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无上权臣 » 第021章 计划

第021章 计划

    在王束看来,一是因为现在自己势单力薄,要想安全到达幽州,还有很多需要仰仗杨义,二是公主作为医者,救死扶伤是她的职责所在,自己不可能去阻止。

    王束想着,现在杨义的伤已经好的差不多了,是时候跟杨义商量,护送他们到幽州的事情了。

    杨义和王束两人在营寨里走着,杨义心里知道王束找自己是为了何事,他们已经在这里停留了半个月了,而据韩震的斥候得到消息,胡人大部已经撤回了北方驻地,只留了了少数人在南部,因此现在胡人退却,王束自然是来跟他协商他们去幽州的事情的。

    “将军的伤势如何了?”王束问道。

    “嗯,公主妙手回春,经过她的诊断用药,现在已经好了六七成了,公主的恩情我杨义定会铭记于心,日后…一定相报。”杨义到日后这个词,顿时觉得有些不妥,什么叫日…后嘛。

    听着杨义信誓旦旦着,一旁的王束也是连连点头称是。

    “将军伤快好利落了,不知前往幽州的事…”

    “哦!”杨义一拍额头,如梦初醒道:“你不这事,我都快忘记了,护送你们去幽州的事你放心,我绝不会食言。”

    王束拱手道:“多谢将军,只是不知将军何时能…”

    “等我的伤好利索,我亲自护送你们去幽州。”杨义不等王束要立即回答道。

    听到杨义的回答,王束没有异意,因为他知道杨义的伤最多过几日就能痊愈,到时候有他亲自护送,王束心里也更放心。

    “不过,我还有件事要与你协商。”

    “将军当无妨,只要王某能做到的,就一定替将军办好。”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杨义对王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人精明能干,而且知进退明事理,懂的什么该舍,什么该取,此外,凡事以大局为重,不会因失大,高句丽王能派他来出使唐罗帝国,原因不过如此,因此杨义认为他是个值得合作的对象。

    “平卢军的境遇相信你也知道,现在我们孤立无援,得不到及时补充,势力渐渐衰落,我曾经试图联系幽州方面,可是情况不如人意,再者由于朝廷没有值得托付的人,所以营州军事根本无人关注,更入不了朝堂。”杨义将平卢军的境况与王束一并来,虽然军队不断扩大,但是目前胡人还没有完全将自己放在心上,但是现在没有,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到那时杨义再想这个问题怕是为时已晚了。

    王束听杨义完,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思量一会才道:“将军为何不取营州城池,然后以营州为根基,厉兵秣马,然后再图附近之郡县,收罗四海之抗胡人士,何愁胡人兵锋?”

    对于王束的,他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军队并不是真正的平卢军,它不过是自己为了壮大声势,混淆视听才借用了平卢军之名,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这就名不正言不顺,不符合大义,即使谋取城池,也会被人所乘,而目前的实力还不允许他使用武力解决,因此只能智取。

    “王使者的正合我意,只是虽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是如若有朝廷旨意,杨某便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做起事情来也不会处处捉襟见肘。”杨义没有告诉王束实情,所现在有求于他,但是杨义不想授人以柄。

    王束也是高句丽国里混过官场的,自然知道杨义的在理,所以也没有疑问,于是道:“将军想我怎么做?”

    杨义听他如此,知道事情好办了,他满脸笑道:“不需要王使者多劳,只要帮用亲自跟陛下带句话,我杨义带领的平卢军誓死效忠皇帝陛下,效忠唐罗帝国,仅此而已。”

    杨义的铿锵有力,就像一个铁骨铮铮的勇士,在向自己的国家表示绝对的忠诚和信仰。如果当今皇帝还没有老糊涂,相信听到他这番话,一定会有所表示。

    “将军放心即可,他日见到皇帝陛下,王某一定将话带到,不仅如此,王某会竭尽所能帮助将军达成所愿。”王束只所以这样也有他自己的理由,首先杨义是个英勇果敢之人,抗击胡人侵略之心坚决,这与高句丽国的目的一致,所以帮助杨义就是帮助高句丽国,另外一方面则是王束认为这杨义有勇有谋,并非池中之物,犹如龙困浅滩,有朝一日必将翻江倒海,成就一番伟业,这于公于私都是一桩好事,自己不过开口之劳而已,他没有不出手相助的理由。

    杨义没有想到王束答应的如此痛快,而且还要竭尽所能帮助自己,这更是让他喜出望外,于是赶忙道:“那我就先谢过王使者了。”

    “将军不必客气,王某这条命都是将军救回来的,帮将军一个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对了,还有句话不知当不当。”杨义故意问道。

    “将军还当王某是外人不成,有话便是了。”王束倒是十分坦诚。

    “那我就直了,这次如霜公主跟王使者来唐罗帝国是为了和亲同盟,但是我听闻当今陛下已是花甲之年,而且身子羸弱,每日尚且以药为生,犹如日薄西山,命不久矣,虽然这话有违臣道,但是如霜公主于我有恩,杨某不得不啊!”杨义叹息的道。

    见杨义如此,王束也是一声叹息:“哎!谁家没有儿女,谁又希望自家儿女远走他乡,记得接公主出门时,夫人泪流满意,心如刀割,王某心里也不好受,只是国之不存,民将焉附,实在是没有办法啊!”

    杨义不由想起汉朝时期,多少大汉的公主背负着艰巨崇高的使命,她们拜别亲人,远走他乡,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和平,从一个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公主,成为他乡的一个过客,过得还不如一个寻常百姓,她们在如花似玉般的年纪,失去了自己应该具有的快乐,甚至是自己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