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汉 » 第十四章 黄粱一梦

第十四章 黄粱一梦

    秦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攻克函谷关的作战计划上,刘邦集团最初的军事部署是准备用武力强行破关,但是很显然,只靠自己手上这区区两万人就想拿下函谷关,无非痴人说梦,所以很快的,这个提议就被谋士张良拒绝了。

    并且我们说过,攻打函谷关的难度已不能仅仅用困难这个词语来形容了,但是改不可能为可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些一直都是张良的天职。

    张良调查以后发现,函谷关的守将是商人的儿子,商人向来市侩,重利不重义是他们的专用代名词,张良立马将这个发现告诉刘邦并建议:让说客郦食其携带大批金银财宝出使函谷关。

    张良的目标只有一个,说降。

    张良的计划的确奏效,在糖衣炮弹惨无人道的狂轰下,守关将领很快便举起了双手,很识时务的决定换一个主人,毕竟换主人总比换脑袋要划算得多,也轻松的多,反正在哪当差不是当啊,于是乎这群拿了刘邦好处的秦军将领一个一个是卯足了劲,瞪红了眼,打算和刘邦一起进攻咸阳。

    然而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最终却没能成功实施,因为张良不同意。

    张良,又见张良!

    “守关将领虽然愿意投降,可是他们手下的士兵可说不准,沛公,不如趁他们此时麻痹懈怠,我们率军大举进攻,定能攻克函谷关!”

    张良的这条计谋,在兵法上叫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用俗语说叫“趁你病,要你命”,用成语说就是“落井下石”。

    公元前207年,九月,刘邦兵不血刃拿下天下第一关-函谷关。

    我们不得不感慨,不管在哪个朝代哪个时期,人才,永远都是核心发展力,还有啊,请同学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去惹读书人,因为这群口念圣贤之道的人下手忒狠了,投降了都不放过人家。

    至此,天下形势已经十分明朗,罪魁祸首胡亥和赵高身首异处,章邯投降了项羽,刘邦攻陷了函谷关,天时地利人和,秦王朝是哪一个都不沾不上边,所有人的心里都清楚,丰收的季节马上就要到了。

    可是事情真如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吗?

    玉

    自从春秋战国开始,我们的祖先们就习惯把君子比作美玉,玉这种奇特的矿石,其价值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中丝毫不亚于黄金或者钻石,而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玉地-蓝田,此时此刻正有一个君子在严阵以待,他的名字叫子婴。

    虽说恶贯满盈的赵高死了,可他却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总得有人站出来收拾局面,不是吗?

    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吧,刘邦,我在蓝田等着你。

    为了抵御刘邦,子婴调集了目前所能调集的所有部队,然后于蓝田设防,此地距离都城咸阳已不足五十公里,如果不出意外,自己将会在几天之后与刘邦相遇,至于最后的结果,我们很清楚,子婴也十分清楚。

    “纵使民心向背,纵使天下皆反,但我仍然要保护祖宗留下的一切,比如这蓝田,比如这咸阳,因为我是伟大的秦始皇的子孙,在我们秦人的血液中,向来没有坐以待毙,有的只是放手一搏。”

    大破之------史记·高祖本纪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断弦难续

    蓝田一战,刘邦击碎的不仅仅是秦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一同被刘邦击碎的,还有秦国三十多位国君奋斗了数百年的基业。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自此,秦这个远离中原以外的政权正式加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在此以后,通过不断的对内变法和对外战争,秦国为自己赢得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247年,此时距离秦国建立已经过去了五百年,在这五百年中,秦国前后经历了三十多位国君的统治。这一年,秦庄襄王去世,其子嬴政继位,继位大典当天,有一位年轻的郎官对嬴政说:“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这个郎官叫李斯,这一年嬴政十三岁。

    公元前230年,这是嬴政做秦王的第十七个年头,只不过现在的嬴政早就坐够了秦王的位置,他想换一个位置坐坐,比如皇帝,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秦灭六国的战争开始了,这一年,嬴政已到而立之年,三十岁。

    公元前221年,诸侯国秦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伟大的秦王朝,建立者是嬴政是也,这一年,嬴政三十九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其子胡亥继位,这一年,嬴政四十九岁。

    公元前207年,随着刘邦在蓝田的大获全胜,秦这个政权无可避免的将要走向终结,我伸出手掐指一算,秦朝国祚前后共十五年,而为了这短短十五年,秦国的三十多位君主们总共用了五百多年,此情此景,我不知是佩服还是唏嘘。

    秦作为一个地方政权能够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中脱颖而出,实话实说,秦始皇功不可没,但秦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其中缘由,在于赵高,在于胡亥,更在于千古一帝,秦始皇。

    事实上,说起秦王朝短命的原因,其开创者嬴政是逃不脱关系的,假如他不搞面子工程,减轻严峻苛法,多多采取与民修养的国策,减轻徭役赋税,少弄些阶级斗争,早立扶苏为太子,或者给秦老二找一个像诸葛亮那样的优秀人民教师而不是太监赵高的话,兴许秦王朝还能多撑几个年头,至少绝不会亡在秦二世三年,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汉文帝时期,曾经有一个读书人写了一篇文章给到当时的皇帝刘恒,文中用四个字总结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

    当然了,这句话我们是说给那三个人听的,不是说给子婴听的。

    从诛杀赵高到抵抗刘邦,从子婴上台以后的种种举动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尽管蓝田大败,但刘邦要是想进入咸阳,还需要越过最后一个困难,那就是由子赢坐镇的咸阳。

    可问题是,还要继续打吗?

    是啊,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年起,我们秦国的百姓就开始过起了担惊受怕的日子,严厉的刑罚,高额的赋税,还有无休止的徭役,似乎仁义这两个字早已从我们秦国的文化中删去了。

    如今的咸阳城不过是孤城一座,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纵使发动城内所有军民死守,也不过是徒增悲伤而已。

    咸阳告破,只是时间问题。

    那一天,子婴在祖庙里面跪了很久很久,没有人知道,那一天子婴到底在想什么,也许是在想传了数百年的春秋霸业,也可能是在想这些年因为战乱而死去的百姓和士兵,亦或是想到自己日后于九泉下见到列祖列宗的时候,自己该说些什么:

    “罢了,罢了,事到如今,这罪人就由我来做吧!”

    公元前206年十月,子婴打开了咸阳的城门,然后骑着白马,穿着素衣,捧着象征着皇权天授的传国玉玺(中国超一级国宝),默默地跪拜在路旁,准备将玉玺交给咸阳城的新主人。

    “嘣!”

    一声琴弦断裂的响声以后,曲高和寡的秦王朝,就此谢幕。

    站在秦的立场来看,子婴毫无疑问是一个卖国贼,对待这种人,最好的处置方法应当是永远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并不否认这一观点,但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此事,也许会有一种新的看法。

    何谓君子?

    根据老祖宗对君子的解释,四个字:仁德,务本。

    不让百姓吃苦挨饿谓之仁德,不再让百姓吃苦挨饿谓之务本。

    所以毋庸置疑的,子婴是一个君子,识时务的君子。

    好了,到这里有关秦王朝的种种就要告一段落了,现在,让我们把视角再次回到主角刘邦身上。

    拉清单

    不得不说,刘邦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领导。

    他的军队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却纪律严明,服从指挥,战斗力强悍,将领们虽大多是贫苦人家出身,大字都不识几个,但却是这个时代,不,可以说是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佼佼者。

    另外,让我们来看看“刘家班”的人员构成。

    除了以前我们提到过的萧何,曹参有正经的工作以外,像樊哙就是个杀狗的屠户;夏侯婴是个赶马车的司机;周勃是个搞乐队的,哪怕是后来那位名耀丹青的大将军,此刻也不过是个靠他人接济才能过活的乞丐。

    然而这支由三教九流,市井流氓组成的队伍,刘邦却可以将他们完美捏合在一起,由此可见,一个领导的长处,不在于他能驾驭多少君子,而在于他能驾驭多少小人,并且可以驾驭小人的,也只能是小人。

    那么小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是记仇,第二是重利。

    刘邦是个楚人,项羽是个楚人,起义军的上上下下,头头脑脑们也大多是楚人,在楚人的心中,秦是一定要连根拔起的,而每一个秦人的脑袋也是必须要砍掉的。

    其中缘由其实不难查找,只要我们翻开史书就一目了然了。

    公元前312年,秦国发动蓝田之战,此战楚国伤亡十余万,从而导致原本强大的楚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分庭抗礼。

    公元前279年,秦国再次进攻楚地,此战的指挥者是有着战国四大名将之称的白起,在秦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鄢城失守,使得奄奄一息的楚国更加雪上加霜。

    公元前278年,短短的一年后,楚国都城,郢都被白起攻占,经此一战,楚人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国都,不仅如此,在这一次的战争中,秦军还焚毁了楚国王族们的陵墓,这一举动极大的伤害了楚国人民的情感,毕竟刨祖坟这种行为,历来被我们国家所不齿。

    值得一提的是,当得知国都沦陷以后,有一位伟大的楚国诗人选择了用投江这种极端的方式以身殉国,而后人们也被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所感动,纷纷在他的忌日这一天用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纪念他,这个人就是写下千古绝唱《离骚》的屈原。

    公元前223年,秦国发动了对楚国最后一次战争,此次战争的发动者是野心勃勃的嬴政,统帅是与白起齐名的王翦(同样为战国四大名将),仰仗六十万无坚不摧的秦军,此二人携手为这个传了数百年的政权画上了句号。

    遥想灭楚之时,曾有楚人高声喊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不幸言中!

    好了,综上所述,秦王朝的确是“劣迹斑斑”,既然如此,报仇就显得特别有必要了。

    以德报怨

    首当其冲的就是秦王子婴,其实咱们细细算来,子婴这个人为国家除过害(杀赵高),却不曾有过什么过失,可是没办法,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在如何处理子婴的问题上,刘邦集团的大部分将领都建议杀掉子婴,理由也是非常的充分。

    往大了说,这叫国恨,灭国之仇,不共戴天,只此一条,子婴被枪毙八百回都够了。

    往小了说,这叫家仇,大家伙都被秦帝国压榨过,欺负过,现在先杀掉子婴,然后再去胡亥和赵高的坟头上狠狠踩两脚,顺便把他们的坟给刨了,就当是为死去的老爹老娘,兄弟姐妹,街坊邻居报仇雪恨,一切都显的那么理所当然。

    “各位,开始排队了,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的时候到了!”

    而刘邦作为一个秦王朝统治下的通缉犯来讲,他绝对有理由同意这个意见,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邦拒绝了部下的请求并且将子婴交给了随军的官吏看管,面对部下的不解,刘邦缓缓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大家伙都忘记了吗,当初怀王为什么派我入关,就是因为我宽以待人啊!”

    突然,台下爆发出雷鸣一般的掌声,大家纷纷被刘邦这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高尚情操感动到热泪盈眶。

    “况且子婴已经投降,现在杀了他,恐怕不吉利啊(杀之不祥)!”

    我是不太相信刘邦是一个会在乎“不祥”这种虚无缥缈的人,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了,这是一个可以将仇恨隐藏起来的人。

    -----------------------------------------------------------------------------

    愚见

    此时的函谷关和战国时期的函谷关并无二样,可是当年六国都打不进的函谷关,刘邦现在就像是回自己家卧室一样推门就进去了,究其原因,函谷关还是那个函谷关,但是秦国已经不是那个秦国了。

    其实仁义不施后面还有几个字,完整的应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篇文章是西汉初年的大才子贾谊写的,名叫过秦论,以后我们还会说到他和刘恒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