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雪越宫闱 » 第十章汐颜假借父名巧论科举

第十章汐颜假借父名巧论科举

    林君明虽没有在行文方面有进步,但是心念却大有提升。

    往日他觉得自己学识不成,像这种场景是有多远躲多远。生怕自己出丑被人笑话了去。

    刚才初站在曲风亭开阔的平台上时,周围具是远近闻名的文人雅士,紧张的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有人向自己投来鄙夷的目光。

    然而,没有人抬头看自己,都在认真行文。

    怡园果然底蕴丰实,墨是上等的松烟墨,纸是锦墨坊的青檀宣。完全不用担心文房用具拖累行文人的水平。

    对于吟咏风花雪月这样的题材,林君明向来不在行。

    林家是商户,对于战争局势却十分敏感,积累了几代人的经验,林家关于鞑靺的了解甚至比把守玉门关的卫军还详细。

    早年林家祖上还没发迹那会,更是亲自跑商,天南海北,对于各地风土民情,战事动向更是十分了解。

    这些经验是最宝贵的,因而代代相传。林家兄弟耳濡目染,对此议题自然是胸中有料。

    两人都是选择策论文体,林君廷选择征战时粮草辎重的重要性这一论题。

    行军打仗,不仅靠将帅的谋略和士兵的勇猛,还要粮草充足。

    他将林家祖上传下的有关鞑靺的信息和兵法,以及术数结合,详细的论述了什么季节,什么时辰,派多少民夫,多少马匹,如何押运粮草,才能完美的配合用兵行军。

    连路上可能遇到的天气,地形障碍,住宿,民夫马匹休整等,都详细的陈列。内容虽详细,语言却精简,并无赘叙。

    林家兄弟回到座位后不久,便发现了汐颜面色不佳。想起妹妹才刚好,到底还是虚弱,刚才全凭一时意气才会上台作文,如今,松了那口气,必是疲惫至极的。

    林君廷自责的说道:“囡囡,可是累狠了,咱们回去可好?”

    “是啊,囡囡,这诗会年年有,大不了咱们明年再来。”

    林君明此时哪里还在意什么结果,万事妹子为先。

    汐颜听到哥哥们同自己讲话,才从胡思乱想中回过神来,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她心知今日错过的不仅仅是一个诗会,而是林家走出水深火热的未来的关键时机。

    “哥哥们做什么如此小看囡囡,我只是在回想刚才作诗的不足,若再给我一次机会,必定会写得更好。”

    “呵呵,好好,咱们家囡囡是个小才女。”

    兄弟俩见妹妹如此好胜,必然是身体无大碍的,才放下担忧,不提回去之事。

    汐颜心里觉得两位哥哥在读书一途上,虽不太可能达到进士的层次。但若是举人和秀才还是大有可为。

    汐颜经过一番思索研究,认为他们成绩不佳,除了天分之外,大多是因对科举的脉络把握不清楚所致。

    世间之事都有窍门,方法不对,在努力也白费。

    汐颜决定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逐渐掌握科举的脉络。

    “哥哥们,可是明年春天便要参加院试了?”

    林君明含糊应到:“去与不去有何分别,反正也考不过。”

    林君廷望着曲风台,并未回话,算是默许了弟弟的回答。

    汐颜没有直白的劝谏他们上进,而是打算用渣爹的名头迂回诱导他们。

    “哥哥们为何如此妄自菲薄,我无意中发现爹地在笔记中写道,这做学问和科举并非全同,这做官和科举又并非全同。”

    “此话怎讲?”

    “姑父的笔记可还在?”

    汐颜的话立刻引起两位哥哥的好奇,渣爹读书人的名头果然好用。汐颜在心里暗暗加了一句,这做人和做官更是不同。

    汐颜趁热打铁,将两人往正道上引。

    “爹爹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我随手翻阅,又随手归置,一时半会也难以想起具体是哪一本了。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爹爹对于科举的心得感悟。

    囡囡记得有一句好像是……”

    汐颜白嫩的小手抓着后脑勺,作出一副努力回想的模样,果然见两个哥哥的求教之心全被自己吊起。

    她心道知道求教就好,看来不是不想科举,而是不得其法。

    “啊。”汐颜眉眼瞬间舒展开,高兴的说道:“我想起来了,是科举所考并非全然是学问高低,而是对出题脉络的把握。”

    “出题脉络?大哥可知姑父此话怎讲?”林君明看向自家哥哥。

    林君廷皱眉思索,反复咀嚼这句话。

    片刻后,他突然面露惊喜,像是顿悟到了什么。

    “对,姑父不愧是聪敏之人。这科考考的不仅是诗赋,还有墨义,策论和数术。只要我们能把握出题人的套路,或许有机会通过考试。

    而科举是为了做官,这做官不同于做学问,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科考,而不是做学问。”

    “大哥,这出题的脉络启是我们能把握的?要是那么简单就能知道出题人的脉络,岂不是人人都能当状元。”林君明很快提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汐颜早就想好了解决之策,她继续假借渣爹的幌子,装作不经意的说道:“我爹的书房里有很多之前科考的试题。娘亲说那些都是曾经花大钱从全国各地搜罗的,是要祖传下去的。

    “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通过搜集之前考试的卷子,就能找出大体的出题脉络。”

    林君明终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高兴之余,不免声调就拔高了许多。

    林君廷赶紧朝他做了一个禁声的动作,林君明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赶紧压低声音,环顾四周。

    好在周围人的注意力全被曲风亭吸引,此时三大书院的院长以及扬州的官员,全部聚集在台上,相互传阅已经糊了名的文章。

    他们互相探讨,甚至偶尔会有小声的争论辩驳。

    此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台下人们的心。

    不过半个时辰左右,便有了结果。

    宣管家领着几个书童,从评议员手中接过评选出的作品。

    他示意侍女敲响指示铃铛,周围迅速进入紧张和安静的气氛。大家都屏息等待最终榜单的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