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凤谋江山 » 第116章 密折一封引别离

第116章 密折一封引别离

    随着科考的日子越来越近,翟凤城中也随之弥漫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古清华自己,也不觉有些紧张起来。

    收拾议政王已经被她和苏浚提上了议程,面上不动神色,暗地里却商讨了许多次,付诸行动再拖也拖不过三四年去。这三四年中,她一方面要稍微示好退让以免将议政王逼得急了,另一方面更要大力提拔培养“自己的”人才,因此,这次的科举考试对她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这次不能从中选拔出真正用得上的人,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等得起下一个三年!

    结果颇有点出乎意料,科举考试进行得十分顺利,虽不能立辩忠奸,一眼望过去,总归是热血真性情的多。古清华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但也并没有表现得很明显对谁看重对谁平平,表面上一律都是官样化的眼光和态度,鼓励几句,然后因材施用,一个个分配了下去,有放到地方的,也有留在都城的。

    不过,暗地里少不了与苏浚仔仔细细查看各人履历,派心腹暗暗打听,圈中了些准备重点培养的,伺机再慢慢与他们取得联系。

    反正,相对于议政王来说,这些人都是毫无根基的新人,他未必将他们看在眼里,最多不过目前盯着古清华的态度瞧一阵,古清华没什么特别兴致,他理所当然更加没有。

    自打下定决心对议政王采取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怀柔策略以来,议政王亦见好就收,客气许多,君臣二人居然相处甚欢,议起事来有商有量好言好语的,好几个月都没有发生什么激烈的冲突争端,朝野上下一片祥和。

    群臣不必担心夹在中间受罪,自是称愿,一个个担惊受怕少了,心情舒坦了,精神放松了,连带气色也好了许多,面色也格外红润,办起事来格外用功,不明就里的人看了,简直要赞叹一声“明君贤臣,真乃千古之典范也!”

    有时候,古清华自己也不禁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进入了理想国般的生活状态,她甚至忍不住暗暗扪心自问,假设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她是不是还非要致议政王于死地不可?自问的结果是,连她自己也不能立刻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

    她不得不承认,议政王还是颇具才干的!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他能建立起今日这般庞大的势力,并非全靠运气和巴结奉承。

    可惜,冷静下来的古清华又忍不住暗暗叹息,他们之间的梁子早已打了死结,双方已经到了擂台上,战斗的鼓声早已敲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可能存在回旋的余地!

    她没有那么天真,认为议政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很多事一旦开始,永远没有回头路。这个道理她懂,她相信议政王比她更懂。

    金秋十月,红叶飞舞,菊花正黄,天高气爽,褪去了夏**人的溽暑,明亮而透薄的阳光温和许多,令人的心情也跟着格外透亮。

    古清华忙里偷闲,与苏浚泛舟湖上,观赏本年最后一批娇艳盛开的荷花,采摘清甜的莲蓬、暗红水嫩的棱角,情之所至,触眼皆是美景,只觉处处好风光!

    谁料兴尽晚回舟,回到紫宸宫中,书房御案上有一封五百里加急的密封奏折正等着她拆阅。

    古清华心一紧,顾不得用晚膳,忙肃容端坐,沉稳的拆阅奏折。湘琳奉上茶来,瞥一眼她,目露赞许之色:她这般尽职尽责,她果然没有看走眼!有几个帝王欢欢喜喜游玩回来,不是沉浸在醉人的惬意玩乐中心生惰性不愿自拔的?而她古清华,眼神一转,立刻浑然两人,进入另一个状态。

    “啪!”的一声轻响,古清华将奏折合上,抬头向湘琳道:“叫人去传苏侧夫,说朕立等!”

    已经许久没见过她这般凛然肃容的神情,湘琳心一紧,忙忙转身命人去传。复又回转,有些担忧的瞟了她一眼。

    古清华看到她眼底的担忧,微笑着轻轻道:“放心吧,料想,也不算多急的事!下边的人,总爱大惊小怪的!”说毕将奏折递了过去。

    湘琳接过一看,不觉面色一变,急道:“陛下,这还不是大事么,这可怎么办!”

    息国靠海,南边的海岸线很长,占了整个国家边境线将近三分之一,而港湾优良、海产丰富的海岸线集中在东南郡,其次是南阳郡,这两郡恰恰相邻。

    以翟凤城为北边起点,有一条叫做通运河的大运河,连通南北,终点为东南郡南部一个叫做沥州的大镇。这是一条贯穿南北的通商要渠,也是息国历代帝王南下体察民情的传统通道。

    沥州往南不到一百里,便是优良的海岸线。

    原本,息国的海外贸易十分繁盛,各大开放港口船舶如林,往来堆积货物如山,港口码头上日日夜夜灯火辉煌、人声如潮,端是热闹无比。

    可是在几十年前、古清华的祖父显宗皇帝时期,显宗皇帝为了给爱女古凤倾留下一个太平的江山,对古氏族人进行了残酷的打压与屠杀。

    当时镇守东南郡的东南郡王情急之下与海盗勾结,凭借靠海易于避重就轻的优越地势与海外贸易获取的巨大财富支持进行了最激烈的抵抗,将显宗皇帝原本就不富裕的国库几乎耗干!

    东南郡王虽然最终失败了,可是胜了的显宗皇帝日子也不好过。而且,东南郡王虽然死于战乱之中,他的族人部属却有不少逃出生天,带着仇恨退入海洋,成为新一代的海盗。

    从此,南疆海域连年不得安宁,朝廷数次派兵围剿也没有用。后来古凤倾继位后,与几位重臣一商量,迫不得已下旨关闭对外港口,将沿海居民全部内迁离海五十里,采取了最无奈的坚壁清野的做法对抗海盗突然而至又突然退避的一次次骚扰抢掠。

    可是,因此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不但国家赋税收入锐减了四分之一,靠海吃海的一郡百姓亦叫苦不堪,怨声载道,暴动时有发生。而且,国家对外的各种商业与文化、艺术、科技等等交流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影响。

    最令人想不通的是,海盗非但没有因此被隔绝开来,反而愈演愈烈,队伍越来越大,竟有许多靠海而居的良民冒着生命危险出海,甘愿为寇。而海盗对沿海村庄城镇的抢掠也愈演愈烈。

    此次,古清华手中所拿密折正是东南郡知府章晏所上,折子中将半月前东南郡靠海三镇九里、大庙、高营惨遭海盗洗劫,官兵追赶遇伏死伤惨重的经过详细述了一遍,并且罗列了近几年来东南郡遭受海盗荼毒的事件及惨重的人财物损失后果,简直事事惊心,件件泣血。章知府强烈请求朝廷出兵剿杀海盗,为百姓报仇,还地方一个安宁;折子下方,有东南郡各级大小官吏及地方乡绅的画押签名。

    湘琳看得心惊胆颤心痛不已,强忍着泪几乎是悲愤的向古清华道:“陛下,事关黎民,非同小可!望陛下慎之重之!”

    “海盗一日不除,东南一日无安,”古清华轻轻叹了口气,道:“这个道理朕何尝不知?可是,朝廷无海师,出兵谈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攘外必先安内,议政王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呢,她怎么可能出兵平白损耗自己的人力财力物力呢?

    古清华见湘琳呆了一呆,满脸忧虑忙又安慰道:“你先别担心,此事朕也不会放任不管,总会找到两全其美的法子的!”

    湘琳点点头,勉强笑道:“陛下聪慧过人,自是会想出好法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