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神火升仙传 » 1.海边渔村

1.海边渔村

    将镐头放在地上,少年直起了腰,回头看看刚刚翻好的两亩薄田,脸上露出了些许满意。

    转头向前,少年走出了田头,拿起挂在枯枝上的外衣,使劲甩打几下后,快速裹在了还在流汗的身上。

    这两亩薄田,在一个朝南面向大海的小丘陵上,丘陵脚下是一个名为老渔台的渔村。而少年正是这村里的渔民,名叫阿大,今年十二岁,世代靠打鱼和这点薄田为生。

    时节已进深秋,一股冷冷的海风吹来,阿大紧了紧自己的外衣。往下面渔村望去,一艘大渔船正在开出码头。阿大的目光,对那出海大船充满了渴望。

    大船此时出海,是为了捕捉一种名为金须鱼的珍贵鱼种。那种鱼成年后,鱼嘴两边会各生出一条金黄色的长须,被称作金须根。

    每年都会有客商远道而来,到这一带收购金须根,给出的价格甚是喜人。有时候一对好须,能卖出一户人家一整年的家用来。

    但金须鱼绝非善类,满口锋利倒齿,别说是咬烂渔网,就是咬穿船板也是常有的事。甚至有些年长的老渔民,常会信誓旦旦地说有个头巨大的金须鱼,能一口吞人。金须鱼吞没吞过人不知道,但被其咬伤的渔民倒是年年都不少。

    阿大的父亲,也正是在两年前出海时,被金须鱼咬成了重伤。上岸后,又没能得到及时医治,再加上冬天的伤寒,没撑过开春便撒手而去。留下了阿大的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父亲走后,最年长的阿大便帮着母亲扛起了家里的大梁。这两年时间,摸爬滚打,种地打鱼倒是也练了出来。但唯独这每年秋冬出远海捕金须鱼,村里的几个船老大都不会带他。

    收起眼中那“一朝发家致富”的渴望,阿大拾起镐头,扛在肩上,趁着夕阳的余温,迈开步子下坡回家。

    阿大这个名字,是少年的小名,和狗蛋、二黑这类名字是一样的,他这个算是比较文雅的。

    少年的大名,那也颇为响亮,姓庄名余。庄姓也是老渔台的三个大姓之一,有上百口人。

    庄余最早也不是叫庄余的,而是庄鱼,带着渔民人家鱼粮满仓的期盼。但亲族里面叫庄鱼的小仔可不止一两个,为了区别开,庄父才用了一条大鱼干,请村里唯一的私塾张老先生给改了个字。

    庄余得到这个名之后,他的二弟也就跟着叫了庄二余,小妹也就叫了庄三余。

    不过自己这名字,庄余压根也不会写,只能勉强认出来。

    从村东头小路进了村子,三拐四绕之后,庄余便到了自家院门口。

    进了院子,小院不大,被母亲李氏收拾得极为干净,有一口水井,一垛柴火,以及一些晾晒的渔网。低矮的堂屋墙上,还整齐地挂着两排鱼干。

    一边将镐头靠墙放下,庄余一边冲堂屋喊道:“娘,俺回来了。”

    不待听到母亲的回应,堂屋中便传出了欢快的声音,朝着屋外扑来。正是庄余的弟妹,二弟刚满十岁,三妹刚满八岁。

    和庄余比起来,两人脸上更显有些肉色,也活泼很多。两人一扑过来,庄余便马上装作恶虎扑食一般,吓得两人连连尖叫,闹作一团。

    而这时,庄母也走了出来,年纪不过三十出头,头上却已有了明显的银色。双手端着一个粗陶盆,瘦弱的身体有些瘘了下去。

    “娘,两亩地翻完了,等明年开春下场好雨,种子就能下地了。”庄余对母亲说道。

    连连点头,庄母心疼地道:“大儿快洗洗,进屋吃饭。”

    陶盆中的水,被庄母掺进了热水,此时正在冒着热气。

    脱下上衣,庄余舒服地洗了一遍,洗净了身上已经凝固的汗渍。

    又裹上衣服,进了堂屋后,屋内东北角的锅台上,一盏昏暗的鱼油灯已经点上,弟妹也早已围上了锅台。

    见庄余进来,庄母掀开了锅盖,一股热气白雾冲上了梁头。

    唏嘘着手,庄母快速从锅里端出几个窝头,刚一放到锅台上,弟妹两人便伸手去抢那最白的一个窝头。

    但庄母极快地拍打住了弟妹的手,自己拿起了那白窝头,递向了庄余。

    窝头很热,怕烫到母亲,庄余赶忙接了过来。但紧接着,他就将那窝头掰成两块,分别递给了弟妹,随后又拿起那看起来最黑最硬的一个,塞到嘴边使劲咬了下去。

    狼吞虎咽一般地吃下那窝头,又大口喝下一碗热菜汤,庄余便起身道:“娘,俺吃饱了,去西头二叔那里。”

    庄母也紧跟着起身,眼中已满是泪花。她是知道自己这长子的,有一股倔劲,他说自己吃饱了,就算肚里还饿着,也不会再吃一口。

    送庄余走到门口,庄母从东墙上摘下了一条大鱼干,递给庄余嘱咐道:

    “到了你二叔那里,多听着些,能不能成不打紧,咱们只当是谢谢你二叔的好意。”

    接过那鱼干,得有三斤重,庄余点了点头,走进了正降下来的夜幕中。

    庄余要去见的这位二叔,是他的一位族叔,在整个老渔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快步从村东头走向西头,庄余心中有些兴奋,也有些期待。二叔之前说要帮他谋条好路,但具体干什么还没提过,只说让今天晚上去找他。

    到了二叔家的院子前,大门还没有关,庄余便自行走了进去。

    轻步走到堂屋门口,理了理衣服,庄余抬声道:“二叔、二婶在家吗?”

    “是阿大啊,快进来吧。”是二婶的声音。

    推门进屋,庄余看到二叔一家六口,除了叔婶,还有两儿两女,正在围着锅台吃饭。

    微胖的二婶已经站了起来迎向自己。

    一脸胡子的二叔正坐在一个柳木凳上,端着大碗在喝汤,呲溜、呲溜的声响,眼睛却在碗上看向自己。

    四个同辈仍在自顾着吃饭,手中的窝头是比自家的白多了。

    不自禁地,庄余提了提手中的鱼干,二婶看到后,马上一脸喜色地道:“这孩子,来就来呗,还拿什么东西。”

    说着,二婶便走过来伸手接那大鱼干,但身后却传来了二叔的很大一声咳,惊得四个孩子都口中一停。

    二婶则马上收回了手,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庄余道:“阿大还没吃饭吧,快坐下来吃饭。”

    说着,二婶便招呼庄余坐下,庄余连连推脱。推脱中,庄余将那条鱼干顺势放在了锅台一角。

    一直在喝汤的二叔,都看在了眼里。

    将碗放下,二叔起身,左脚有些坡,却非常有威严地对庄余道:“跟我来里屋。”

    到了里屋,二叔坐到了炕上,点上了自己的旱烟袋。庄余则站在炕边,一幅等着二叔训话的模样。

    使劲抽了一口,二叔开口道:

    “阿大,你爹前年没了后,你娘带着你们兄妹三个,过得很不容易。平时还好说,一到冬天就难熬了。你家那点地出不了几斤粮,冬天海边也打不了鱼,出远海捕金须鱼那些船老大也不会要你。”

    “你家的难处,族里都知道,你二叔我也都看在心里。”

    “我和你爹是一起长大的,看你也是个老实孩子,便想着给你找个好营生,好养活你弟妹,也照料你母亲,过几年也好讨个媳妇。”

    又抽了一口,二叔顿了顿,继续道:

    “你也知道,二叔以前是跟着商号走垛的,近到各村、各镇,远到莱州府城,我也都认识几个人,能说得上话。”

    “在咱们老渔台北边的虎林镇,有一家东林生药铺,掌柜的名叫吴贵,我以前经常替他押货。”

    “前些日子,我给他去了封信,想让你去他那里当学徒。”

    听到这,本来拘谨走神的庄余,瞬间竖起了耳朵,打起了精神。

    “昨天,吴掌柜的回信到了,信上说可以让你过去。就是你年龄还小,工钱要少一些。一个月可以给你40文钱,你觉得怎么样?”

    一听到有40文钱,喜色瞬间冲上了庄余的眉梢,那可够买30斤好米了。一个月有了这些米,再加上家里的存粮,这个冬天就能撑过去了。

    庄余连连使劲点头,二叔那威严的脸上露出了些笑容。

    接着,二叔从怀里拿出了一个信封,递给了庄余:

    “这是我今天托村里张老先生写的回信,也算是你的拜帖,你收好。明天一早你就出发去虎林镇,到了那东林生药铺把这信当面交给吴掌柜,他就知道是你了。”

    随后,二叔又向炕里侧身,打开一个枣木柜子,从里面拿出了两包已经包扎好的果子。

    将果子放在炕边,二叔拍了一下说道:“这个你带上,家里的鱼干不适合送给体面人。”

    庄余再次点头后,伸手便去拿那两包果子,不料却被二叔用烟锅狠敲了一下手,呲牙一咧嘴。

    “你可不许偷吃,这是送给吴掌柜的。”二叔虎着眼。

    连忙收手,庄余又在炕边站好了。

    二叔自己将那两包果子拿起,放在了庄余的怀中。

    又嘱咐了庄余几句后,二叔便将烟锅在炕沿上敲了敲,起身准备送庄余回去。

    两人一起到了外屋,四个同辈正在围着二婶打闹。当四个同辈看到庄余手中的两包果子后,齐刷刷地向庄余投来了看敌人一般的眼神。

    二婶也眼神一愣,但没再说什么,也起身送庄余。

    看着庄余即将走出院门口,二叔又扯着烟嗓喊道:

    “阿大,到了那边要多学着点,要有眼力劲。别怕苦,别怕累,要实秤,老天不饿勤快人。”

    “别给二叔丢脸!”

    黑夜中,连连传来了庄余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