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38章 蓬莱的“离岸码头”

第38章 蓬莱的“离岸码头”

    这时候登州蓬莱港已经有了一座小型的新码头,是专门为了驱逐舰停靠而修建的。

    码头修了大概三个月,目前刚刚完工不久。岸上还有一些类似现代港口的配套设备,比如加油的装置,还有收放缆绳的机械装置等。

    不过由于条件所限,这些东西现在还都是人力的。

    码头上现在倒是有一台正在组装的蒸汽机,烧煤就可以提供动力,可以用于拉拽缆绳、运送补给品等,但是还没有最后完工。

    已经是夜晚了,不过码头上灯火通明,主要的照明灯都是油灯,但也有一些于七等人从来没见过的怪灯。

    这些奇怪的灯似乎不用点火,灯芯用一个透明的东西罩起来,光线也比油灯强得多。

    “于大哥,那些怪灯,是不是天兵的天……不是,神灯?”于七的一名船员问。

    船员本来想说“天灯”,但是“天灯”这个词可不是啥好词,所以临时改口成“神灯”。

    “别瞎打听!”于七小声对船员说道,当然主要原因是他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灯。

    船舶靠港是个技术活,特别是夜间,军舰操纵守则中也都有专门的靠码头部署。只见13000吨的驱逐舰缓缓转向,巨大的身躯准确地“漂移”到了泊位。

    驱逐舰靠港后,于七等人的船也被小艇拖着,靠上了码头。

    在岸上人员的协助下,于七和船员们用缆绳把他们的帆船捆好,而后放下木板充当舷梯,把船和码头连接起来。一切准备就绪后,于七开始组织所有人下船。

    一踏上码头,于七就明显感觉脚下的地面和他踩过的所有地面都不太一样。

    使劲跺跺脚,于七发现组成地面的材质很坚固,借着码头上的灯光,他发现码头地面的材质既不是石头也不是沙土,倒像是某种黏土风干之后的状态。

    于七作为五桅帆船上所有人的“最高领导人”,终于也忍不住了,小声问身边协助他们登岸的“天兵”战士:“这地面是什么做的?”

    “水泥。”战士回答道。

    “水泥?是何物?”

    “就是一种黏合剂。”

    战士的回答于七不是很懂,但他也没继续追问,而是换了个话题。

    “那些怪灯呢?”

    “那些是电灯。”

    “什么叫电灯?”

    “以后你们就明白了!”

    战士摆了摆手,没有再做过多解释,这些确实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对于几百年后的现代来说,现在登州蓬莱港的这个码头相当简陋,根本不够看。但是在明末清初,这个码头已经是碾压一般的存在了。

    以明末的工艺和生产水平,直接按照现代标准修建码头是不现实的。

    所以经过林浩文和驱逐舰上一些懂行的军官以及登州本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商议,最终决定把码头修剪成了一座“离岸小岛”。

    即先从岸上向海中铺一条路,铺到合适的位置时,填出一座岛,再修成码头。

    码头的详细设计工作,最终由驱逐舰上学港口巷道工程的几名军官搞定了。

    虽然他们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但是参照着驱逐舰阅览室的电子资料,加上电子制图软件,最终也顺利完成了码头的设计方案。

    正式修建的时候,工人们先把石料土方运送到岸边,然后从岸边开始,向海里铺路。“路”铺设到预定位置后,开始用大石头和沙土大规模“填海”,最终形成初步的底座。

    这时候,林浩文在登州设立的水泥厂开始发挥作用了。

    这个年代生产水泥,现代工艺暂时搞不定,但是用一些土办法把石灰石、粘土磨成粉状,再煅烧成熟料,最后再加入一些炼铁后剩下的矿渣,一起研磨,同样可以得到水泥。

    有了水泥,再按照设计要求,把水泥塑造成大型的水泥块,烘干后,就形成了码头的基础构件。

    至于水泥构件的形状,设计人员早就用舰上笔记本电脑中的制图软件画出来了,水泥厂对照生产就好。

    水泥构件生产完毕后,军管会组织了大量的牛车马车,把水泥构件送到岸边的施工场地。接着再用人挑肩扛的土办法,把构件运送到指定位置放上去。

    就这样,现代设计加上一小部分现代工业,再加上各种土办法,终于在三个月内,修成了这样一座用现代眼光看很简易的码头。

    完工后的蓬莱新码头,从天空中看很像一个从岸上深入大海的“锤子”。

    “锤头”呈方形,像个小岛一样,是码头的主体,有几百米长,一百多米宽。后面的“锤柄”细长,是一条路,连通到岸上。

    很有创意的离岸码头。这是林浩文在看到码头完工后航拍照片时的评价。

    视线拉回十一月三十日的晚上。

    于七和船上所有辽东百姓全部上岸后,东海义军的士兵把他们带到了码头附近的一处空地。空地上已经为他们搭建起了一些帐篷,作为临时安置他们的“难民营”。

    “这几天可能要先委屈你们住在帐篷里了,你们人太多,临时找不到这么多的闲置房屋。”义军一名军官对于七说。

    “不委屈不委屈!”于七赶紧摆手,“我们在岛上很多人本就是住帐篷的。”

    确实,岛上的环境相当恶劣,要不是被满清逼得没办法,没人想在岛上长住。

    军官点点头,安排部下的战士把于七和所有逃难的辽东百姓安排进了帐篷,而后还给每个人准备了热腾腾的晚餐。

    那一个晚上,于七和全体逃难百姓全都在赞颂东海义军的仁义和大恩大德。

    吃过晚饭,又有两名义军军官来找于七了解情况,主要是询问他们这些人的身份来历,于七也全都如实作答。

    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东海义军的一名军官就来到“难民营”找到于七,说东海义军大元帅林浩文要见他。

    这可把于七给惊得够呛。东海义军林大帅,那是什么身份!现在屈尊要来见他这么一个逃难而来的海匪头目!

    于七赶紧把自己简单收拾了下,换上了一套相对干净一些的衣服,就跟着义军军官上了马车。

    马车上的于七忐忑了一路,心中不停地构想接下来见林大帅的场景。

    林大帅长什么样子?是不是天生异象?见了林大帅,第一句话说什么?自己是不是要三叩九拜?要是不小心说错了话怎么办?

    怀着各种乱七八糟的焦虑情绪,于七乘坐的马车到达了登州军管会大门口。

    “到了,下车吧!”带领于七的军官扭头对于七说。

    于七赶紧跟着军官跳下马车,走向军管会大门。

    大门口执岗的士兵“啪”一声,向军官敬了个礼,把于七吓了一跳。

    这种举手礼于七从来没见过,也不知道怎么回应,只能侧头去看身边的军官。

    只见军官没有停步,行进间也敬了同样的举手礼。

    于七不知道这叫行进间敬礼,一般用于军人在走路的时候互相敬礼,但是看到军官径直走进大门,也赶紧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