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32章 步炮协同

第32章 步炮协同

    1645年十一月三十日的清晨,胶东半岛漫天飞雪。

    按照阳历计算的话,现在已经是1646年的一月了,早已进入了隆冬季节。

    海边气候潮湿,冬天下雪很常见,但是下这么大的雪,可就不太常见了。天就跟漏了似的,鹅毛般的大雪倾泻而下,笼罩了一切。

    根据驱逐舰无人机采集到的气象数据,现在登州乃至整个胶东都已经被乌云覆盖,这轮大雪估计要持续到天黑。

    “舰长,今天的演习还继续吗?不行的话可以让他们推迟到明天。”林浩文的通信员对他说道。

    “难道下雪,敌人就不进攻了吗!”林浩文一边戴好军帽,一边说,“一切照常进行!”

    “明白!”通信员向林浩文敬礼,然后就出去准备了。

    今天林浩文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观看第一军炮兵营的演习。

    炮兵营刚刚组建一个月,按理说还在磨合期,要想真正形成战斗力,尚需长时间的训练。何况他们的装备还是还是这个时代从来没有过的大威力火炮,更需要时间。

    稳妥一点的话,半年时间形成战斗力是比较合适的。

    不过林浩文等不了那么久,因为形势不允许。多尔衮虽然暂时放弃了大规模军事行动,但是清军的主力部队一直在厉兵秣马。

    如果林浩文的驱逐舰没有穿越,那么按照正常的历史剧本,到1646年二月,清军主力就会再次南下,先后消灭浙江的鲁王朱以海政权和福建的隆武皇帝朱聿键政权。

    不过,林浩文和东海义军的出现,就像一块砖头,扑通一声,在水面上掀起了一朵不小的浪花。

    当然在林浩文的有意压制下,这朵浪花也不算太大。

    现在看来,林浩文之前没有直取济南府的决定还是正确的。

    正是此举,让多尔衮和清廷并没有把他们当成目前最主要的威胁,只是在山东与河北南部增派了一些兵力,防御并监视登州方向。

    现在,林浩文的东海义军还有一些时间,但不多。

    坐在去往第一军的马车上,林浩文不由得又想起了几个月前的登州大战。

    登州大战清军的惨败,并没有让清廷觉醒,认识到东海义军将是一个强劲对手。

    包括多尔衮在内的清廷高层似乎只认为登州大战的失败是个意外,就像二百年后清廷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一样。

    林浩文还记得历史课本上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描述,说这场战争惊醒了国人,让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其实这是个挺扯淡的结论。那时候从道光皇帝到清朝整个士大夫阶层,除了极少数有识之士以外,基本都觉得鸦片战争的失败只是个意外。

    确实,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和英军的装备差距还没有那么大,英军的舰船虽然比清军强,但也不是不可战胜。

    所以清廷的精英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东西方已经产生了巨大差距,“天朝上国”的迷梦还在继续。

    清廷真正的觉醒,其实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过了十几年,在工业革命的加持下,敌军的装备再次升级,真真正正拉开了差距,和清军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时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醒悟过来的清廷才开始想办法补救,搞了洋务运动等一系列举措,后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唉!林浩文摇了摇头。每次回想起这些沉重历史,总让他血压飙升。欣慰的是,现在他有了改变这一切的机会。

    林浩文的思绪回到了当下。

    现在,清军的主力依然集结在京畿地区,只有金声桓部正在赣南与南明隆武政权争夺江西部分地区。但是清廷主力部队一刻都没有停止备战,他们只是在等待南下作战的合适时机。

    可反观南方的南明政权,却依然在坚持内斗传统。唐鲁二藩,也就是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和鲁王朱以海的监国政权,为了所谓“正统”,争得不可开交。

    大明眼看就要亡国了,明廷的残余势力居然还能内斗起来。大明朝要是没了,所谓“正统”还有任何意义吗?

    南明诸王和臣子的想法,林浩文是真心理解不上去。

    公元1645年的冬天,清军主力在休整备战,南明主力在忙着内斗,乱世中的华夏居然出现了一副难得的“安静”图景。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幅安静图景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早晚会被打破。

    不过,这倒也为登州的东海义军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从八月底到现在,三个多月的时间,林浩文已经率领东海义军,完成了初步的社会改革,并且在登州部署了基础的工业,组建了数万人的军队,一切都在蒸蒸日上。

    “舰长,我们到了!”

    通信员的话语把林浩文的思绪拉了回来,他们的马车已经到了第一军炮兵营的驻地。

    林浩文起身下车,第一军的军长张广和组织委员李天铭已经冒着雪前来迎接。

    没有什么寒暄,几人行了军礼后立即奔赴演练场。

    此时,参加演习的炮兵营和一个步兵营已经在雪地中列好了队。

    炮兵营装备了18门火炮,以及6门迫击炮。

    火炮的口径和尺寸比试射那天林浩文看到的要小一些,估计是军工厂改进了工艺,迫击炮是新生产的,林浩文此前没有见过,不知道实战效果如何。

    步兵营有一半的士兵手持大刀和长枪,还有部分装备了弓箭,其余一半则全部装备了新式火枪。

    这种新式火枪,其实应该叫步枪了。因为它的外形与这个时代的传统火枪完全不同,内部结构也有相当大的区别。

    首先这种步枪是后装枪,不是像火铳那样,把火药的子弹从枪管前面塞进去。第二,枪的子弹和发射药是一体的,跟现代子弹已经非常像了。

    当然,以登州军工厂现在的工艺,还远远做不了现代枪械和子弹。步枪的质感很粗糙,零件精度也低,人体工程学设计也相当糟糕,基本只达到了“能用”的标准。

    这主要还是机床的精度不够。毕竟军工厂的机床全是蒸汽动力或者纯人力,机床的零件基本也是铁匠和木匠手搓出来的,要求不能太高。

    至于子弹,虽然看上去挺像那么回事,但其实和炮弹一样,弹头、弹壳和发射药全是分开的。使用的时候先把发射药放进弹壳,然后再把弹头塞在弹壳上,最后放进步枪的弹匣。

    子弹弹壳是一个圆柱形金属壳,底火部分比较薄,而且还有一个类似卡扣的结构。扣动扳机时,击锤敲击弹壳底火,会产生强烈振动,弹壳中的黄色炸药就会被引爆。

    这东西听起来就不是很靠谱,故障率肯定不低。

    事实也确实如此,第一批步枪出厂的时候,军工厂自己测试,不合格率就高达30%。后来不断改进工艺,才把不合格率降到10%以下。

    10%的不合格率,对现代工业来说简直就是灾难,但是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下,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易了。

    除了故障率,黄色炸药的危险性也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