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113章 复刻

第113章 复刻

    听过郑成功的报告后,郑芝龙不再敢跟东海义军继续纠缠,海岛监狱遭袭的事情,他也迅速压了下来,郑氏集团全军任何人禁止再提及此事。

    没办法,面对一个未知且可怕的对手,郑芝龙现在也只能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咽。

    还好,也算是郑氏集团的运气比较好,就在海岛监狱遭袭的同时,北方清廷派出了大军,南下江南。

    随着战事的升级,东海义军的精力全都放在了北方清廷身上,暂时顾不上福建的隆武政权以及郑氏集团了,郑芝龙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时间。

    借此机会,郑芝龙决定给自己的儿子郑成功充分的权力和保障,让他全权负责对抗东海义军的各项事宜。

    得到父亲授权的郑成功也不含糊,他立即着手进行了两项主要工作,第一是组织精干的细作,派到登州、莱州等地,尽可能多的获取关于东海义军的情报。

    第二就是派有经验的工匠,仔细拆解研究东海义军的那艘燃煤蒸汽动力商船。

    泉州距离登州,可谓山高路远,而且战乱时期路就更难走了,不论旱路还是水路,搜集情报更需要时间,东海义军对于细作的防范也很严密,所以想搞到有价值的情报,需要等待。

    不过对于那艘被扣押的东海义军商船,拆解工作相当顺利,成果也是立竿见影。

    郑氏集团手下的能工巧匠相当多,特别是造船工匠。

    如果不算东海义军带来的现代造船技术,那郑氏集团目前的船舶制造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这些优秀工匠的钻研下,东海义军那艘蒸汽船的秘密很快就被研究明白了。

    这东西说穿了并没有什么神秘,更与妖术无关。

    本质上,这艘船的发动机就是一个烧开水的壶,只不过这个壶的口是封闭的,或者说壶口的位置放了一个活塞结构。

    随着“水壶”下面的炉子里开始烧煤,“水壶”里的水受热沸腾,变成水蒸气,就会膨胀,进而推动活塞运动。

    这个推动的力量非常大,可以轻松带动安装在船后面的螺旋桨转动,接着整艘船就动了起来。

    而随着水蒸气推动活塞,“水壶”中的温度又会逐渐下降,水汽又会冷凝,变回液体的水,流回“水壶”中,接着壶里的水再次被加热,再次变成水蒸气,继续推动活塞,周而复始。

    这个东西可真是巧妙啊!听着工匠的讲解,郑成功感慨道。

    另外,这种蒸汽机不只能用在船上,还能用在其他很多地方,比如采矿、纺纱、推动水车,以及各种取代某些人力提升生产效率的场景。

    郑成功立即下令,调集全部资源,开始仿造这种烧煤的蒸汽发动机。

    福建郑氏集团因为把控了整个国家的海上贸易,钱是绝对不缺的,而且基础的原始工业能力也有,所以不到两个月,蒸汽机就仿制成功。

    接着又过了两个月,按照东海义军蒸汽船的结构,郑氏集团的造船工匠们很快就复刻出了一艘结构完整的小型蒸汽动力船。

    当然,此船要比东海义军的原版小一号,而且是全木结构,性能方面也少有差距,试航的时候比“正版”慢一大截,不过比起普通的木帆船还是要快得多。

    试验成功后,郑成功马上要求泉州以及闽粤各大郑氏集团掌控的造船厂,批量生产这种蒸汽船。

    只是蒸汽主机攻克了,但是东海义军神奇的铁包木造船材料却不是那么容易搞的。

    以目前郑氏集团的冶炼水平,很难炼造出韧性和强度都能达到要求的薄铁板。

    现在郑氏集团炼出的铁如果拉薄,很容易就会断裂,就算凑巧炼出了完整的薄铁板,在往木头上包的时候,也大概率会弯折破裂。

    所以到最后,郑成功只能放弃铁包木的结构,还是按照现有的成熟工艺,建造全木结构的船。

    当然这也足够了,全木结构的蒸汽船在十七世纪中叶,足以称霸世界。

    对了,除蒸汽机技术,工匠们在拆卸东海义军蒸汽船的时候,还有意外收获。

    那就是在船的后甲板下面,居然发现了隐藏的火炮和炮弹。

    看来东海义军果然留有后手,幸亏当时长崎港郑氏集团的人动手速度快,否则一旦这艘商船动起武来,那还真的不好对付。

    然而,为了研究这门炮,郑氏集团的工匠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因为不了解火炮的使用,特别是对黄色炸药制作的炮弹和弹壳完全没概念,两名工匠在试图拆卸炮弹的时候,用力过猛,导致炮弹里的黄色炸药爆炸,最终两死多伤。

    这次悲剧后,郑成功变得谨慎很多,严令部下小心操作,特别是对于船上剩下的武器,务必谨慎对待。

    这其实不用他说,工匠们也不是不要命的亡命徒,都怕死。

    东海义军留下的炮弹现在是没人敢动了,不过全金属结构的火炮还是可以尝试拆解的。

    经过一番研究后,工匠们发现这艘船上的火炮结构非常精巧,各种零件搭配紧密,炮筒在发射后可以自动回弹,大幅降低后坐力。

    同样的,火炮使用的“铁”也不是一般的铁,至少不是郑氏集团的铁匠能够炼出来的,强度和韧性都相当好。

    从炮筒的结构中,工匠们认为炮弹是靠撞击激发的,也就是说东海义军的火药是不需要点燃的。

    其实这件事根本不用再强调了,因为郑氏集团的工匠们已经用两条人命为代价,验证了这件事。

    不过这种火药的成分和制造工艺,对郑氏集团的工匠们来说就完全是个谜了。

    就在对东海义军武器弹药研究陷入僵局的时候,郑成功派去登州探查的细作传回了重要情报,他们搞到了东海义军的炸药配方。

    这让郑成功兴奋不已,立即命人按照细作送回来的配方,运来硝石、硫磺和煤炭,并且按照情报上说的工艺,使用高温煅烧、冷凝等手段,炼制黄色炸药。

    甚至郑成功也学着用陶瓷制造了一个小型的冷凝设备,高温蒸馏煤炭得到了煤焦油。

    最后,经过大批工匠的数次试验,终于按照情报上说的,炼制出了和东海义军炮弹中一样的黄色粉末。

    经过试验,郑成功最终确定这就是东海义军使用的黄色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