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悲欢期货 » 第三百一十七章 三河古镇

第三百一十七章 三河古镇

    三河米饺是古镇三河的特产。

    以米为主食的三河人,用籼米粉制成饺子皮,以五花肉等及调料制成馅,制作成米饺。

    成饺后用油炸而成。米饺色泽金黄,外皮微酥脆、馅味鲜美。是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薛睿和谢总在一家老宅子模样的小店里坐下,开始了他们计划中的早餐。

    小店的门口,是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年代大概已经很久了,可以想见当年的繁华。

    吃完米饺,谢总提议去逛一逛杨振宁故居。

    杨振宁故居也是三河大捷遗迹的一部分,顺便也把三河大捷遗迹看一看。

    三河大捷的故事,薛睿再熟悉不过了。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多次看过并珍藏有《三河大捷》的连环画。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和捻军将领张洛行联合对清作战,在三河镇全歼湘军6000余人,湘军头目李续宾、曾国华葬身于此。史称“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遗迹及古民居位于三河镇南街和西街两片。南街古民居北起三县桥、鹊渚游廊,南起杨振宁故居,主要遗迹有三县桥、杨振宁故居、一人巷等。

    坐落于三河古南街上的杨振宁旧居,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循两级石阶而上,抬眼便可望见门楣上的“杨振宁旧居”字样,木门格扇,镂刻雕花。

    从古镇三河走出去,到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这些关于杨振宁成长的细节资料,都呈现在杨振宁故居里。薛睿站住了仔细浏览。

    姜念上一次来海南,除了给薛睿认真上了一堂“人生不过五十”的课程,以及找寻曾经的爱巢,还和薛睿“严重”地聊过杨振宁。

    因为毕业于中科大的物理专业,姜念对杨振宁有着区别于一般人的崇拜。

    他还从其专业角度给薛睿分析了杨振宁在世界范围内,是如何牛逼的一类存在。

    眼见得姜念愿意将这个话题进行到底。薛睿也善解人意地做疑惑不解状问:“好像是国内从很久之前对杨振宁就有着各种争议,

    “一开始是说他和李政道的诺贝尔奖问题。后来,这个争议就突然不再被提及;就变成他和两弹元勋的比较;再后来,热议的就是他的老少恋婚姻。”

    姜念耐心由薛睿说完,再一一驳斥:“诺贝尔奖是李政道科研的终点,却是杨振宁科研辉煌成就的开始。所以,你说的第一个问题,无人好意思再提。

    “至于第二个问题,两弹元勋二十三人,有二十一个海外留学生。在那个时代,一开始他们和杨振宁也是‘oneworld,onedream。’

    “这个问题不去论及,只因为近代史是不会由现代人来书写的,必须放到百年之后,交给未来人们的智慧。因为现代人距离近代历史太近了,无论如何也无法抛开主观。

    “而第三个问题,你情我愿的爱情,由不得别人说三道四。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里多少这样的故事,怎么他们的爱,就都不是眼前的苟且,而是一概成了诗和远方?我们不能捡软柿子捏,只逮着知识分子欺负。

    薛睿想姜念也许因为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他更能知道杨振宁的伟大。也因此会如此激动地说了这么多肺腑之言。

    在姜念侃侃而谈的过程中,薛睿没有插话,这是必要的尊重。

    他静静地听完姜念说完全部三方面的内容,原以为会进入下一个话题。不料这时候的姜念,不再是一个务实的理科高材生,而是突然变得诗意盎然。

    “我先来说个其他故事吧”姜念道:“网络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帮助大家‘复习’赵本山与范伟的‘江湖恩怨’——就是说没发迹时候的赵本山接了个四十多万的活,拉范伟去干,结果只给了范伟七千块的劳务费。

    “很多人一开始看了这个段子,都会进入角色,把自己扮演成范伟,然后就出离愤怒了。

    “有意思的是,不同时期的这个消息下面的留言,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一开始,议论本山抠门的居多。后来,‘格局’这个词开始泛滥,人们对本山的诟病,就变成对其格局的审视。

    “再后来,评论区话风突变。理解的声音,在渐渐替代了愤怒。

    “越来越多的人说:这就相当于你的老板接了个大工程,给你机会带你干,你愿意干就干。而老板赚多少,不是你惦记的事。

    “也有人说:那是人生中最可贵的提携,没有提携,谁知道你啊?等你有了名气,可以自己干,但也要心怀感恩。

    “你看看,你看看,这才过去了多少时间啊,针对同一件事,人们的观念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插入这则故事,是为了说明时间是可以给出智慧的答案的。包括人们对杨振宁的认知,我们不妨以此类推:

    “很多年以后,杨振宁成为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一致性赞美的‘历史上伟大的中国人’,并写进他们的作文里。

    “这并不奇怪。华人世界里,再出一个杨振宁,是难乎其难的。

    “因此,未来若是再度掀起杨振宁热,并非没有可能。

    “到那时,那些热衷于骂杨振宁的人,也步入了老年,当他们拿着自己孙子的作文本,看到他孙子在文中批判‘古人’诟病杨振宁的观点,正是出自他年轻时代的大放厥词。

    “你可以想象吗?那时的他,会不会突然一口老血喷出,慢慢倒下的同时,一声长叹,悲催地感慨着‘人心不古’?”

    果然是愤怒出诗人啊,薛睿没有料到姜念费那么大劲,只为做出这么一段“预言”。

    今天,行走于杨振宁故居,薛睿不由自主又复习了姜念当初的这段话。

    也因为这段“复习”,让薛睿想起了岳石的“妄人妄念。”

    果真他岳石可以集中一批“看穿未来者”,为什么非得用来揭露人类隐私以赤裸裸暴露着人性的丑陋?

    摧毁了丑,美的意义又何在?美还会存在吗?能量还会守恒吗?

    哪怕岳石有办法证实植物和动物是一样有着“语言和情绪”的同一类存在,又或者他真的能“翻译”出植物的语言和情绪……

    为什么非得藉此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迫使食素者“求仁得仁”,以接受完全由实验室化学原料制成的代食品?还要处心积虑地冠名以“楢山节考”计划。

    为什么不可以像姜念一样,用“诗意”来安排未来?

    比如,让人们可以有“看穿者”一样的“慧眼”,去感知“未来”感知“真相”,然后,明白食物链是大自然制定的生命法则和人生秩序,不容矫情,更不能用来道德绑架。

    又比如,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的真理,并反求诸己。

    至于怎么可以让人们有着和“看穿者”相似的一双“慧眼”?薛睿虽然还没有办法,但他已经想明白了这些办法形成的逻辑。

    他需要见到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