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117章 分道扬镳

第117章 分道扬镳

    郑成功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没有激起热烈的回应,至少没有让他的父亲郑芝龙动心。

    到最后,郑芝龙还是决定向东海义军请降。

    作出决定后,郑芝龙开始布置军队,准备造隆武帝朱聿键的反,以此作为献给东海义军的大礼,尽最大可能保住自己和郑氏集团的利益。

    这个结果,让郑成功失望不已,愤然之下,他决定跟父亲和那些他应该叫叔叔伯伯的郑氏集团高层分道扬镳。

    当天,郑成功回到自己的军中后,立即下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舰队所有的战船都开始备航,地面步军和骑兵也进入了战斗状态。

    十一月十五日,郑芝龙的大军兵分两路,直插福州府,按计划抓捕朱聿键。

    两路大军中,一路是陆军,从泉州和兴化两府走陆路攻向福州,另外一路则是水军,乘战船从海上登陆福州府。

    只是,隆武帝朱聿键提前察觉了郑芝龙图谋不轨,可能对自己不利,在郑军有动作后就立即出逃,前往赣州。

    郑芝龙立即派军队追击,同时宣布废黜隆武帝朱聿键,隆武朝廷到这里,可以说就宣告结束了。

    此时,东海义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到了福建北部的建宁和福宁,兵锋直指福州。

    就在这个时候,郑芝龙派遣使者,联络东海义军第四军的军长董方远,表达了自己投降的意愿。

    董方远见了郑芝龙的使者,也接到了郑芝龙的亲笔书信。接着他没有耽搁,立即把情况上报给了东海义军司令部。

    林浩文接到报告后,马上命令董方远可以答应郑芝龙的投降,具体条件双方可以进一步详谈。

    如果按硬实力计算,董方远的第四军完全有能力正面击垮郑芝龙,不过那样的话,势必会造成很多伤亡,不论是东海义军还是郑军,同时也会对战区的生产力造成大量破坏。

    所以,如果能和平解决,兵不血刃收复东南,那绝对是一件善事。

    十一月二十日,东海义军和郑氏的谈判正式开始。

    不过这个时候,郑芝龙依然想留住他东南海上霸主的地位,提出保留他的海上舰队,并继续控制东南地区的海上贸易。

    这样的条件东海义军自然不能答应,林浩文的底线是授予郑芝龙一个海军少将的军衔,保留他的一部分水师舰队驻守泉州,水师舰队的规模大概相当于目前东海义军海军的1-2个驱逐舰支队。

    至于海上贸易就别想了,这部分权力将全部收回,同时东南地区也将设立海关和专门的贸易管理机构,由东海义军的军事管制委员会统一管理。

    这样一来,等同于架空了郑芝龙,让他从东南的海上霸主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东海义军海军将领,各方面的待遇都不成问题,但没有太多实权。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当上少将并且掌握好两个驱逐舰支队,这已经是祖坟冒青烟的事情了。

    可是对于曾经连皇帝都可以拿捏的海上霸主来说,像这样的待遇,就有点难以接受了,人都怕对比,不论是跟别人比还是跟过去的自己比。

    所以在谈判中,郑芝龙对东海义军提出的条件明确表达了反对,并且不断给林浩文施压,想要更多的权力和利益。

    对此,林浩文的态度很明确,适当给郑军一点教训,让郑芝龙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得到命令的董方远立即指挥第四军以及配合行动的海军舰队,于十二月初一清晨开始,从几个方向同时攻打郑军控制的地区。

    到了十二月初一日的下午,几个进攻方向就都传来捷报。

    福宁州的福安、建宁府的松溪等地纷纷被东海义军占领,郑军部队一泻千里,在东海义军的攻势下迅速溃退。

    海上的情况就更糟了,郑军引以为豪的海军舰队在福宁外海遭遇惨败,东海义军仅仅不到十艘的蒸汽铁包木战舰,就击溃了郑芝龙的上百艘木帆船战舰。

    跟之前的杭州湾海战一样,郑军的战船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有被追着打的份,无论舰炮的射程和威力,还是战船的航行速度,郑军和东海义军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几场仗下来,郑芝龙终于恢复了一定程度的理智,明白自己现在没有任何话语权,根本没资格跟东海义军讲条件,林浩文肯坐下来跟他谈,并不是打不过,只是想减小伤亡而已。

    最终,十二月初六日的上午,郑芝龙与东海义军达成一致,按东海义军的条件,率领郑军投降,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郑芝龙也从隆武政权的臣子变成了东海义军的少将,他部下的所有人也都按照东海义军的军职体系,授予了不同的军衔和职务。

    十二月中旬,郑芝龙和郑氏集团的主要成员前往济南,面见林浩文,正式递交投降书,并举行了由林浩文亲自主持的授衔和任命仪式。

    同时,郑军也按照双方之前商定的协议,开始了改编。

    郑军的陆军被打散,同时分期分批接受思想改造,最后编入东海义军的战斗序列,成为了东海义军第四军的特别行动师。

    至于郑芝龙手下庞大的水师舰队,也开始了改编。

    这些水师战船都是老式的木帆船,东海义军是看不上眼的,不过在十七世纪中叶,这样的战船也是足够用的了。

    何况东海义军现在的造船产业才刚刚起步,船舶产能也很有限,短期之内很难造出大量的蒸汽铁包木战舰来取代这些木帆船。

    所以,郑芝龙这些水师战船中,除了那种特别破旧的,或者比小渔船大不了多少、连老式火炮都装不了的那些必须淘汰外,其余的大部分战船依然被东海义军保留。

    不过跟陆军一样,这些水师同样要接受东海义军的改编,只是不能按照东海义军海军“六驱六护”的模式了,因为这些木帆船的战斗力跟东海义军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按照东海义军参谋部和作战部的战斗力评估,最终郑芝龙的水师战船按照船的大小、火炮和其他武器装备的数量等等指标,编成了十几个支队。

    每个支队的战船数量差别很大,几十艘到几百艘不等,而且驻地也全部调换,每个支队的母港全都不在自己原来驻守的地方,比如把福建的支队调往浙江,广东的支队调往福建,等等。

    最终,到十二月底,郑军主力部队的改编工作基本完成,东海义军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福建、广东、江西等大片区域。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那就是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的那一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