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唐风锦瑟 » 第三十五章 清明雨上(一)

第三十五章 清明雨上(一)

    自寒食至清明,一连几日阴云不散、细雨霏霏。

    原准备着外出踏青游玩的贵胄千金,或是准备着各色野外活动的少年郎君,都只得却步屋中,望着绵绵不绝的春雨,叹息感怀。

    清明这日,崇业坊王府上下均是肃容相对。王家家主王寔率领着府中众人向府中的祠堂走去。王氏祖籍在太原,先祖逝世后都是归葬太原,并列牌位于太原王氏祠堂。

    原本王寔是要带着一众人等返回太原祭祖,可一则其近来甚得吏部尚书赏识,多有提携之意,屡屡委以重任,故无暇往返洛阳太原两地;二则家中长媳有孕在身不宜长途跋涉,因是王家头一个嫡长孙待产,故而王家上下格外重视,更不忍其有何意外。于是王寔便决定在洛阳家中的祠堂中祭拜先祖,自己则亲自主持家祭。

    王府的祠堂位于王府后院僻幽处,恰与梅园相邻,环境清雅。祠堂门楼庄严高耸,王寔带头跨入门楼,其余人等按着长幼亲疏身份依次步入。祠堂正堂中罗列着王寔这一宗的先祖及先人之遗像。

    正式进入正堂前,王寔板着脸训导了一番规矩礼仪,待众人低头应诺,方领头步上台阶登堂入室。参加祭祖的除了王氏夫妇、王氏嫡出的三兄妹外,还有王家庶出的几个年幼子女,以及在洛阳的本宗表亲子弟。

    太原王氏作为世家名门,祭祀的程序、礼仪、规矩自然不少。在王寔的带领下,众人一板一眼的净手上香、恭听祝文、奉茶献祭、辞神拜叩,一系列流程下来已去了个把时辰,众人皆是腰酸背疼、乏味犯困,只是碍于此时祭祀之严肃性,无人敢犯,就连平日里最是大胆跳脱的王三娘,如今也是规规矩矩,不敢有半分造次。

    屋外的雨还在下,昏暗的祠堂中烛火闪烁、灯影幢幢。屋中庄严肃穆的祀乐再次响起,众人跟着王寔大礼跪拜、叩首三次。这次祭祀虽非全宗全族的大祭,也是严谨庄重,按部就班,自清晨开始,至午间方才全部结束。待众人依次退出祠堂,守祠人便将大门重新合上。

    隔着雨帘望着缓缓合拢的青漆大门,王三娘显得分外沉寂,她闻崔氏在前头召唤,这才擎着油纸伞缓步跟上。

    “阿娘,锦儿想于午后去邙山一趟!”

    王三娘的乳母阿乔虽已去世多年,但三娘却是个长情的,年年都要上山祭奠一番,崔氏心中清楚,自然是同意了,只是叮嘱她早去早回,莫要贪玩误事。

    邙山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东西绵恒三百余里,为崤山支脉。因其山势雄伟、水土深厚、有‘枕山蹬河’之风水寓意,故为皇室贵胄、将相名士择墓之上选。

    唐代张籍曾作诗一首纪念北邙之行,其中言道:“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又语,“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可见北邙墓葬之多,已由上之所好变为下之所喜。

    郑瑞一身青衣,披着黑色斗篷,擎着一把普通的黄纸伞,与邙山道上的扫墓百姓分道扬镳,独自一人拐入了小径。小径尽头有一处乱葬岗,此处坟茔琳琳总总,东倒西歪,不成规矩,坟前多无碑文,野草丛生,荒凉凄清。

    绕过乱葬岗,行不过百步,郑瑞在一座荒坟前驻足。坟上的土并非新翻,还能隐约看到杂草藤蔓环绕的痕迹,坟前的碑却是新的,上书着颇具王右军神韵的楷体大字——慈父元氏子益,慈母柳氏慧娘之墓。

    蹲下身,将祭品一一摆放,再点上一支长香,郑瑞神情肃穆,动作一丝不苟。待祭品摆放完毕,他将那把纸伞放在祭品长香之旁,以免其受到雨水肆虐,自己则站在雨中任由风吹雨打。他双膝浸在烂泥之中,朝着坟茔跪拜叩首,朗声道:“不孝儿瑟……回来了……”哽咽之语断续,悲苦之情难言,伤怀之泪如雨。

    可怜的元氏夫妇于七年前惨死家中,因由无人可知。这座荒坟是由好心的邻里出资掩埋,后来因为元家受逆案牵累,便连一座像样的墓碑都没有。郑瑞于年初返回洛阳后便四处打听父母墓地,也是老天爷见怜,让他寻到了这里。

    那一日见着这已与杂草融为一体的坟茔,郑瑞大哭不已。因身负谋逆罪名,他不敢迁坟声张,便亲自买了块墓碑扛上了山,立在了坟前,又忙前忙后将墓地清理了一番,这才有了如今的样子,只是凄凉依旧。

    “七年了,儿身在他乡竟不能时时尽孝,儿着实不孝!”郑瑞望着坟茔动情道,“如今儿回来了,此后年年清明,儿必不让你们受这番冷落凄苦!”

    “儿知你们蒙冤受辱,便是如今长眠地下亦是不得安稳,儿在此立誓,定会为你们讨回公道!”郑瑞指天画地,声声如雷,又道,“待那时,我必为你们迁坟入祖,风光大葬,以仇人之鲜血头颅为祭,以慰耶娘在天之灵!”

    言罢,他恭敬的以头触地,大礼叩拜,目光寒烈。

    起身后,继续道:“一别七年,儿幸得养父收留,才不至于落魄流浪,如今生活无忧,只待为二老报得大仇,儿便侍奉养父左右,以报答其收留养育、辛勤教导之大恩,如此也不负阿耶儿时之谆谆教导——滴水之恩必以涌泉而报,方不负元氏子弟之气节!”

    “年初,儿方至洛阳便将元家旧宅重新取回,月前,儿已搬入旧宅居住。正堂虽已烧毁,但儿凭着幼时记忆已将正堂恢复原貌。儿自幼便知,这整座元宅都是出自阿耶之手笔,故处处彰显江南风韵,只因阿娘是江南人家的女儿,二老因爱而成就佳话,儿欣之慕之,一应旧宅规制均如初置,后院四季园亦已修缮妥当,一应花木皆从原址。儿之心意,便如四院之名,怀爷娘之音容、念幼年之笑闹、慕爷娘之恩爱、惜幼年之岁月,而如今新宅如故,故宅旧人只余儿一人矣,呜呼,凡人之悲,莫过于生离死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