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94章 划时代的军事家

第94章 划时代的军事家

    不论怎样,以现在清廷的军事能力和武器制造水平,想要仿制出威力能够比肩东海贼军的武器装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根据情报,敌军已经北上,不日就将到达河间府。

    对吴三桂来说,已经没有时间了,必须立即构筑起防御体系。

    吴三桂经过分析,认定敌军目前最主要的攻击手段就是火炮,敌军的一切战术也都是基于其威力巨大的火炮。

    也就是说,只要能想办法压低敌军火炮的攻击效果,就能最大程度削弱敌军的攻势。

    那么如何削弱火炮的攻击呢?

    吴三桂觉得,此前博洛的办法其实是有效的,那就是挖深坑、筑堡垒。

    只是博洛的运气不好,最后被敌人从水上超了后路。

    否则他布设的那些防御工事,就算不能完全阻挡住敌人,至少也能极大迟滞敌军,并且让敌军付出巨大代价。

    这也不能怪博洛,南京城依靠长江,敌军强大的水师能直接开到南京城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现在,吴三桂的大军身处内陆,附近的河流包括大运河在内,都不够敌军战船进出,自然也就不用担心被水军超后路了。

    因此,吴三桂决定沿用博洛的办法,构筑堡垒工事,不过要做一些升级改造。

    吴三桂的防御体系依然以堡垒为主。

    堡垒是圆盘型,贴地而建,远看像纽扣一样,很扁,侧壁上也一样留有观察孔,必要时可以用作攻击口,用火枪或者弓弩向外射击。

    除此,他还在部分堡垒中增加了火炮的炮位,形成了一个地下炮台。

    而且吴三桂也不像博洛之前那样,主要用土来构筑堡垒,他在修造堡垒的时候,在结构中加入了很多的木材和石料。

    坚实的木柱加上石板,连同地面的支撑,形成了“钢筋铁骨”,让堡垒变得无比坚固。

    按照吴三桂的设计,堡垒的外壁至少要有一丈多厚,外面还堆了很多土,可进一步抵消爆炸。

    就算敌军的火炮威力很大,但是想几炮之内就击穿这样的堡垒,也是比较困难的。

    除了堡垒以外,吴三桂还命令民夫和军队挖了一些列半人到一人深的沟,把所有的堡垒连在了一起,这些深沟就成为了沟通各个堡垒的交通线。

    在深沟面向敌军的一侧,有很多用土垒成的掩体,可供火铳手和弓箭手趴在后面射击,还可以放置火炮,这就让这些深沟不再是单纯的交通线,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攻击和防御能力。

    当然深沟掩体主要不是用来防御火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敌军火枪部队的冲锋。

    深沟掩体的坚固程度虽然不如堡垒,但是构建方便,用土一堆就行了,可以极大加快施工进度。

    在这些深沟的底部,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贴着沟壁的小空间,正好够一个人弓着腰藏进去,这个结构是为了防御炮击。

    毕竟深沟不像堡垒,可以直接挡住火炮的打击。暴露在深沟中,一旦有炮弹正面轰过来,就算藏在深沟里,也难免会受到波及。

    深沟这样的细长结构,也更容易“传导”爆炸冲击波,搞不好会把一条线上的人全都带走。

    所以,深沟中每隔一段距离挖一个贴着沟壁的小空间,关键时刻供沟中的士兵藏身,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经过几万人三四天的赶工后,深沟加上堡垒的防御体系构筑完毕,纵横交错的深沟和堡垒,看上去相当壮观。

    此外,吴三桂也模仿博洛,设计了很多陷阱,还有大量一碰就炸的诡雷。

    和上次博洛不同,这次吴三桂提前跟多尔衮要来了巨量的黑火药,所以他可以更加从容地布设诡雷阵。

    这一整套下来,敌军就算火炮再狠,火枪再强,想攻破这样一道防线,不死也要脱层皮。

    在防御工事修筑过程中,吴三桂也开始重新改编自己的部队,火铳手和弓弩手都单独拉了出来编在一起,进入堡垒和深沟中,步兵和骑兵也开始依托堡垒和深沟,展开专门的训练。

    看着眼前的防御工事逐步完工,麾下军队也开始逐步适应依托防御工事的新战法,吴三桂的信心也是越来越足。

    怎么说呢,人都是逼出来的。

    吴三桂大军现在的战法,已经有了二百多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堑壕战的风范,他挖的这些东西,已经相当接近近现代战场上的战壕了,一下先进了250多年。

    一战时所谓堑壕战,是由散兵坑逐步演化而来的。

    18-19世纪欧洲逐渐进入火器时代后,军队不再需要像冷兵器时代那样列出大规模军阵,逐渐演变成纵列作战,就是那种经典的“排队枪毙”阵型。

    当然这都是正规军,除了这些正规士兵外,散兵也随之出现。

    散兵,就是那种不排队列、自由作战的步兵,有点像后来的侦察兵或者尖兵。

    这种散兵在作战时,一般会挖一个坑把自己藏进去,这就是散兵坑。

    渐渐地,散兵坑发展为战壕,并且随着武器和战法的发展,正规军作战也逐渐脱离“排队枪毙”式的列阵对射,最终演变为战壕作战。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战壕阵地战逐渐达到巅峰,交战双方在各自阵地上你来我往,一批批军队拉上去,一具具尸体抬下来,其惨烈程度令人咋舌。

    当然这已经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了,也是堑壕战最后的辉煌。

    一战后,随着军事科技和武器的进一步发展,堑壕战逐渐成为了历史。

    不过,放在十七世纪的明末,堑壕战绝对是一种颠覆性的军事创新。

    一般来讲,发明这种开创性的战法,足以让吴三桂成为全世界都著名的军事家了,未来的历史书中都会记载,相关的战例也会被世界各大军事院校写入教材。

    怎么说呢,要不是东海义军大军压境,清军接连遭遇惨败,吴三桂又怎么会取得如此的“成就”呢!

    还是那句话,人都是逼出来的。

    八月初十日夜,前方探子回报,东海贼军数万人的军队正在接近献县。

    吴三桂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命令部下军队准备迎战。

    所有的火铳手和弓弩手全部进入堡垒,骑兵做好了穿插迂回的准备,步兵也各自寻找掩体,按照此前训练的战法,准备作战。

    然而,一夜都很平静,敌军并没有趁夜进攻。

    直到第二天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远处的地平线才传来了一阵轰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