名的,便是那被称为西行路上,最无辜的三个妖怪,也就是那虎力大仙,羊力大仙和鹿力大仙那车迟国三妖了。

    按理说这三只妖怪,也不吃人,也是真正做了好事,保了车迟国年年风调雨顺,

    后面和孙悟空等人赌斗,也是孙悟空等放走给自家做苦力的和尚在前,大闹三清观在后。

    怎么说,这三妖犯的事,总比乌鸡国的狮子怪以及狮驼岭的三妖要轻得多了,前者却落得身死道消,后者却还能无事回到原主人身边,

    原因也是在此。

    因为他们代表的都是内丹修行上的错误方法,只不过一个是外道,必须剪灭;

    一个是体内的重要部分作祟,将其引导到正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