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34章 辽东“海盗”

第34章 辽东“海盗”

    此时的渤海海峡上,4艘帆船正在大海中航行,一前三后,排成了一个怪异的三角形。

    航行在最前面的是1艘大型五桅帆船,后面跟着的是3艘双桅帆船。

    五桅帆船是专门的货船,船身很大,但是没有任何武器。后面的3艘双桅帆船正好相反,它们是专门的战船,舷侧装备了火炮,但是船体要小不少。

    隆冬时节的渤海海峡,北风呼啸,4艘船都张满了帆,全速航行。

    当然,明末的帆船就算全速,航行速度也不会超过十节,大概就是十几公里的时速,还没有跑步来得快。

    特别是前面那艘大型五桅帆船,虽然桅杆多帆多,但是船的体积也大,速度反而比后面3艘双桅战船慢。

    毕竟是专业的战船,速度很重要,而且船身又小,所以又快又灵活。

    哦对了,这4艘船可不是一伙的。

    前面的大帆船在逃跑,而后面的3艘双桅战船正在追赶它。

    这艘五桅大帆船原本隶属于辽东金州卫水师营,是一艘运输船。水师营投降清朝后,这艘船自然也就变成了清军的装备。

    不成想,就在昨天晚上刚入夜的时候,这艘原本停泊在金州港里的大帆船突然被人劫持,从金州港逃了出来。

    发现大帆船被劫持,水师营的清军立即派船追击,一场海上追逐战就此展开。

    大帆船的“临时船长”是兄弟俩,哥哥叫于六,弟弟叫于七。三十五六岁的年纪,这个年纪放到21世纪,还能勉强搭个“青年”的边,但是在那个年代,可能都是抱孙子的年纪了。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哥俩前面还应该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但都不幸夭折了,最后就剩下了这兄弟俩,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常态。

    至于这哥俩为什么要劫持清军的大帆船,还得从头说起。

    于六和于七兄弟俩都是前明军士兵,确切地说他们当年都是皮岛毛文龙部下的水军。

    是的,就是那个著名的都督佥事、平辽总兵官毛文龙,崇祯二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的时候,被蓟辽督师袁崇焕杀了。

    这说来话就长了。

    历史上,有人说毛文龙拥兵自重,袁崇焕杀得对。也有人为毛文龙叫冤,说他完全是被袁崇焕出于自己的私利冤杀的。

    但无论怎样,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毛文龙被袁大督师给噶了之后,乱局也因此而起,皮岛和东江镇是一轮又一轮的兵变。

    毛文龙的老部下中,有降清的,有接受大明改编的,有降清后又降回来接受改编的,有散落民间的,还有落草为寇的。

    于六于七两兄弟就属于最后一种。二人逃离军营,落草为寇,盘踞在小岛上当了海盗。

    最开始,荒岛上只有于六于七兄弟和一些同时叛逃的皮岛明军士兵。可是后来,人是越来越多,不断有人来投奔。

    这些来投奔的人当中,多数都是被清军数次入关时虏到辽东的百姓。

    算一算,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清军屡犯大明朝的边境,甚至长驱直入,深入关内,大肆掳掠,明末的废物军队完全不能阻挡。

    甚至到了崇祯十一年,清军在多尔衮、岳托等人的带领下,居然一路打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多。

    这些被清军掳走的百姓,或者说叫百姓已经不准确了,这些人被俘虏到满清的地盘后,基本只有成为奴隶一条路。

    奴隶的生活是什么样,是个人都明白,别说人的尊严了,连生死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这些被掳走的百姓并没有认命,他们联合辽东的汉人,一直在反抗。

    从明末到清初,辽东诸地针对满清的反抗暴动无数,但清军势大,普通民众小规模的反抗根本撼动不了清廷。

    到最后,越来越多的反抗者被清廷杀害,活下来的基本也被逼到了穷途末路,无奈之下只能“下海”,在渤海、黄海的诸多岛屿上藏身,变成了所谓的“海盗”。

    在这样的形势下,投奔“大海盗”于六于七兄弟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很快兄弟俩所在的荒岛上就聚集了几百人,而且还有不少是拖家带口的。

    平时,岛上的人也会捕鱼、种地、纺纱,或者从事一些手工业,但他们的“主业”还是劫掠袭扰清军,并从中获得给养。

    于六和于七通过各种渠道购置了火炮,并改装出好几艘战船,甚至还在岛上建设了小型炮台和防御工事,逐渐把小岛改造成了一个军事要塞。

    因为明末清初天下大乱,辽东等沿海地区的水匪海盗多如牛毛,清廷根本管不过来。

    加之清军的主力基本都在关内,何况清军本也不善于水战,所以就给了于六于七兄弟俩生存空间。

    只是树大招风,随着于六于七的“海盗事业”做大做强,他们终于进入了清廷的视线,被辽东清军纳入了剿灭名单。

    被清军盯上后,于六于七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

    确实,清军不善水战,所谓的水师基本也是前明军投降过来的,总体战斗力相当一般,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清廷毕竟掌握了国家资源,如果真的集中全力来攻打,那绝不是于六于七这种散兵游勇可以抵挡的。

    随着清军数次来攻,于六和于七己的损失越来越大。

    终于,于六于七意识到,在清廷轮番打击下,他们的小岛早晚会抵挡不住,必须早做打算,尽快转移阵地。

    但是转移到哪里去呢?于六于七有些茫然。

    就在这个时候,登州“东海义军”的事迹传到了辽东。

    传说中的东海义军“天兵”神勇无双,直取登州,数万清军全然不能抵挡。特别是东海“天兵”林大帅“召唤陨石”灭了三万清军,令清军再不敢踏入登州半步。

    最终,于六于七做出决定,去登州,投奔东海义军!

    路线虽然定好了,但是问题也来了。

    于六于七的岛上现在已经有了好几百人,而且老弱妇孺都有。岛上现在只有小船,一次能运输的人员十分有限,想快速把所有人都带走,可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说只带走精壮士兵丢下老幼妇孺,那倒是可以,但于六和于七绝对不会那么做。

    两人在海岛上割据一方,把家业做大,凭的也是义气二字,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所以要走就一起走。

    如果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一旦中途被清军截胡,那后果相当严重。

    思来想去,于六于七决定玩一把大的,劫持清军的大船,把所有人都接走!

    于是两人经过周密谋划,在十一月二十九这天,带着人悄悄在辽东金州登陆,借着风雪混进了金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