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脸白脸 » 第四章:有故事的人

第四章:有故事的人

    会后,许经理开始策划“诚信研究会成立仪式细化方案”。

    这许经理名叫许子秋,现年45岁,瘦高个,有点象电影演员任重。他虽然在泽天公司工作年限不如冯总监长,但也算得上是苏总的左膀右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许子秋考上了省重点大学中文系,后攻读古典文学研究生。

    说起来他到泽天公司工作也是一种缘份。

    许子秋研究生毕业后,第一打算是去省报社去工作,但因为当时报社人满为患,他不得不转而去人才市场去应聘,但一直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当时,妻子在老家县城拉巴着小女儿,还得照应身年迈体弱的公公、婆婆,养家糊口的担子就落在了许子秋的肩上,因此,为了一家子的生计,他不得不去应聘与自己的专业非常不对口的工作,包括搞推销、摆地摊。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省城一家权威报纸上发现省泽天生物公司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以“我心中的泽天”为题,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设特等奖一名;一等奖十名;二等奖五十名;三等奖若干。

    他觉得机会难得,凭自己的文才,写篇文章是没问题的;当然,他也深知,省城人才济济,中“大奖”可能性不大,他也只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写征文的。

    他深入研究了泽天生物集团的背景、产品特点等,利用晚上的时间以朴素的记实文体,宣传了泽天公司,第二天一大早,便按照投稿方式寄去。

    他做梦没想到,五天后该公司通知他得了特等奖,要他于周六去公司会议室领奖。

    周六上午,泽天公司会议室挤满了人,他被按排在会议室最前面。

    会议首先由主持人发表简短开场白,然后宣布获奖人员名单。

    第二项由获奖代表发言。他被安排第一个发言。他事先没什么准备,但因为事先对公司有关情况作了充分研究,因此,发言显得厚实而充满才气。

    会议的最后一项,由公司领导为获奖者颁奖。

    公司苏总向他颁发获奖证书后,紧握他的手。

    会议结束后,主持人通知他到总经理办公室。

    走进总经办,苏总和气地让他坐在沙发上,自己坐在他右侧,并递给他一杯茶。

    “许先生,那个大学毕业的?“

    “省S大学。”子秋回答。

    “噢,董祥教授你一定认识吧?”

    “他是我的导师。”

    “那我们还算得上是师兄弟喽?”苏总幽默地说:“他也是我的老师,他给我讲过MBA课程。”

    在了解了子秋的现状后,苏总邀请他在本公司上班,在企划部负责企划工作,月薪两千五百元。子秋答应考虑考虑。

    经过权衡,子秋决定到该公司上班。

    许子秋不愧为大学高才生,在泽天集团企划部,他认真研究产品,撰写了一系列广告文案,颇得苏总欣赏;尤其是在非典时期写的一篇功效文案—《身强体健,何惧东邪西毒》更是成为经典文案。苏总常在经理会上表扬他,说他学历高,又有才,是公司难得的人才。为了培养他,苏总还让他管理专家。

    许子秋在读研究生期间,对国学尤其是《周易》作了深度研究。在担任企划部负责人过程中,他谨遵《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训导,深得苏总信赖。但他毕竟不是圣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他受制于人的后果。

    在安排专家去市场讲课过程中,大部分专家都履行职责,只有陈志红老师令他有点头疼。因为,她有一个女儿,从小很任性,生了孩子以后经常住娘家,还拖母亲的后腿。

    有一次,有一个大的市场要求总部给以专家支持,许子秋已经安排好陈志红去讲课,当地市场也为此作了近半个月的宣传;可到关键时刻,陈志红的女儿却坚决不让母亲去讲课,非让母亲照顾孩子不可,在这种情况下,许子秋不但无“将”可调,而且还浪费了市场的宣传精力。

    “陈老师事件”使许子秋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向苏总提出了“不想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专家安排上,而以企划为主”的要求。

    苏总经过考虑后,作出的决定令他大吃一惊:同意许子秋同志的请求,广告部与企划部合并为一个部门,成立“广告企划部”,由冯子元同志任总监,兼管专家团队;许子秋同志任广告企划部经理,主管企划工作。

    当然,苏总作出这个决定也征求了许子秋的意见。一开始许子文不同意合并,他觉得冯总监资历太深,恐怕不好合作。苏总说,我分析了,你与冯总监性格相似,称得上是“黄金搭档”。

    两部门合并后,冯总监确实表现得很“大度”,在开部门经理会时,他总是自己讲完后让许子文再汇报;而每逢公司开庆典大会时,冯总监还总是让许子文代表广告企划部发言。这一度使许子秋挺感动,以为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搭档。他开始露出了“书生意气”:他将专家安排中的“注意事项”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冯总监。

    冯总监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他表面上显得平易近人,善于替别人打算,让人觉得他是一个“用人不疑”的人,特别是他在办公室悠闲地画几笔速写,让人觉得他骨子里是一个“搞艺术”的。其实,这只是他的“面具”而已。只有在家里,他才卸下了自己的面具。

    他的真正爱好其实是“权力学研究”。除了对韩非的“法、术、势”有研究外,他对李宗吾的《厚黑学》极为推崇,作者所提出的“在‘厚、黑’二字的外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外衣”的秘术,尤其是作者所提出的“补锅法”和“锯箭法”更是他不为外人道的“法宝”。

    他深悟“补锅法”之真谛,他总是把小事情化成大事情,在别人都觉得“没戏”的情况下,自己轻松搞定,在公司他是一个公认的“有本事”的人。

    把“厚黑学”应用于部门管理,是他的个人创造;他一度沉醉于自己的“造诣”,也许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可惜他除了对“权力”二字有研究外,对广告企划方面的知识却几乎是个门外汉,而许子秋在这方面恰恰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假使许子秋登高一呼的话,广告企划部究竟是谁之天下,也未可知。因此,有许子秋这个对手在,他想睡得着觉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不得不想方设法笼络许子文手下的人,让他们搞清楚谁是他们的老大。

    至于许子秋呢,应当说是一个“秀才型”人才,如果他当时稍微对国学中的“谋”字有所研究的话,冯总监怕不是对手,可惜,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周易》的“易”字,《道德经》上的“谦”字,《论语》上的“仁”字上,既无害人之心,又无防人之心。

    而作为冯总监,为了不至于让自己的“江山”落入许子秋之手,他成功了给许子秋制造了一个对手――这就是何策划。

    何策划,全名何忠禹,30多岁,个头不高但挺精神,人力资源部说,他曾在矿上当过办公室主任主管新闻编辑;而据他自己说,他曾经在国内一位很有名的策划家那里干过半年,后在一家公司干过营销策划,对职场心理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因此,他在两个领导面前有两套办法,而他也未尝不知道,他是冯总监牵制许子秋的一个“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