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谁是曹操 » 第五十七章北征乌丸

第五十七章北征乌丸

    昌豨再次叛乱,我派于禁前往征讨,而于禁久攻昌豨不下,我复遣夏侯渊合力讨伐。

    八月,张辽南下归来,我率军东征海贼管承,想着这次昌豨也差不多投降,省得他来回奔波,军队借此顺势在青州立威,谁知到淳于县时于禁竟将昌豨的首级提来。

    此前夏侯惇和于禁联军攻打昌豨之下,昌豨向往日旧友于禁投降,诸将都以为于禁会送其给我处理,而于禁却说,“诸君不知曹公一直以来的法令吗?围困后投降的不予赦免。这遵循军法行使军令,是侍奉主上的操守,我于禁能失去操守吗?”

    我听闻此事,不禁感叹,“昌豨投降不找我却归顺于禁,难道这不是命吗!”

    当初我说围困后投降的不予赦免,主要是告诫诸将,此时投降的敌人是被形势所逼,如果无法查明敌军意图杀之可以立威,只是现在我当然知晓昌豨所图。而于禁一来是遵奉我所下的军令,二则昌豨不在于禁出兵时投降,现在归顺无疑让一向军纪严明的于禁下不来台,然而昌豨也是为了从我手上获得更多谈判的资本才坚持许久,所以我才感叹命运弄人。

    不过也许是我平时对属下过于苛刻,因而下令道,“这治理天下管理民众,设立辅佐帮助的人最警惕当面顺从,《诗经》上说听用我谋,庶无大悔。这才是君臣之间真诚的追求。我充当重任,每次都会担忧不够中正,数年来我没有听闻好的建议,难道是我廷议开地不够勤奋导致的过错吗?从今往后所有掾属、治中以及别驾,固定都要在月初说有过失的地方,我将会阅览。”

    没多久孔融竟然来信,我军常有征战后勤粮草常常供应不及,因而此前我颁布禁酒令,既是改用酿酒的粮食供给前线,也是提醒众人如今仍是乱世,但许都士族多有非议,孔融更是直接在信中嘲弄禁酒不讲道理。

    起初我攻下邺城探望袁绍妻子,见其二子袁熙所纳甄氏德才兼备,因此娶其为曹丕之妻,虽说曹丕尚未成年,但早婚也是普遍现象,而袁熙迟早要死也不用顾及。不过孔融却来信说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他向来引经据典又博学强记,我不解回去后询问,孔融答道,“以当下实事来衡量,想当然罢了。”我顿时明白他在影射曹丕娶已婚妇女一事,也只能一笑置之,当时确实欠缺考虑,仅仅想到如此人才应该来辅佐我家子侄,却没料到此事有违礼制。总之孔融不会无事生非,而曹丕虽然迎娶大几岁的甄氏为妻,但甄氏很让我和妻子卞氏满意,也就不在意外界的流言蜚语。

    后来一查我才知原来是豫州刺史郗虑因禁酒令而弹劾他,孔融被免去官职才找我这“罪魁祸首”,虽然我无奈被骂,但郗虑和孔融都是人才,我不想他们因此结怨,便修书引经据典向孔融深明大义。

    此次平乱和昌豨一同投靠的臧霸等人也有帮手,我本就是为了安抚他们才对昌豨多次忍让,毕竟臧霸重情重义,众人又是以他为首,如果因昌豨被杀叛乱很难保证青徐两州的稳定。如今既然少了这个担忧,我命夏侯渊协同臧霸等人和泰山太守吕虔,前去讨伐正在攻城杀长吏的济南乐安黄巾徐和和司马俱等人,而乐进和李典攻打海贼管承。

    夏侯渊出战往往采取速攻的打法,此次征战昌豨一连降伏十几个驻地,我因功拜他为典军校尉,此时在军中更是传言,“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从小到大如今已经五十岁的人了,仍是二愣子一个,我像以前一样告诫道,“为将应当有怯弱的时候,不可只是倚仗勇猛。将领应该以勇猛为根本,行动要凭借智谋;只会好勇斗狠,一介匹夫罢了。”话没听完,见夏侯渊只顾暗自为此前获胜得意,一如当初的模样,我无奈长叹。

    兵法常说谋定而后动,我对于急于立功但随时可能出错的夏侯渊,自然更倾向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于禁,毕竟战略布局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赴任河东太守的杜畿之前被叛军拦截,我派夏侯惇率军助他,但其执意孤身前往,而他的行为才是我所说的以勇猛为根本。直到如今我才得知杜畿在河东叛军中周转得四千余兵,并占据城池坚守到叛军被诛杀,不愧荀彧举荐的如萧何、寇恂般的人才,关中有钟繇和他也无需要我担心。

    夏侯渊等人很快斩杀徐和大胜而归,并平定周围诸县将收缴来的粮食分于军中,而乐进和李典也击破海贼,管承逃入海岛之中。

    昌豨既然已死,就省去其所管辖的昌虑郡,将襄贲、郯、戚划分归琅琊,琅琊相臧霸迁为徐州刺史,拜北海相孙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而吕虔引泰山精兵助夏侯渊征讨数十战,斩杀数千人,我又命其督青州诸郡兵讨伐东莱群贼李条等,有功举茂才,加骑都尉。

    我下令宣示道,“有志向的人一定要成就大事,这是有气节的人所追求的。卿在泰山郡任官以来,擒获奸贼铲除暴乱,百姓得到安宁。亲力亲为奋力征战,所征讨的都能攻克。当日寇恂在汝水、颍水之间立下威名,耿弇在青州、兖州建言献策,现在的你和他们是一样的。”吕虔治理泰山以来百姓安居乐业,精兵更是冠绝各郡县,可是其人太过安于现状,反而让人感觉有些不思进取,所以我鼓励他像光武帝麾下的寇恂和耿弇一样,立足于泰山郡而放眼于天下,不过似乎鲜有成效。

    李典因功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其家族和部下一直居住在乘氏县,此时他居然请求迁徙到我所辖的魏郡,我笑着问道,“你要效法耿纯吗?”耿纯是光武帝麾下大将,曾经为了跟随光武帝,而将宗族的居所烧掉,后劝光武称帝。

    李典喜好学问,自然懂得我的意思,急忙谢罪道,“我驾驭下属软弱,功劳又微小,但爵位和恩宠都太过厚重,实在应该号召全族来效力;再加上天下仍未结束征伐,应该充实边远地区的人口,以控制天下,并非效法耿纯。”李氏家族从李乾起就在兖州从事于我,如今我转为冀州牧后跟随也是合情合理,我就同意李典以戍边的名义迁移。

    大乱以来朝廷分封的诸国陆续荒败,因此废除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立故琅邪王刘容的儿子刘熙为琅邪王。朝廷重新任用孔融为太中大夫,罢免期间孔融仍是高朋满座酒宴不断,回信给我虽对郗虑有许多不满,但并没有记恨,我无可奈何事情也就到此为止。

    代理并州刺史梁习就任后政策层出不穷,将归顺的官吏家属移送邺城,叛逆的斩杀上千,投降的更是上万,匈奴单于等外族也恭敬顺从,并州一时之间安定下来。此时他推荐州内名士常林、杨俊、王凌、王象、荀纬,我都任命为县长,梁习赐爵关内侯,正式任命为并州刺史。如今东西局势稳定,而北方当初袁绍和乌丸互有姻亲,攻打公孙瓒时更得到他们帮助,袁尚等人投靠其中势力最大的蹋顿无疑后患无穷,即使为了被劫掠的十余万汉民也该优先解决幽州三郡乌丸。

    军事会议上,部下大多担心刘表会派刘备偷袭许都,乌丸所在三郡乃苦寒之地,一旦出师短时间内难以支援许都的军队,因此我也正在考虑。

    有人说道,“袁尚,逃亡的敌人而已,乌丸人又贪财忘义,怎么能被袁尚所用呢?如今大兵深入征伐,刘备一定会劝说刘表袭击许都。万一真的发生变故,就会追悔莫及。”诸将都表示认同。

    此时郭嘉却谏议道,“曹公虽然威震天下,但胡人仗着他们地处偏远,一定没有防备。趁其不备突然攻打,一定能大获全胜。况且袁绍有恩于外族,而袁尚兄弟还在,如今四州的民众只是因为威势而依附,德政施行但没落实。如果舍弃他们南征,袁尚凭借乌丸的资助,召集往日死忠的臣下,胡人一行动,汉民外族都会响应他们,从而助长蹋顿的野心,推动他们觊觎中原的计划,到时候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们能拥有的了。刘表不过是个坐谈客,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重用他则怕不能掌控,不重用他则刘备不肯为他所用,即使我们倾巢而出,曹公也无需担心。”

    郭嘉此言正是我心中所想,我随即准备征讨乌丸,命乐进屯兵阳翟防范刘表,董昭建议派人先从呼沲河到泒水开凿河渠,取名平虏渠,又从泃句河口凿通潞河,起名叫泉州渠,通向大海,用作往后运输要道。

    回到邺城,我和郭嘉虽然志同道合,但众将都显得意兴索然,而士兵几经征伐也有疲态。

    因而我下令道,“自我举义兵平定暴乱到如今已十九年,攻无不克难道是我的功劳吗?这都是贤能的士大夫所做出的努力。天下虽然还没完全太平,我应当和他们一起去平定,但是我独享功劳,怎能安心呢!命令尽快论功行赏。”

    于是我上表封士大夫中功劳卓著的二十多人为列侯,其余的也论功依次受封,以及报答补助为国赴难者的家属,减少他们的租奉,轻重各有差别。而李典陆陆续续将家族和部下共一万三千余口迁移到邺城,我赞赏李典并迁破虏将军,正好壮我军威,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军北征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