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浮生如梦白日尽 » 第三十六章 银烛灯光冷画屏

第三十六章 银烛灯光冷画屏

    而陆婉儿那边,有一个事实确如之前温彦行所料,收到“温夫人”差人送来的石桌石凳,越用越觉得喜欢,除了本身放在院子里的实用功能外,不论颜色还是样式,都跟她心里的盛夏小院儿太搭了。

    闲坐饮茶也好,俯首发呆也罢,总之就和舅母送来的那只雪球一样合心意,至于究竟是谁差人送来的,确实是一件完全没有理由怀疑,更不需要确认的事。

    水光欲尽琉璃色,雪猫戏扑风花影,无论是阳光温暖的午后,还是安静的傍晚,都有它们温柔的陪伴,同属治愈系好物,亦构成了理想的生活啊!感受至此,陆婉儿觉得一定要向温夫人表达一番谢意才好,毕竟是表姐的舅母又算不得自己的。

    只是能让婉儿觉得拿得出手,又让什么都不缺的温夫人可能新奇的,思来想去也只有柜子里另外一套还未用过的茶具了。又在心里谢过一遍自家姐姐有心之举后,陆婉儿特意让玲儿将那一套风格稍有些不同的茶具,连同一些茶叶送去温夫人那里当做回礼。

    她却不知,两样东西刚送去不久,便都被温彦行遂后不着痕迹的讨了去。温母也只当陆婉儿来此做客有礼有节,也只以为许是儿子在京中喝惯了茶,仓促回来定是来不及多带这些易碎之物,喜爱之余也并未多想。

    当然,温家少爷也不知陆二小姐会回礼于自家母亲,就是恰巧去了母亲房中请安问好的时候,恰巧看见了温母房中尚未来得及收起的精巧瓷器。

    “母亲,也爱喝茶?我有从京中带回的茶叶,回头让人送些来给母亲尝尝!”

    温家夫人爱不爱饮茶这事儿,往细了究,温彦行准是属于揣着明白装糊涂了,毕竟从小到大除了一些公众场合外,从未见过也未曾在母亲那里共饮过......不过,温少爷会在书房饮茶这一点,温母倒是知道的。

    知儿莫若母,虽并不晓得温彦行看上的其实是人,但却看出来儿子好似对这茶具有些兴趣,许是因为江南所产,样式和瓷器的质地,大概与京中和沂州府所能见到的有些不同吧。

    陆家有个洪州窑场据说也是很有传承,陆家小姐千里迢迢带过来的,自然该是佳品,不如就转送于儿子好了,没有这日日饮茶的习惯,放在自己这里怕也是明珠蒙尘了。于是,不仅茶具,就连那茶饼本就是一起附送来的,自然也一并打算转送给他了。

    “这是同你姑母一起来的那位陆家小姐刚刚让人送来的,说是自家窑上出的,也算是有心了。母亲也没有饮茶的习惯,你等会儿带走吧。”岳母随意的说道。

    向来不太与母亲客气,却也好像没从母亲房中拿过东西的温彦行,自然是欲拒还迎假装拿起一只杯子端详了一番,又放了回去。口里还说着:“既然是送于母亲的,那母亲就留着吧,平日里倒也可以学学饮茶,于身体有益,儿子书房里有现成的可用。”

    没关系,知母也莫若子,母亲会差人送至书房的,温彦行心里有数极了。

    当他晚上回房不久,陆家二小姐之物便由母亲房里的人送了过来。在清冷的夜色里,在烛光摇曳中,睹物思人的俊朗男子望着桌上之物,却对自己这种看见了,便强烈想要据为己有的情绪,还是突然有些鄙夷起来。

    温柔乡英雄冢,这也许是温家公子入朝以后迟迟不肯成家的原因之一,他需要依靠自己的锐气在朝中立足。

    都知红颜祸水,虽然陆婉儿长相条件上还差得远着呢,可明明就被迷惑住了多日的温彦行,内心怎会毫无所觉,又怎能不提高警惕起来。商人之女,士庶不通婚可不是儿戏之事,更何况那女子还嫁过一回。

    可无论是通婚之俗,还是温彦行刻意掩盖的思想情感,都是越禁止越泛滥那种,又哪是当真能控制住的呢?

    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突然冒出的次数就越多;越是自我暗示提醒,越发觉得心浮气躁地没有用。既然堵不得那就疏通呗,聪明优秀的人总是反应机敏,处理问题时善于自省和有针对性的改变方式方法。

    只可惜用在感情上,怕是什么道理都是用错了地方。

    正当这两日温彦行一个人天人交战之时,老师的回信终于到了,只不过信中却没有太多他想要的明确信息,陆相在给学生的信里,更多是说了些让他稍安勿躁的话。

    其实内乱平息众人随圣上回京之后,陛下为了感念内相的功劳,缙绅荣之,特派遣了宫中宦官去江东接了老师的母亲到京城颐养。只是到京不久,其母便也是因身体有疾去世了,老师遂因家母丧而解职,后来便扶灵回了东都洛阳,寄住于嵩山之上的丰乐寺,也是直至三年孝期结束,方才回京真正受相。

    所以,温彦行明白老师与他细述这些往事的意思,一是告诫他守丧期间,还是要依制而规,依礼而行;再者是因为老师起复时日尚短,京中局势也是错综复杂,一时间需让温彦行在沂州做的怕也不多,还是要从长计议,静待日后的消息。

    其实真正令温彦行焦虑和不安的,也莫不过是眼下这每日突如其来的闲适,毕竟从记事起就自觉要勤奋苦读,稍年长些便一边游历一边继续工于诗文政论,后来便是科考,再后来入朝之后更是一刻也不敢懈怠,从未有过理由像今日这般无所事事,甚至还心猿意马的看起了闲书......

    真正能围困住自己的,都正是本人自己。想通这些,也不过是费了一点点时间而已,既回之则安之,像老师说的那样,身不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心也要有所平缓才行,虽处江湖之远不是自己的本志,却也要懂得接受才行。

    这样想着,便连那位院子里的陆二小姐也没那么讨厌了。想来人家也不会同舅母久居于此,在其离开之前,两两互不相扰下,能这样临时作个伴儿倒也不错,聊胜于一人独处之时的彷徨与孤寂。

    心下安然间,便也心安理得摆弄起了从母亲那里新得的瓷器茶具,还发现陆婉儿从江南道带来的茶叶竟有两种。

    一种是适宜秋冬冷天里饮用的炒制岩茶,茶汤红郁鲜亮,滋味该是温暖馥郁又觉厚重的;而另一种则是更适宜夏日冲泡的蒸制绿茶,茶色浅绿清澈,味道更偏苦涩鲜甜,入口有清爽回甘的记忆,因此常在暑气时饮用,感受更好。

    毕竟在京中之时,也常与老师一同饮茶议事,还在相府喝过不少圣上赏赐的贡茶,加之前些日子又刚研读过茶经,温公子对此道可是比陆婉儿懂得太多。

    复一日命仆僮把屋内茶桌也搬到窗前,推窗见景,自饮自酌的温少爷,倒是把文人的气质,连同这书房的微妙氛围感瞬间拉满了。

    以至于,跟随多年算是陪伴长大的仆僮,每次遇见都不免心生感慨,自家少爷不愧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也不愧是整个温府的骄傲,长得帅就算了,连这读书饮茶的样子都像一幅画般煞是好看。

    再加上与之前在外应事时,干练整洁的衣着妆发所不同,俊逸慵懒,风流倜傥的随意间,颇有隐世君子之风。

    只可惜啊,这么好看的公子,也只有身边的仆僮才能瞧见;不照镜子,怕是连少爷自己也是看不见的。倘若是被哪家的世家小姐看到这一幕,还不晓得要被迷成什么样子呢!也不知道三年之后到底是谁家小姐,能有幸成为温家的少奶奶?毕竟少爷这年纪也真是老大不小了......

    殊不知仆僮这是纯属多操心了,窗外楼下那小院儿里,不是正有人默默地陪着对饮吗?!从温家少爷的眼中倒影瞧去,正是那盛产于江南的妙龄女子,陆婉儿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