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家江山 » 第4章 办公效率

第4章 办公效率

    李儒捻了捻手指,突然笑道:“孝直确是俊杰,如今朝廷方迁都,正是缺官少吏之时,李某有意请孝直入朝,孝直意下如何?”

    “荀君新至,朝堂还缺人吗?”法正面容平静。

    他已经听说了,荀彧刚到长安没五天,就去掉了自迁都以来这么久堆积过半的政务。

    李儒有些惊讶:“哦?孝直认得荀文若?”

    “今岁初曾在颍川书院与荀君有过一面之缘。”

    “初平对谈?”

    参加过初平对谈,就意味着法正不止能力出色,人脉更是一绝。

    荀彧入京后,左右逢源,竟奇迹般的在短短一月之中同时让董卓和汉室老臣们对其刮目相看,出任大司农丞之位,秩比千石,算是一步登天。

    名义上是大司农丞,但是实际上,李儒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把董卓所属关中与西凉之地所有政令都送到荀彧这来过一遍。

    卫韵怕给荀彧累死,亲自下场出任一文书小吏,百余字甚至更长的奏章表疏统统简洁到只剩一句话。

    “张掖郡小城贺番受地动,请粮草三十万斛以解难。”

    “三十万斛?”荀彧微微皱眉。

    “万人一年多……”卫韵沉思片刻。(这个数字是我在三国志里看到的,邓艾说三千万斛够十万人吃五年,换句话说一人一月五斛,但那是军队,军队粮草数量上讲必然是比平民多很多,而济灾,有口粥不错了,这还没算贪污之类的。)

    那么问题来了。

    贺番小城,有万人吗?做梦呢?

    需要朝廷顶一年吗?扯淡,那要官员干嘛?

    “建议,打回,朝廷如今不富裕,地动多是房屋倒塌,回万斛,另免息一岁,告诉张掖官员,当今乱世,万事,还要看手中刀刃锋利否。”

    言下之意,一群郡县小官就别像以往打着规矩和法不责众的名号瞎搞了。

    卫韵点头,不经意间露出狠辣本性:“若还有缺粮,当以郡县官吏皮肉为粮;然若是做的好了,当用。”

    本来就是,贺番多少人?不过千户,人不过三千,万斛够吃多久了?

    做好了是应该的,做岔劈了……就无需多说。

    荀彧皱了皱眉,但没多说什么。

    这种时候,吃人是寻常事,荀文若不喜无辜之人受苦受戮,但贪官污吏此时除去倒也在他接受范围之内。

    “阳平关疑似驻军换防。”

    阳平关再往南,那就是褒斜道,再南,就是汉中了。

    “汉中太守是……”

    “苏固。”卫韵提醒了荀彧一句。

    “听说过,此人为官甚厚,然不思进取,也不善军谋,如何改了阳平关守军?”

    卫韵将卷宗递给荀彧。

    “……哦?刘益州与苏太守竟然已到此等地步?那便不奇怪了。”

    刘益州,刘焉。

    “建议,南部驻军正常驻扎,派人先问询一下苏太守,说不得可以叩开阳平关和汉中。”荀彧每一句话都带着建议,因为他和卫韵都不能完全做主。

    “酒泉郡长史建议重开通西域,恢复商道。”

    “驳回。”荀彧理都没理,建议也不建议了,直接驳回。

    现在通西域的商道丝绸之路并没有完全停止,因此那个该死的长史的意思,明显就是大兴丝绸之路。

    问题在于,现在大汉的情况不允许把全部精力或者大半精力投放到对西域的开发上。

    “长安内修缮文武百官的资金又短缺了,还需千万钱。”

    “……千万钱?”荀彧面皮微抽。

    还是那句话,若是盛世,千万钱,批便批了,文武百官的面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等于朝廷的面子。

    但现在,两三钱可能就够一个人吃一顿饭了。

    “未必要批,以董之威,强压下去未尝不可。”

    府衙里卫韵可不敢再董贼董贼的叫着了。

    反正百官记恨的也不是他俩。

    都说百官再怎么也不会是傻子,但是这种事,你让董卓去批,他肯定也不批。

    他们二人不需要亲自下场引什么祸水,坐观其变就好。

    “那就……任凭相国处理。”荀彧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还需要比卫韵多想一些,就是怎么回复董卓。

    董卓看不看得懂二人的意思另说,李儒一定看得懂。

    很快,二人就干完了当日的活计。

    “奉孝公达他们怎么样了?你最近有消息吗?”卫韵和荀彧边往府衙外走,一边聊着天。

    荀彧摇头:“奉孝行迹,你都找不到,更何况我?不过公达,当前正在曹孟德那边,好像是在和志才学什么。”

    卫韵点头:“志才谋划之能,亦是值得借鉴。”

    “二位,中郎将要见二位。”

    走到府衙门口,一个中年男人缓步上前。

    “中郎将?哪位?”

    “牛中郎将?”卫韵直接问出。

    “然。”男人点头。

    卫韵和荀彧对视一眼:“那便请先生引路,尚未请教先生姓甚名谁?”

    “在下姓贾名诩字文和,现任中郎将麾下平津都尉。”

    官不算小,但是在如今的大汉,礼崩乐坏,谁也不知道这是个有实权的平津都尉还是没实权的平津都尉。

    牛车缓缓驶来。

    如今天下战乱已数载,大部分人都已经改用牛车,当然牛辅自然是用得起马车的,他用牛车唯一的原因就是……

    牛车舒服。

    自卫晁因觉双轮车舆不舒服,请了许多木工研究了四轮车舆之后……

    舒服确实舒服了,但是吧,它最少也得六匹马或者骡子拉。

    这就太逾矩了。

    因此,用牛拉这种四轮车舆,是不少人觉得不错的选择,反正,就看你选舒服还是格调了。

    牛车里,贾诩呵呵笑着:“久闻二位大才了。”

    荀彧今年二十七岁,卫韵十八岁,都是实打实的朝廷未来。

    二人对视了一眼。

    理智告诉他们两个,眼前这个男人绝非善茬,而且说多错多。

    “贾文和?可是昔年谎称段公之侄而虎口脱险,少时被阎公夸赞多有机敏之人?”卫韵突然想到一件趣事。

    贾诩眼中划过一抹精芒:“安年居然知晓老夫经历。”

    卫韵搓了搓手指。

    他所知也就这么多。

    上面两件事,顶多说明贾诩有些急智。

    一路到牛辅府上,三人也没再多说什么。

    牛辅虽然官职仅是中郎将,但毕竟是董氏集团的高层之一,他的府邸也算不错。

    老牛站在门口,一脸着急。

    看到牛车,他像是见到了救星。

    “二位可算来了,快随某进来。”牛辅快急疯了。

    二人对视一眼。

    怎么说?

    就算荀彧得了大司农丞的官,地位上和牛辅也是有差距的。

    更别说还有卫韵这个顶着文书小吏的家伙。

    “早就听说二位理政乃是一绝,拜托了。”牛辅将两人直接拉到堂上,给二人看了一眼一桌子的政务。

    “这……”二人对视了一眼。

    荀彧不解:“中郎将,政务?……”

    这玩意儿是你玩的转的?

    牛辅气的咬牙切齿:“李文忧这厮不讲道义,竟推予我这般多政务,我老牛哪懂得这些?”

    但李儒到底怎么推给他的,牛辅咋也不说。

    二人还是决定帮牛辅一把。

    毕竟这对他们来说只是小事,但却能收获牛辅的好感。

    奏章表疏大约三十张,卫韵随手抓走一把,进行简洁文章的工作,而荀彧则是拿走剩下一小批仔细观览了起来。

    毕竟卫韵简洁文章的时候,荀彧不能无所事事啊。

    很快,二人就搞定了所有工作。

    “多谢文若,多谢安年,俺老牛不好上门拜访二位,那会害了二位,但请二位记住,俺老牛不是那知恩不报的人。”

    二人心底都是一笑。

    可以,老牛很上道。

    离开牛府之后,荀彧打趣卫韵道:“听闻拥一美妻,不抓紧回去?”

    貂蝉和王允断了关系,这是王允强烈要求的,但是即便如此,卫韵也给了貂蝉妻位。

    但卫韵确实也挺喜欢貂蝉,最少她真的很美,而且懂事。

    卫韵甚至想私底下教她读些法学和纵横学的书籍,他记得当年父亲就是教母亲读书,后来母亲一直便是父亲最好的助手。

    司徒府上,王允还没回来,他今天要和杨彪黄琬董卓等一干朝廷高官商量新一批的官员安排。

    董卓虽然擅权专横,但是他并没有对政事做特别多插手,一来李儒也不建议董卓在细节政事上瞎搞,二来……董氏集团真的很缺这方面的人才,就算是李儒,也是纯粹的谋士,处理政事,也就小郡郡守水准。

    这个东西是需要经验和天赋的。

    荀彧,自小就被人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未及弱冠便跟着父亲荀绲,再加上天赋异禀,便成就了王佐之才。

    卫韵,年轻些,经验也不足,所以他一直是在辅助荀彧。

    而李儒,寒门出身的他缺乏经验,谋略人心,他天生就强,但是理政,他还不如卫韵。

    所以政治,大部分还是在王允杨彪黄琬等一众汉臣来办事,不过决策的时候,得和相国商量着来。

    “听闻王司徒最近似乎结识了不少人才俊杰,现如今我大汉官吏短缺,何不请这些个人才出来?”董卓看着一份又一份奏表头疼,又看了看荀彧卫韵二人组的建议,有些发懵。

    毕竟只有荀彧能让卫韵打辅助,董卓……

    看一篇百字的奏表就算是要他命了。

    他也不算文盲,但是大多数的奏表,用词用字都有些生僻,好像不生僻就显不出来那些个官员文化高似的,更何况……其中大部分生僻词字还是用来讲废话的。

    这么一看,能唰唰唰出政绩的新大司农丞和他身边那个小吏,当真是人才。

    王允谦恭地行了一礼,朗声道:“若相国不介意,老夫有一举荐书送上。”

    董卓也不起身,一旁的侍者连忙走上前,接过举荐书,打开翻了翻,确保没有毒药毒针之类的东西,然后递给了董卓。

    “嗯……”

    “好家伙,王司徒,虽然吾不甚理解我大汉都有哪些个官儿,但是这……”

    “中散大夫……还有这尚书令……”董卓面皮一抽。

    中散大夫是个什么官呢?整体而言就是皇帝的参谋,没有实权,但是又可以说权利很大,六百石。

    换个说法吧,皇甫嵩,他现在在朝廷出任议郎,名义上干的也是这活儿,但是比中散大夫还要低半级。

    尚书令……

    更不用说了。

    这个官职,权力大的吓人。

    他也是啥都管,但不同于中散大夫只是出出建议。

    什么谋议,谏争,所下律令、诏书是否正确,偶尔还可以弹劾一下人,甚至廷尉的事偶尔他们还能插一脚进去。

    他是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

    董卓对这群朝廷百官的态度是“军方你一点也别想插手,政治最终也是我说了算,但一般我不说话。”

    “相国呀,他们二人现在所做,不正是这些事吗?”王允也无奈。

    官确实高了,高了也就亿点点,但是俩人一直做的也确实就是差不多的事。

    董卓一想。

    也是。

    荀彧那边给出的是建议,但是董卓这边,说实话,真的是完全就跟着荀彧给出的建议走。

    李儒微微皱眉。

    给二人高官,没问题,反正现在的汉廷也不是什么熬资历的地方了。

    但是……

    他瞥了一眼其他董氏集团的人。

    哎,还要他安抚一下人心。

    李儒感觉自打来了长安……不,是入了洛阳以后,董卓就越发堕落了,不复以往英雄风采。

    这让他一直挺惶恐的。

    董卓继续看下去。

    “法正,尚书台刀笔吏……”

    “这不就是卫安年之前干的活儿吗?”董卓凝了凝眉头。

    “然,正可锻炼一番孝直。”

    董卓对官吏把控还是宽松,沉思了片刻,点头道:“那就这么定吧。”

    反正也没涉及到他自己派系的利益。

    王允心底出了口气。

    卫韵谋划诸多,给个中散大夫,什么事都能方便很多,而且也算是给卫韵开了一条通天大道。

    十八岁的六百石中枢官员,确是一条通天大道。

    至于说举孝廉……

    那都轻轻松松就能办的。

    多少户人的行政单位才有一个举孝廉的名额,在大汉其他地方,那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长安,尤其是在刚刚迁都的长安……啧。

    卫韵的中散大夫听上去不算高官,啊但那是对在座众人来说。

    在座的都是些什么大人物?相国董卓、司徒王允、少府杨彪、司隶校尉黄琬。

    杨彪和黄琬的官职看上去比相国和三公低了些,但曾经也是位居三公,名震朝堂。

    但是中散大夫,真的不算低。

    都是秩六百石,和中散大夫差不多的,还有尚书仆射、太史令、太医令这种官。

    不过……

    黄琬皱了皱眉:“司徒,荀文若固然有经天纬地、王佐之才,但是凌驾于君荣之上,是不是过了些?”

    君荣乃是士孙瑞的字,士孙瑞前些日子迁到长安当了一周的执金吾,然后就转成了尚书仆射。

    王允用眼神示意黄琬别说话。

    “伏完,侍御史。”董卓沉默,看向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