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一人便倾一座城 » 第三十二章 东方美学

第三十二章 东方美学

    我们通过不同人物形象与生活方式的刻画,在营造差异性的同时,都指向了有温度的生活本身。东方美学的极简主义,摒弃繁华之后,尽显生命之美的真章。

    循花听月“可游、可居”。。。。。。

    ——东方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学

    “化繁为简,徜徉于山水间,临摹出闲适自在的东方意境”。。。“点到为止,觥筹交错,在流光溢彩中品味沉淀的风韵”。“于斑驳中独立,简素而从容。”“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佛像亦作如是观,每个部分都蕴含佛理精义,引人沉思,而残件的历史痕迹更烘托出脱俗之美。“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一颦一笑,一花一叶,弹指刹那之间就是千年。同时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崇尚天然去雕饰、“见素抱朴”之美,影响书画运笔注重精神气韵,讲求简淡朴拙,空灵清逸,大象无形“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

    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因此以平衡和谐的“中和”之美为上。而庙堂礼教诗乐的薰陶涵养,则是形式之美加上道德之善的土壤,绽放出“尽善尽美”的纯粹。

    审美意蕴的由来自然是源自中国美学,而中国美学又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中国美学的审美体验是需要人的精神感受与自然万物发生连接,因此才会延伸出中国的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意境”。

    在美学中基本上所有的具有“花白”特征的景物都深深地受到文人的喜爱,在文学作品中都是屡见不鲜的,而中国美学中的“留白”意象,更是将白色升华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

    而这些“花白”的审美意蕴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了“孤傲”“高洁”“空灵”之美,荼蘼自然也不例外,让空灵的审美意蕴洗涤了心灵,达到了一种忘乎所以的精神感受。香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之物,尤其是清新淡雅的香,在文人心中这种香代表的是“高洁”“君子”,所以荼蘼的香非常受到文人的喜爱。

    上述提到荼蘼的审美意蕴就是“高洁不争春”,这与荼蘼的本身自然属性是非常契合的,首先“高洁”的审美意蕴就在于荼蘼的颜色和清香的属性所延伸而来。

    如此一来就是将荼蘼形容成了一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雅之士,正是印证了荼蘼所蕴含的“高洁”意蕴形象。“不争春”就是荼蘼不愿意妖娆多姿的争抢春色的意思,这一点首先是源于荼蘼的花期,春花是一年的开始,因此迎春花一般都是极尽艳丽,抢在春始开放,可是荼蘼的花期是春末。

    精神上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美学,美学是一种凌驾于精神上的体验,是最能激发人精神享受的思想,所以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美学的高速发展时期,也塑造了大量的美学意象。

    在东方意象中,日出以一个恒久命题,希望和未来都包裹在其中,漫步在中国几千公里的海岸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