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家江山 » 第18章 卫家来人

第18章 卫家来人

    卫韵沉声道:“前些日子刚刚得到消息,渤海袁本初占领了冀州,将韩馥谋杀。”

    “陛下,臣觉得,应该先令诸侯进京觐见陛下,若他们答应了,自然无需多说;若不答应,便是明着说要造反……”

    “陛下,臣反对。”郭嘉沉声道。

    “显而易见,诸侯们都不会来,而现在,董贼之乱后,我们需要休养生息,逼反他们毫无意义。”

    “所以,郭卿的意思是,现在不方便和诸侯们对立?”

    “是的,只要陛下不主动逼反他们,他们现在应该还不会反。”

    “而且,只要天下没有狼子野心之徒称帝,陛下就始终掌握汉室大义,那些心怀汉室的,就还会来长安,来陛下这。”

    郭嘉的分析没什么问题,毕竟前段时间李儒刚刚大封诸侯,诸侯们也都接旨了,若是去一封召诸侯入京的诏书发出去他们却不来,那他们也只有造反可言。

    不过卫韵没料到的是,招贤令居然还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陈世叔,很久不见。”卫韵不善地看着陈宫。

    “世叔既然能在招贤令颁发之后这么快就来联系我,想来应该是一直在长安,不过没来见韵吧?”

    陈宫叹气。

    他并非算无遗策的顶级谋士,在他当时所知的情报看来,汉帝的胜算真的很低。

    他能猜到吕布早有异志,但是董铸……他是真猜不到。

    谁曾想,卫韵竟然赢得这么简单,他白白错过了一个晋升机会。

    若跟着自己这个贤侄,他……

    哎,罢了,不提了不提了。

    “世叔谅解,我也不好过分徇私,劳烦世叔,在门下省做个书校使,或者参军?太尉现在手底下可是非常缺人。”

    书校使是门下省里负责文书管理的官员,就是个二百石小官,但是毕竟也是中枢官员,而且陈宫也知晓卫韵脾气,便没多说。

    陈宫沉声道:“参军,相较于政略,我还是更擅长军略。”

    “善。”卫韵低下头,写了一封举荐书,递给陈宫,顺便叮嘱道,“顺便给世叔个建议,别在太尉面前摆什么饱学之士的架子,这样的人,昨天被太尉剁了两个。”

    陈宫尬了一下。

    皇甫嵩又不是要礼贤下士的一方主君,他是如今世界上最强国家的最高统帅。

    卫韵摆摆手就让陈宫直接出去。

    他也不是需要礼贤下士的主君。

    陈宫叹气。

    自己错过了一个天大的机会。

    好在接下来只需努力,总是有一展胸中抱负的一天的。

    大汉的文人,从来不缺坚韧!

    皇甫嵩忙了起来,但是每天依旧带着徐庶处理军务,但求能让徐元直未来有朝一日赶超卢子干。

    法正则是调到了文渊阁,负责整理政务,简洁奏章,做卫韵以前做的事。

    不过他不是大学士,毕竟当朝大学士也是比二千石,不可能让法正这小子一步登天的。

    荀彧则是从自己家找了两个年轻人给自己打杂。

    “子辙,孟昭,汝二人将这些人看看,给我一个合适的,放入这些职位里的名单。”

    荀素和荀礼站起身,分别接过两盘竹简,然后坐到案子后面,笔直跪坐。

    “兄长,卫安年听说已经封了侍郎?”

    “门下省侍郎,正牌实权二千石,可不是杨禄那样的侍郎。”荀彧瞥了一眼荀素。

    当年在书院读书的时候,荀素就没少被卫韵虐,夫子让荀素背书,荀素还没背下来,卫韵扫了一遍就记住了。

    杨禄则是弘农杨氏的一员,现任吏部右侍郎,不过已经被荀彧彻底架空。

    荀彧心中,虽然汉室占比极大,但他也不是完全不顾家。

    杨氏排挤荀氏,那他荀彧自然要做好朝廷上的急先锋,直接就把杨禄完全架空。

    当今天子短时间内没工夫管这些世家的内斗,毕竟董卓毁灭了太多世家,现在世家斗一斗,只要不触及底线就都没什么,烈度不算大。

    但是卫韵不是啊,这家伙一直在死死盯着世家,虽说一直没什么行动,但荀彧相信,如果有谁犯了错,肯定是记在心底,迟早有一日发动如雷般的打击。

    还有郭嘉。

    虽然郭嘉祖上也有各种大官,但是他本人是一个为了胸中抱负可以不择手段之人,现在他是鸿胪少卿,所以诸侯们的一举一动才是他所关注的,但一旦有朝一日郭嘉改了官职到诸如大理寺之类的地方,那他的目标一下子就又会增加一个世家。

    没多久,荀素将一份官吏安排布置递给了荀彧。

    荀彧接过竹简,看了一遍,沉思道:“还不错。”

    确实不错,荀素荀礼二人兼顾了世家、朝廷所需还有寒门士子所需。

    但是……

    荀彧提笔,划掉了几个名字。

    “这些人,本身能力不错,品性也还说得过去,但是他们所学,非是选官用吏,而是所谓的治学礼教,治政一方。”

    “还有这个司马楚,司马家士子倒是很符合陛下和朝廷如今的安抚士族的政策,但是为人好施仗义过了头,这样的人,不适合身在吏户二部。”

    说着,荀彧直接将司马楚的名字划掉。

    他倒还真没什么私心,对司马楚的评价完全来源于他自己的认识。

    “还有,如今朝廷六部,实则工部最为缺人,但与此同时,工部所做,也是最为直接影响民治民生之事,所以此部,虽为六部垫底,但是却至关重要,尔等一看就没上心。”荀彧叹了口气,又补了几个名字。

    “淮南刘子扬,宗亲,极善于巧匠之术,不过现在吾也不知其身在何处,吾识之人中,他最适合担任工部之职,去找。”

    荀礼拱手:“喏,弟这便写信。”

    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因为招贤令而来的熟人,还真不少。

    有颍川人钟繇,如今不惑,闻招贤令而来,长于国政,却非是那种县令小才,若有十载甚至二十载历练,或可为三公。

    有荆州人蒯良,今年三十有五,乃是刘表安定荆州的最大功臣,足以为一州做谋划,同时还擅长财政。

    有巴郡人杨安,今岁已五十有二,名声不显,但此番招贤,是一众文武百官一个个筛人,看的都是真章实学,杨安虽然格局略小,但见地极为出众,而且将孝灵皇帝还有孝桓皇帝的政令都评价了一番,中规中矩。

    有寿春人雷武,乃是淮右名将雷绪族弟,勇武更甚其兄,自带二百劲卒来降。

    帝心中甚怒,一豪强士子竟都拿的出二百劲卒,然喜形于色。

    除外,还有河东人卫脩、卫然,携数人来京。

    “世叔,此来所为何事?”若说对陈宫,卫韵还带有三分对长辈的尊敬,那对卫脩,那就是绝对的高傲了。

    颍川卫氏和河东卫氏,那都是在背后骂着要将对方寝皮食肉的。

    卫韵也没有摆什么接风宴。

    俗话说得好,十世之仇犹可报,他们父子二人对河东卫氏那也都是怀恨在心的。

    堂上,卫脩沉默。

    卫然则是纯纯一介书生,对两家仇怨没有那么深的感受,他想打个圆场:“安年……”

    卫韵眼神一冷,看向卫然,却无意间瞥到了形态有些枯槁的蔡琰。

    蔡邕在董卓死亡后第三日就被王允斩首。

    卫韵心下一松:“何事速说,吾现在每日最少百份折子要看。”

    说着,卫韵举起手里的奏章,示意了一下。

    卫脩这才开口道:“听说明年开始,选官制度要有变化?”

    “这不是现在你有资格过问的。”卫韵眼底蕴藏着一缕杀机。

    这事,知道的人不多。

    乱世之中,如果没办法顺利从寒门中找到那些出彩的学子,治理地方还真就离不开世家。

    所以刘协和卫韵都希望创造一个提拔寒门学子的体系。

    但是这事,只有有资格在尚书省里议事的一众臣子知道。

    其中最有嫌疑的……

    杨彪,司马防。

    这两个老臣的家族和卫氏一样都是北方大族,完全有可能提前串联其他高门大族搞事情。

    司马防现如今还是华盖殿大学士,毕竟除董的事和他无关。

    而杨彪如今接了卢植升任之后留下的兵部左侍郎的位置。

    但是要知道,他们杨家可是家传了好几代的太尉,对一个兵部左侍郎不满也是情理之中。

    卫脩没想到卫韵突然变脸,但随即他就反应过来了。

    这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虽然卫脩没想到卫韵会变脸,但是细细想来,他变脸变的也有道理。

    相较于读书人,卫脩更像一个厚脸皮的商贾。

    他沉声道:“贤侄既然事多,那吾便有话直说。”

    “望你可以看在蔡中郎的面子上,照拂这孩子一二。”

    卫脩指了指卫然。

    “仲道……”蔡琰恍惚了一下。

    随即她凄苦地道:“安年兄长,可否和我讲讲,吾父到底因何而死吗?”

    “大义。”卫韵面无表情。

    这俩字他说出来没有半点不好意思,他也不觉得恶心。

    蔡琰脸色更苦。

    她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到。

    “兄长,如果可以,能……”

    “蔡府封禁了,不过你带我手书,可以去看看,如果你们想住在蔡府再来跟我说。”

    卫韵拿出一张专门写字用的帛布,写好手书,盖好印,然后将其递给了蔡琰。

    大汉嘛,还没有那么严苛的男女观念,女子在大汉除了不能为官,其他的要求都并非铁律。

    “蔡家还有其他人吗?满朝文武皆可照拂一二。”卫韵沉声问道。

    蔡琰想了想,道:“有一兄长,早年黄巾之乱时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看来是位谦然君子,既如此,卫某就不强求了。”

    说是这么说,但是卫韵已经明白了蔡琰那位兄长是个什么玩意儿。

    终南山乃是长安附近的一座名山,有不少自认为饱学但是不得志的士子隐居。

    但其中绝大部分真没什么水平,卫韵宁可推动招贤令也没想过去终南山里寻访。

    蔡琰当然没听懂,卫脩和卫然倒是都听懂了,但就算是他们,也没有为终南山学子说什么的意思。

    “仲道,你想为官?”卫韵转移了话题。

    这事越说只会让蔡琰越难受。

    卫然点头,苦笑不语。

    卫韵拿起一旁的竹简。

    “写。”修长的手指点了一下。

    卫脩虽然被无视了,但他脸上一直没什么表情。

    好在一旁小吏也是懂事的,一直给卫脩添着茶。

    卫韵看向蔡琰:“昭姬可以去找你任姐姐。”

    蔡琰点头,起身福礼:“昭姬告退。”

    卫然和卫韵兄弟俩互相看了半天,突然卫然的嘴角露出笑意:“安年兄,近来身体可好?”

    卫韵冷笑一声:“你不是应该最清楚吗?”

    卫然摇摇头:“兄长这话可诛心了。”

    “上次见兄长,还是四年前了。”卫然脸上的笑意始终没退去。

    “哦?是吗?”

    “史阿!”卫韵冷喝一声。

    一道人影突然出现。

    “史阿,你去,把中书令府上的熊善大管事……”

    “哎哎哎!!别别,熊管事要是没了,家父得拿他那木尺抽死弟弟。”卫然连忙阻拦,脸上笑容依然没去。

    ……

    卫然进了国子监,当一儒学夫子。

    卫府,卫韵休沐日。

    史阿略有担忧地看了一眼卫韵,沉声道:“主家,你的身子……”

    卫韵瞥了一眼史阿。

    “所以你没有什么要给吾的吗?”

    史阿沉默了一下,将一张纸条递给卫韵:“大老爷说了,按这个药方吃药,您的身子可以有好转。”

    “哼……”卫韵眼底冷意一闪。

    现在已是京城五月,基本不怎么冷了。

    除董的时候,他曾经借着京城混乱,把许多鱼儿捞了出来。

    其中就包括一部分阿父安排的棋子。

    经过程昱本人的审问之后,卫韵才将老爹埋在自己身边最深的那颗棋子挖出来,就是史阿。

    史阿,堂堂王越弟子,为什么会投靠当时只是中散大夫的自己呢?

    但是后来,刺客有很多次都有机会直接抹断他的喉咙,而阿父手里更是不缺那种见血封喉的毒药,可他还是活下来了。

    不管是因为什么活下来了,反正这事从根本和大局上去看就不对劲。

    所以,史阿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