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婉书华 » 72

72

    而在我读之前,我先说了另外一番话。

    我先真诚地称赞了一番,我说这个书生虽然目光短浅、狂妄自大,但是这篇文章也是真的写得相当不错。

    然后,再开始朗声朗读。

    我刚开始读一句,我便发现整个大殿里表现得毫不波澜的也只有我和武则天。

    随着我继续读了下去,这些大臣的脸色风云变幻,有的甚至已经直接害怕地跪倒在地上。

    真是讽刺,明明最开始是他们要求我这么读下去的,可先开始害怕的也是他们。

    害怕这件事本身就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然而,明明感到害怕却依然要去做,则是人类伟大的一个方面。

    只是,我也不太明白这些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居心。

    实际上,如若是他们继续这样风吹两边倒,只要别玩过火了,说不定可以一直支撑着过去。

    毕竟,武周也好,李唐也罢,对于这些大臣们,也是万万做不到全部赶尽杀绝的。

    这么大一个王朝,别的都行,没人做事了,可是万万不行的啊!

    而聪慧如武则天,自然也是接收到了我的信号。

    听我读完,她也把这篇檄文拿到了手里,连连称赞,声称一定要把写出这篇檄文的作者骆宾王大肆提拔。

    然而,那么了解武则天的我也非常清楚一点,武则天,并不是真的称赞。

    她也许会喜欢骆宾王的文采,可没有正常人在被那样地骂过之后,还有精力来称赞他。

    只能说,这只是武则天在表演而已。不论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皇帝,表演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好皇帝的模样。

    其实,如此也便足够了。

    历史上,又有多少皇帝,尚且连假扮,都不愿意做到呢?

    这显然震惊了除我之外的所有朝臣。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武则天在他们离开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篇檄文给烧毁了。

    不过,婉儿的才华确实还是出众的。

    之前看她的反应,我便猜到了她有可能会把檄文给处理掉。

    因此,在檄文还在我手里的时候,我便拼了命地记下了这上面的每一个字。

    在我之后工作的时候,将其默写在了旁边。

    这篇檄文可是历史上的第一檄文,可不能让其就此埋没了。

    因而,我特地留了一份备份。

    只是,我想过她可能会处理掉,没想到她的动作会如此的迅速。就像,武则天不论处理什么政事的时候,都往往雷厉风行。

    诚然,骆宾王这篇檄文的杀伤力的确超群。如果这篇是骂我的,我可能同样也会非常生气。

    只不过,我突然有点担心,这篇檄文我是救下来了,可骆宾王这个人,我估摸着是救不下来了。

    历史上是说骆宾王结局不明,实际上就是十有八九是死了。

    可而今看来,即便他能活着到洛阳,武则天也会把他处理掉了吧?

    我突然也就明白了初唐四杰中大多都是英年早逝,因为他们往往都是神童的出身,太不懂得如何去避自己的锋芒了。

    之前的王勃也是这样。

    所以说啊,文章还是不要轻易地随便写,很容易出事的。

    不过,我似乎也没资格这么说。

    我写过那么多情情爱爱的东西,几乎每隔那么几个月,就必须要写点这种来练练手。

    而这些,其实都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只不过,这种小文章,只不过是小打小闹,自然也就无伤大雅。

    涉及政事的东西我也写了不少,然而,那个东西叫做诏书。诏书这种东西,我反正从来把我的真实想法写在上面过,因为我不可能给任何人留下我的把柄。

    而武则天的平反还在继续。

    嗣圣元年(684年)十一月,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镇压扬州叛乱,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结局不明。

    而这个结局不明,也是真的结局不明。

    虽然,我感觉应该是死了的。也是挺可惜的。

    不过,因为徐敬业的这场谋反,死了的人那么多,也不差他一个,他也只不过是有才那么一点点。

    不过,类似死亡名单那样的东西上上确实没有他的名字。

    可能,是因为骆宾王实在是太小角色了些,就连死了其实也无关紧要。

    而且,除了他的亲人之外,也就只有我还费尽心思地想要找到他的尸体。虽然,我明明知道我找不到的。

    他不会知道,到了后世,他还是颇具盛名的。更不会知道,他最有名的是那首《鹅》。

    哪怕到了而今,我也可以倒背如流。现代的那些小孩子们,其实也是很喜欢这个作品的。

    只不过,历史上,再也不会有骆宾王的身影了。即便,他没有真的死,在历史上,他也是死了的。

    而徐敬业的谋反,其实还只是开始。

    在他之后,还有不少人前仆后继。虽然,他们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可也确实耗费了我和武则天的诸多精力。

    垂拱元年(685年),有一个人生于东都洛阳。此子正是后来的唐明皇李隆基。

    他倒是碰上了一个好时机,他出生时其父李旦是皇帝,母窦氏为德妃。

    然而,不巧的是,此时正是唐朝宫闱多事之秋。

    睿宗李旦虽然说是皇帝,可仅仅名为大唐国主,年富力强,却只能居于别殿,不许听政。

    而武则天虽然年逾花甲,仍临朝称制,军国政事由她专断。

    因而,他的出生,既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

    他出生的时候,我动身去看了看这个孩子。

    不得不承认,光是看这个长相,颇具帝王之相。

    也许是为了巴结我,窦氏提出,让我抱抱他。我没有找到拒绝的理由,现在的李隆基确乎是好小一只。

    只不过,他未来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虽然,我知道自己会死在他的手里。

    可是,我依然想像历史上所描述的那样,对他好一点,从小便开始培养他。

    于是,我也就向窦氏提出要好好培养他,顺嘴多说了几句。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品级比我高上不少的窦氏当即向我行了大礼,提出让我来教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