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山河劫 » 第二百四十七章 端平七年

第二百四十七章 端平七年

    宋军收复三大部地区后,并没有它立刻纳入区域规划当中。

    这些地方说是纳入了大宋的版图,但实际上更像是中立区域。

    大宋在那里并没有完备的地方制度,也没有派遣更多的官员去那里管理牧民。

    每年的三大部也无法产生非常多的粮食和税收。

    因为那里距离大宋的统治区域实在太过遥远,大宋并没有办法在那里进行发展。

    究其根源是因为三大部距离漠北草原较近而距离中原地区较远。

    蒙古的铁骑十数天便可以纵横三大部,而大宋则需要上一两个月的时间才可以抵达。

    这本来就不适合大宋对那里进行管辖,那里的地方对于大宋的臣民来说并没有吸引力。

    大宋时期的三大部也就是东北地区,并没有很多的原住民,那里的农业也并不发达,基本以放牧为主。

    广袤的黑土地,没有完全的利用起来,种植技术也没有得到推广,那里能够产生的价值非常低。

    虽然赵与芮明白那里有多么肥沃的土壤,但是现在的他还做不到将那里完全利用。

    现在更多的是将三大部地区建设为一个战略前沿,赵与芮并不打算在那里建立广袤的土地管理制度,因为那里的人烟太过稀少,还需要数年的时间来发展人口。

    但并不是说三大部地区打下来完全没有用,赵与芮打算模仿一些其他国家的方式,在那里建立一些军事性的要塞和堡垒。

    虽说是堡垒,但是还是要让士兵来驻守在城池当中,主要就是以防御为主,以坚固的城防来抵御蒙军的进攻。

    让蒙军觉得他们其实可以进入三大部,他们想打三大部也行,但是进去了就别想再出去。

    以这些城池的驻军不会外出,不会协助防御,但他们会坚守城池不让蒙军打穿这些城池,守点不守线,让蒙军杀进来也不自在。

    当蒙古的铁骑选择越过这条防线,侵入三大部地区的时候,宋军的铁骑就可以沿着这条防线北上割裂蒙军和漠北草原的联系,从而对蒙军的有生力量实行打击。

    这也是大宋一直惯用的套路,大宋从来不会去在漫长的防线上防守,而是会集中防守数个防御点,以最小的伤亡和最小的兵力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实用主义完全超过了一切形式,大宋奉行着以最实用的方式来抵御蒙军蒙古大军的入侵。

    建立军事化的要塞,然后以最小的防御力量,来侦测蒙军铁骑的动向,虽然并不可以完全抵御蒙古的铁骑,但是知道蒙古的动向就能够给大宋的铁骑指引方向。

    一旦蒙军选择从三大部地区突击的话,那么大宋的铁骑就会从幽云地区往塞北方向突击。

    现在的漠北草原是大蒙古国唯一占据的地方,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容忍漠北草原受到损伤。

    大宋的铁骑经过草原之时,牛羊那是一个都不会留,所有的牧民都被迁徙至内陆地区,完全不会给蒙古留下一根羊毛。

    蒙古主要依靠着奶酪和牲畜进行后勤补给,牛羊的数量减少对他们来说也是致命性的打击。

    为了看不让牧民放牧的时候被大宋的铁骑偷袭,他们必须调集更多的铁骑来巡逻漠北草原地区。

    他们用铁骑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让大宋每次在漠北草原游荡的时候都难以选择合适的草场进行下手。

    不过这也牵制了蒙古大批的有生力量,让蒙古的铁骑无法去攻击三大部地区。

    大蒙古国从四大汗国当中获取了一些资源的补给同时还获得了一些马匹上的支持。

    这就是让蒙军有了更多的力量,他们可以凝聚更多的部队,原本损失惨重的铁骑,已经开始逐步的补充。

    蒙古的这些牧民从小就跟牛羊马匹长大,他们从小就会骑马,只要进行一些战术上格斗上的训练,他们就能变成训练有素的兵士。

    这便是游牧作战的天然优势,那些牧民生来就有着战斗的基因和战斗的风情。

    他们完全对于刀剑并不生涩他们对于弓弩骑射来说更是运用的娴熟。

    更何况每一个蒙古人的家当用一匹马就可以拉走,完全不需要再定居的地方进行耕作,他们在日常放牧的同时也就等于进行作战训练。

    因此蒙古草原上的勇士们就迅速的凝聚起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铁骑部队,蒙古的铁骑从原先的十余万上涨到了二十余万。

    那种铁骑的增速十分迅速,而大宋目前拥有的铁骑数量在端平七年的时候只达到了二十八万左右。

    之前铁骑损失的过于惨重,让大宋的马匹再一次出现了亏空状态。

    四大汗国,开始对大宋进行马匹供应上的封锁,就连和大宋进行通商的察合台汗国,也开始切断大宋马匹的供给。

    这都让大宋获取马匹的难度越来越高,大宋不得不重金购买那些游牧民们的马匹。

    不过大宋也不是毫无办法收回了西夏地区河套草原,河西走廊地区,大宋也拥有了自己的塞外牧场他大宋可以在那里牧马,可以在那里放羊。

    那些草原地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原本的西夏逸民和蒙古牧民,还有一些金人的牧民都被聚集在那里,可以进行放牧,养马匹牛羊。

    当然大宋并没有放松对他们的监管,对他她们原本就是游牧民,如果监管的太松了,很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在那里面跟放牧耕种都有着严格的审查,所以他们不能轻易的在那里为所欲为,同时对他们的身份有着很缜密的探索。

    有些人是打算故意放进来的,因为慕容煌探查道,他们原本属于蒙古的部落民,他们成为了大蒙古国派出来的内奸,必须将他们给封锁住他们的身份要严格的核查。

    但并不是说要一下把他们全部干掉,别人的眼线也是有利用价值的,让他们就在身边埋伏着给他们以错误的情报来诱导敌人的行动,这也是大宋的惯用计量。

    蒙军虽说丢掉了三大部草原,但是他们的核心地区并没有丢失,仍然运营进展得非常顺利,今年又是风调雨顺的一年,他们又可以继续的放牧,产出更多的马匹,军队实力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强。

    无论是蒙古还是大宋都逐渐的从数年的征战中恢复过来,但是蒙古和大宋都没有放弃对对方的渴望。

    蒙古仍然想重新夺回三大部草原,幽云,辽东半岛,甚至重新入主中原,而大宋更想逐马塞北,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双方都怀揣着巨大的野心,同样都有着自己可以依赖的资本。

    赵与芮精心训练的铁骑部队很快就能派上用场,但同时还要准备更多更复杂的进军计划和攻击目标。

    大宋的攻击目标有三个方向,分别可以从三大部草原进入漠北草原,也可以从幽云地区和塞北出击,也可以从河西走廊地带出击。

    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出去,都必然面对着陌生的情况,不熟识的地理环境,以及极端天气和极端地形的作战条件。

    赵与芮已经可以预见前期的失败是肯定的,无论如何大宋都不可能一鼓作气的拿下漠北草原,因为那是蒙古人的老巢,实在是太难以攻克。

    但难并不意味着不行,赵与芮的所依赖的大宋国力十分强盛,哪怕是大蒙古国全盛时期都无法比拟,更何况现如今只拥有一片草原的蒙古军队呢?

    大宋耗的起,但是大宋不想耗,还是想尽自己的全力获取胜利,大宋对于草原虽说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在三大部地区的作战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在三大部地区的铁骑交锋,总体上来说大宋还是吃了一些亏的,虽说最终占据了草原那也是依赖着总兵力的优势堆出来的胜利。

    这段胜利并不是大宋想要的,没有很好的战术构思,完全依靠将士们用生命筑起的胜利,并不让人感到有丝毫成功的感觉。

    蒙古铁骑的作战方式,骑射技术,还是远远强于宋军的宋军,仍然需要改善自己的气血,改善自己的军队素质,以求能够达到和蒙军一战的水平。

    至于从哪个方向出击,恐怕都不是很理想,从塞北方向或者是河西走廊方向必然要面对蒙古的大沙漠地区,而如果从三大部地区会进入漠北草原的话,那就将面临着极寒的严冬。

    宋军原本就不适应在北方作战,在三大部地区已经明显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更别说冲到更北的漠北草原,那里才真的是荒无人烟,渺无人迹,寻找水源和食物都困难之极。

    因此三大部地区暂时只能呈防御状态,如果想要主动出击,还是要从幽云地区或者是河西走廊地区两个方向夹攻。

    宋军在烦恼同时,蒙军也同样在烦恼,他们虽他们确信宋军不会从三大部草原的较北部进攻,那么宋军的目的必然是,河西走廊方向和幽云地区方向,或者是三大部的较偏南的地区

    可这两个地方恰巧又是蒙军无法攻克的方向,只能被动的防守,让蒙古处于战略劣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