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不会画漫画的我只好找人搭档了 » 第107章 动画项目能上马了

第107章 动画项目能上马了

    “想得倒美。”浅羽清志道。

    杉下直人原本还想说说对方的报价,听他这么说,就咽了回去。

    岛国动画业界是人情社会。

    这么说吧,制作进行晋升为制作主任后,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再进一步,晋升为制作人?

    答案是,当他的人脉关系积累到足以制作一部动画的时候。

    因而,虽然千江动画如今资不抵债,但半个世纪的历史摆在那,人脉关系摆在那,这个壳子确实是还值点钱的。

    但浅羽清志对这壳子没有兴趣。

    “如果单纯从利益角度出发的话,浅月社100%控股千江动画后,撤销动画部门,将招来的动画人员转移进千江动画,没什么不可以。”浅羽清志道,“但比起省点上色费用,我更希望以后制作公司那一栏,出现的是‘浅月社’的名字,而不是什么‘千江动画’。”

    接着,他又道:“拒了吧,告诉他,我可以按照市场价支付上色费用,但我对千江动画没有兴趣……说得客气点,就说没有收购打算。”

    杉下直人颔首:“我知道了。”

    这时,浅羽清志忽然微微皱眉,问道:“你说它资不抵债,是吧?”

    “对。”杉下直人道。

    “虽然历史久远,但只有31名正社员的小公司……”浅羽清志问道,“应该不是扩张导致的资不抵债吧?”

    如果是扩张导致的资不抵债,有时就只是资金一下子周转不过来而已,项目规划没有问题,未来盈利可期,这时只要往里注入一笔资金,让公司继续运转起来,等盈利了之后就一下子缓过来了。

    “不是,就只是经营不善而已。”杉下直人道,“做动画耗钱,一部季番各种费用加起来动辄两三亿円,它去年全资制作的50周年纪念作《Rocket&Bolt》还是一部半年番……您没有看过吗?”

    “没有。”浅羽清志摇头。

    这世界的动画、漫画,几十年历史积累了那么多,他只能先挑有名的看。

    “制作精良,但很无聊,意义不明,到了后期大概工期出了问题,出现了作画崩坏……”杉下直人感慨了下,“总之,纪念作暴死后,千江动画就一下子到了破产的边缘,努力了大半年,大概是回天乏术了吧,像这样的公司,在动画业界还挺多的。”

    岛国动画盛行的是制作委员会制度。

    这项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几家公司组队投钱,委托动画公司制作动画。

    它曾经拯救了业界。

    因为做动画又花钱,又耗时,风险又高。

    在制作委员会制度出现前,岛国动画的年产量其实很低,而且出于风险因素考虑,作品种类单一,内容保守。

    是制作委员会制度改变了这一状况。

    3亿投不起、不敢投,3000万总可以试试吧?

    于是,大量资金开始涌入业界,动画产量开始爆发式增长。

    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项制度,那些乍看之下神经病一样的题材——例如《佐贺偶像是传奇》——才能成功立项。

    3亿投它,大家纷纷摇头:“僵尸当偶像?!哪个神经病想出来的?!这谁会投啊?”

    但3000万,就会有人觉得:“好像可以试试。”

    这项制度拯救了业界,但也困死了业界。

    因为在制作委员会制度下,作品版权归属制作委员会,而作为内容实际产出者的动画公司,则沦落为了打工仔。

    当然,动画公司也可以投钱进入制作委员会。

    但遗憾的是,它没有盈利窗口。

    制作委员会的成员往往是电视台、碟片发行商、玩具公司等握有渠道,能将动画变现的单位,所谓“盈利窗口”就是它们手里的渠道。

    比方说,成员A负责制作并销售BD。

    (注: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BD销售是动画公司负责的,但动画公司哪有这能力?是像索尼旗下的Aniplex这种公司负责的)

    假设BD卖了2个亿,其中制作成本、宣发费用等各项加起来花了1.3亿,利润7000万,那么,这7000万会全部进入制作委员会,然后大家按照出资比例分配吗?

    不会。

    因为这是一个法人(制作委员会)将业务委托给另一个法人(成员A)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成员A是需要利润的。

    换个角度思考,假使制作委员会没有委托成员A,而是委托某家外部的公司制作并销售BD,那家公司难道不需要利润吗?制作委员会难道能拿到那全部的7000万利润吗?

    不可能啊!

    所以,成员A会先拿走那2个亿的两成,也即4000万,作为自己制作并销售BD的利润,剩下的3000万才会进制作委员会,大家按出资比例分配。

    显而易见,有盈利窗口的成员可以先靠盈利窗口赚一波,再靠分配赚一波,总共两波。

    这和浅羽清志之前跟一川秀信合作,浅月社运营版权抽成是一个道理。

    这个过程没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

    就像浅羽清志没义务替一川秀信打白工一样,成员A也没义务替制作委员会里的其他成员打白工。

    作为制作委员会成员的成员A,和作为碟片发行商的成员A,是需要区分开来的。

    毕竟,哪怕是同一集团内部的不同子公司,相互之间交易也是需要计算利润的,更别说这种情况。

    而遗憾的地方就在这了。

    只会做动画的动画公司没有盈利窗口。

    它如果投钱,只能靠分配赚一波。

    如此一来,它投钱后想要实现盈利,需要作品达到更好的商业成绩才行。

    可动画暴死率很高啊。

    所以,动画公司投钱进制作委员会的意愿并不高,一般就象征性地投一点,以便在创作过程中能争取一点话语权。

    只有特别看好的项目,它才会多投一些。

    它在这个行业里多数时候就是个打工的,拿的报酬是制作委员会给的制作费和实际消耗的制作费之间的差额。

    不过,有时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制作委员会会少给一些制作费,转而给它一部分BD销售分成。

    降低风险的同时,还能激励它把动画做好。

    跟股权激励差不多吧。

    总之,具体利益分配得视情况而定,但总体而言,动画公司就是个打工的。

    前世不少耳熟能详的知名动画公司,一年利润可能就几千万円,年利润能达到一亿円以上的都是京阿尼那个级别了。

    浅羽清志一卷单行本的版税(还是跟和子分成后的),顶京阿尼忙碌一年赚的钱。

    有的动画公司躺平了,老老实实拿制作费,当打工仔,旱涝保收。

    有的动画公司不甘心,特别是某部作品爆火的时候,看到制作委员会靠它赚得盆满钵满,再低头看看自己手里那点儿辛苦费,瞬间就不平衡了。

    这些还没有躺平的动画公司往往会兢兢业业地打几年工,等攒够钱后就自己投钱做动画。

    但结果大多不怎么好。

    毕竟做动画高成本、高风险。

    “帮人做动画→熬几年攒够了钱,自己做动画→暴死,账上资金清空,甚至欠了一屁股债→帮人做动画”,能跳出这个循环的动画公司寥寥无几。

    纠正一下,之前说制作委员会制度困死了业界,这话其实不对。

    因为并没有规定说,动画公司不能自己投钱做动画。

    它们完全可以自己投钱做,就是太容易亏钱而已。

    真正困死业界的,是高成本、高风险。

    破局需要的是更多、更丰厚的变现渠道。

    从这点上来说,其实近几年已经有了改善——流媒体平台的兴起、海外版权费的上涨。

    前世,MAPPA投资做《电锯人》,BD销量不到两千张,大家都以为亏惨了,但实际上,MAPPA社长在访谈中表示,《电锯人》并没有亏。

    原因很简单。

    它开播前的热度太高了。

    光是PV放出后,玛奇玛的声优表现,就让二次元圈子吵翻了天。

    而各大流媒体平台购买播放版权时的出价,很大程度上不就是看热度?

    所以,MAPPA靠卖播放版权就回了一大波血。

    当然,如果说“赚得少”就是亏的话,那《电锯人》确实亏惨了。

    言归正传。

    千江动画显然就是没能跳出循环的例子。

    甚至,“暴死”后直接转入了“倒闭”支线。

    “它现在这种情况,要么申请破产,要么试着破产重组,但……我猜应该重组没成功,毕竟暴死都去年的事了。”浅羽清志道,“你告诉他,千江动画如果申请破产,浅月社愿意接手它的员工,并且不会亏待他们。”

    ……

    数日后。

    杉下直人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千江动画的社长江桥寿树想要谈一谈。

    谈一谈?

    大概率就是OK。

    千江动画虽小,但班底是完整的。

    浅月社的动画部门还没组建完成,而且能立马招到的制作进行大多没什么人脉,甚至是刚入行的新人。

    人脉丰厚的制作进行得到处挖才行。

    换言之,浅月社的动画部门是没法立刻运转起来的。

    但有了千江动画的班底,那么,第一个动画项目就可以上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