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11章 铁军

第11章 铁军

    当然,“天兵”不是全能的。

    林浩文非常清楚驱逐舰官兵的技能全点在了军事上,对于司法调查完全不在行,更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就把登州大小官员全部审查一遍。

    所以,眼下这次“招供大会”也只是林浩文借“天兵”之威制定的套路。

    东海义军只掌握了少数官员的犯罪经历,但最后却以此为诱饵,诱使大小官员们自己把自己做过的恶事供出来。

    这个时代读书人比例不高,有过行政管理经验的就更少,军管会在初期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部分前朝旧臣,所以现在必须快速筛选出一批可用的人。

    在这种乱世,每个活下来的人都相当不易,特别是掌握权力的官员、武将,细查起来可能没有人是完全干净的。

    所以林浩文也定下规矩,除了一批罪大恶极的人必须从严处理外,其余官员们一些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可以既往不咎。

    这样一来,很多官员都被免了罪,并且得到重新任用。

    原来的登莱巡抚陈锦和登州知府王维新,也全都被委派了新的职务,负责协助管理一些行政事务。不过只是协助,没有实权。

    当然,林浩文也在考虑“开科取士”,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但具体考什么,怎么考,还有待研究。

    终于,在东海义军攻占登州蓬莱县一周后,蓬莱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逐步恢复稳定,登州军管会也稳步运行起来。

    接着军管会宣布,一切土地收归公有,任何人不得私占土地,然后按照人口分给土地,军管会只收取极低的赋税,并且当年免征。

    如此一来,乡下的大地主们如丧考妣,得到土地的农民们则全都欢欣鼓舞,直呼天兵万岁。

    而后,军管会又出台了商税政策,针对商业活动收取赋税。

    不过这项政策对那些小的行脚商人、大街上开店摆摊的小商贩以及手工业者基本都没什么影响,因为他们的收入很多都到不了东海义军规定的商税起征点,就算够到了,税也很少。

    商税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大商贾和大富户,以及一些大宗的买卖。

    其实在明朝中后期,朝臣中的有识之士都明白,只要征收合理的商税,特别是对江南闽粤等地的那些大海商开始征税,大明朝的财政危机就能得到极大缓解,甚至完全消除。

    但无论高拱、张居正还是别的某某某,没人敢这么做。

    因为你要是这么干了,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极其庞大且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的对立面,搞不好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现在,东海义军的“天兵”可不怕得罪什么狗屁利益集团。

    怎么着,不服?那就跟“天兵神器”碰一碰啊!

    所以,不论是土地国有还是商税政策,都在强大武力的保证下,顺利推行了下去。

    土地的改革让农民有了保证,商税的收取给迅速扩大了军管会的财政收入,很短的时间内,府库就充盈起来。

    如此一来,登州最底层的百姓全都高呼万岁,只有大地主大士绅们是敢怒不敢言。

    同时,军管会废除了匠籍制度,把世代被压榨,不得不给官府免费打工的匠人们解放出来,让他们恢复了自由身。

    紧接着,因为东海义军正在筹备建设基础的工业,所以很多匠人都有了用武之地,大批的匠人被军管会招募。

    当然,匠人们给东海义军干活可不是无偿的,军管会支付的报酬相当高。

    匠人每天的工作时长四个时辰,也就是后来的八小时工作制,每月可以休息八到九天,就算有“加班”,军管会也会给几倍的钱。

    而且匠人们是完全自由的,不想干了可以随时辞职走人。

    于是,蓬莱城的很多匠人,基本都是今天脱离了匠籍,第二天就“应聘”到了军管会。

    一夜之间,原本在社会上备受歧视的匠人反而成了香饽饽,变成所有人羡慕的对象,一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民户”,这时候也开始学起了各种匠人手艺。

    同时,蓬莱县城周边也开始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作坊和工厂,一天到晚叮叮当当的,很多烟囱也在不断冒烟。

    此外,扩建蓬莱码头的民夫也已经招募完毕,很快就可以开工。

    如果顺利的话,入冬之前驱逐舰就能有一个可以靠岸的简易码头了,不必像现在这样,必须用小艇运输人员和物资。

    总之,短短数日内,东海义军的控制区开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不过这些都只是开始,林浩文面前还有相当多的问题要解决。

    遥想当年上学的时候,林浩文曾经和别人讨论过一个问题:科学家和政治家哪个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大。

    当时除了少数端水大师认为一样重要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科学家远比政治家重要。

    当年的林浩文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他逐渐琢磨过来,这个说法似乎不太严谨。

    人类有文明,科学家和工程师居功至伟,但如果没有政治家搭建起秩序,恐怕科学家根本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智。

    就像这明末乱世,别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想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奢侈的事情。

    所以,必须先搭建秩序,才能有后面的一切。

    因此,攻占登州后,林浩文在筹划建立初步工业的同时,也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构建秩序上。

    组建登州军管会,从前政府官员中筛选合适的人,都是搭建秩序的一部分。

    当然,搭建秩序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组建军队,打造一支铁军,这在乱世中尤为重要。

    现在林浩文麾下的部队,除了驱逐舰四百多人的绝对“嫡系”,基本就是收编来的农民军,比如张广和董方远的义军。

    义军人数不算少,特别是占领蓬莱后,张广开始到处搜寻自己被打散的部队,几天时间内重新收编了两千多的旧部,加上最开始收编的七八百人,农民军差不多有近三千人。

    除了这些,能利用的就是敌军战俘了。

    登州辖区内驻扎的清军,光整建制投降的就有七八千,散兵归降的、被俘的加起来,两万都有余了。

    听上去不少,但林浩文却完全不乐观。

    这些人当中,很多都是所谓的“油子兵”,前线打仗他不行,抢掠百姓他第一,要不李自成为什么会出一份《剿兵安民檄》呢!

    另外,这些兵当中有不少也不是主动当的兵,他们之前可能只是一些普通农民,不是军户,也没有摸过兵器,但却被各种武装势力裹挟成了兵,或者干脆被抓了壮丁,虽然身在军营却一心想逃离。

    而且还有一件更麻烦的事,这些军队中还有大量的满洲八旗兵,他们基本可以认为是不定时炸弹。

    在这个明清交替的混乱时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就是现实的写照。

    两万这样的“军队”,很难有什么战斗力。

    换做这个时代的其他势力,不论是满清、南明小朝廷还是各路农民军,想迫使这支部队为自己卖命,要么用金钱、女人去诱惑,要么就用各种严刑峻法或各种强力手段去威胁。

    这样的做法,也许确实能在一定程度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但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当然这也不可能是林浩文想要的。

    林浩文想要打造的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知道为何而战的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