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23章 区区东海贼寇,不必理会

第23章 区区东海贼寇,不必理会

    不过这所谓的“东海义军”到底是什么来头,探子们多方探查,依然没有搞清,他们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且经过各路探子们多方确认,所谓“陨石落地消灭清军”,以及东海义军的各种“天兵神器”的传说,似乎真有其事。

    特别是天降陨石,登州、莱州等地的百姓,特别是那些离战场不远的村落,基本都见到了。

    还有,在蓬莱附近海域,经过多名探子的远距离观察,那里确实出现了一艘巨大的怪船。

    作为清廷的首脑人物,多尔衮内心肯定是不相信的东海义军是什么下凡的“天兵”。

    思来想去,多尔衮最终认为,所谓召唤陨石灭三万清军的事只是巧合罢了,陨石落地这种极罕见的事情被那三万清军碰到了。

    其他所有“天兵神器”的说法,也都是“东海贼寇”放出的烟幕弹,或者说一种针对百姓的政治宣传。

    这个年代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就算受过教育,也不可能有现代科学思想,比较容易相信一些乱七八糟的传说。

    加之现在各地的反清情绪高涨,反清义军风起云涌,百姓自然也非常愿意相信有“天兵天将”下凡来帮他们打击清军。

    所以在多尔衮眼中,所有的天兵神话,只是没见过世面的百姓以讹传讹罢了。

    就像一些演义小说中某某上将万军之中取敌首级,或者敌军阵前将敌将斩于马下,吓退百万大军之类的,多数都是一种夸张。

    实际上的两军交战,可不是说书人说的那样,两个武将个人的持械无限制格斗,哪个打赢了哪方的军队就跟着获胜。

    战争是个复杂的体系化工程,双方的兵力配比、作战指挥、后勤补给、武器装备、战斗意志、作战地形、战场天气等等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当然了,夸张的战争场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小说家和说书人也自然就喜欢这么讲,也没什么毛病。

    这次东海义军的神话,八成也是民间的各种传闻,加上一些说书艺人的添油加醋,把东海义军和其统帅林浩文给说成了神。

    而且这其中肯定也少不了东海义军自己的宣传。毕竟那时候的各种起义军都喜欢给自己套一个神圣的外衣,把自己说成上天派下来替天行道的。

    但不管怎么说,三万清军在登州作战时凑巧遇到陨石,最后被彻底消灭,是不争的事实。

    三万军队,居然稀里糊涂地被陨石给砸没了,让多尔衮火冒三丈。

    他一直坚信麾下清军的战斗力。当年满清八旗军的主力在面对前明官军时,都如砍瓜切菜,面对一帮流寇,还不是摧枯拉朽?

    丁文盛和柯永盛所部的山东清军,虽然不是清廷最主力的部队,但战斗力也绝对不弱。结果万万没想到,三万大军,居然被陨石给送走了。

    更让多尔衮怒火中烧的是,根据后续的战报,与丁文盛三万军队作战的东海义军,只有区区两三千人!

    两三千人,借助天降陨石,三下五除二就把三万清军打败,击杀了主帅,俘虏了副将,让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真是天不助我啊!多尔衮在紫禁城的大殿里大骂。

    要不是碰上这种一千年都未必能遇到的陨石落地,三万清军怎么会败给一群流寇!

    1645年九月初一,多尔衮召见了范文程、多铎、济尔哈朗等满清重臣,商议如何处理登州的贼寇。

    多铎和济尔哈朗都表示,愿意率领清军主力南下山东,消灭这伙东海贼寇。

    不过范文程相对比较稳重,劝谏多尔衮说,贼寇在消灭丁文盛部后,并没有占领济南府,而是龟缩回登州和莱州,这说明贼寇要么是实力不济,要么就是像南明弘光帝一样胸无大志,只想割据一方。

    现在李自成虽死,但西南部还有很多大顺军的余部,张献忠大西军的势力也仍然很大,东南也仍有前明朝的残余势力,比如朱聿键已经在福州称帝,建立了隆武朝廷,浙江还有鲁王朱以海政权。

    范文程觉得,这些才是目前清廷的最大威胁。至于这区区的东海义军,暂时还是不要理会的好,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这时候的多尔衮已经冷静下来,一番思考后,觉得范文程说得有道理。现在是清廷一统天下的关键时刻,决不能头脑发热。

    之前贸然下令剃发易服已经出了大乱子,可覆水难收,短时间难以挽回了,现在不能再冒失出错。

    最后,多尔衮听了范文程的意见,决定暂时不对登州贼寇用兵。

    不过虽不用兵,但必要的侦察和情报分析还是要做的。

    东海义军来历不清,他们自称是东海岛屿上的汉人遗民。可拜大明的海禁所赐,不论是渤海、黄海还是东海,海岛虽多,但要么是无人荒岛,要么就是海盗流寇的窝点。

    如果东海义军真的是海岛上的遗民,那他们只能是盘踞在海岛上的水匪海盗。

    一群水匪海盗,能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占据登州,还击败了三万清军?

    最终,多尔顿和范文程等人断定,所谓“东海义军”的背后恐怕有其他更大的势力。

    接下来多尔衮调集部队,驻防山东河北等地,扼守进京要道,同时下令辽东沿海各军镇,密切注意防范海上来敌,毕竟这所谓的东海义军自称是从东边海上来的。

    还好,清军在平定江南弘光朝廷后,将很多主力都调回了京畿地区,清廷还有大量兵力可以调动。

    除了军事防御,多尔衮继续派出探子,分别前往新罗国和倭国,看看所谓的东海义军是不是跟这两个国家有瓜葛。

    此外,多尔衮还派出一队人马,走海路前往福建,调查东海义军是否与南明隆武朝廷有关。

    当然朱聿键这个小皇帝不是多尔衮的第一目标,多尔衮的重点目标是东南第一海盗郑芝龙。

    郑芝龙的经历相当传奇,小吏家庭出身,跟着舅父跑船,认了大海盗做义父,娶了倭国老婆,还当了大明的官。

    在明末,郑芝龙是东南沿海乃至整个东亚无可争议的海上扛把子,掌握着当时东亚最强海上力量,拥有一个超级海盗集团,同时也把控着东南沿海几乎所有的海上贸易。

    史书中说,那时候“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也就是说只要想跑船做生意,就不得不去拜郑芝龙的码头,并且给郑芝龙集团交“保护费”。

    另外郑芝龙还有个儿子叫郑成功,他后来做了多大的事,大家都知道。

    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清军南下福建后,郑芝龙很快就选择了投降。但是现在,郑芝龙名义上仍然是南明隆武朝廷的要员,东南的海上霸主。

    登州所谓的“东海义军”来自海上,那么他们会不会和郑芝龙有关系呢?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清廷派出的各路探子大部分都回来了。

    最先回来的是派到东边新罗半岛的探子,没有发现新罗与所谓“东海义军”有任何瓜葛。

    去福建的人也送回了消息,暂时没有发现郑芝龙支持“东海义军”的证据。

    不论是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还是舟山的鲁王监国政权,以及南明的其他势力,对“东海义军”都一无所知,他们也只知道胶东突然出现了一支反清武装,大败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