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向癌挣命 » 殷君发:小说创作注定是一场旷世修行

殷君发:小说创作注定是一场旷世修行

    不断学习,是小说创作的基石

    二十多年前,我懵懵懂懂地走上写作这条路。那时候,我还是医院的一名男护士,对文学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细节,什么是意象,什么是白描,更不懂所谓的写作技巧,就是凭着爱好,什么体裁的文字都敢写。之所以说是文字,不是文章,因为当我想写诗歌的时候,却写成了分行的文字;当我想写小说的时候,却写成了学生时代的记叙文。我还沾沾自喜,不知天高地厚地将这样的文字拿出去投稿,《人民文学》《人民日报》都敢寄。结果可想而知,投出去的文字,全部泥牛入海。我清楚地记得,自己那个时候的颓废和伤心。

    我问自己:怎么办?答案是:学习。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报名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这一考不要紧,足足考了八年。其中有生活的原因,更多的是那个时候自己比较懒散,有一段时间实在写不下去了,曾想放弃写作。现在想起来,非常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八年下来,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拿到了文凭,也学会了很多知识,增厚了血液中的文学基因。

    在小说创作的路上,仅有书本知识远远不够,更要向当代作家学习。我订阅了《十月》《当代》《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文学杂志。对一些精品,反复品读,反复领悟,慢慢地就有了一些能够称得上小说或者散文的文字问世,在杂志和刊物上发表作品500多篇、创作长篇小说《刀锋玫瑰》,多次在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

    越是懂得,越要敬

    这些年,发表了几百篇文章,我在结集出版《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爱》这本书时,精选了70篇小小说,6篇短篇小说,3篇中篇小说,经出版社三审过关,最后“活”下来的只有52篇小小说,5篇短篇小说,1篇中篇小说。虽然有点遗憾,但从中我悟出一个道理:越是懂得,越要敬畏。懂得文字,就要敬畏文字。

    这本小说集中,最常见的是小人物,有挣脱富婆牢笼的文人张、有靠赌台球起家的精明人丁飞、有往猪肉中注水的胡屠夫,还有的男人或女人甚至连姓名都没取。这些人物我很熟悉,把普通人写活、写精、写出彩,让人物立起来,是我的追求。我喜欢把普通人的命运跟人性结合起来、跟故事结合起来、跟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让大家读起来觉得这个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对文字的敬畏。

    我对文字的另一个敬畏,就是喜欢使用干脆利落的文字,不愿意拖沓,也不擅长使用长句。我以自己的阅读习惯,来定位写作的习惯。我喜欢在小说中使用短句,让人看起来活泼,容易理解,没有晦涩的感觉。

    走正确的道路,坚持下去

    我常常想,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男护士,能成为省作协会员,既有自身努力的因素,还有大家的关心、鼓励、支持,更多的因素是坚持。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经常认真总结、反思、检视前期小说创作的得失,融入今后的小说创作之中,是为了让自己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更加坚持下去。

    我在医院工作,也曾在卫生行政部门工作,最熟悉的是普通的医务人员及受到疾病折磨的病人。这两个群体,我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觉得有很多故事可挖掘。

    我认为,医院是社会的缩影,既有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也有病人跟疾病的抗争;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性的弱点和丑陋;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对生命的深度思考。医患的故事,将成为我小说创作取之不尽的鲜活题材,也是我今后写小说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