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汉 » 第十六章 凛冬将至

第十六章 凛冬将至

    我们以前说过,刘邦统领的西路军负责入关进攻咸阳,而北路军的目标则是前往巨鹿,救出章邯屠刀下的赵王歇。

    其实这个说法不算完整,因为此刻盯上赵王歇的不仅仅是章邯,还有从北方一线部队内调回来的二十万长城军团,这支部队的统帅者是王离。

    银河战舰

    王离,一个刚刚登场的新人物,但要是论起资历谈辈分,恐怕就是赵高和胡亥本人来了也得给王离三分薄面,那这个王离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翻开他们老王家的户口本就了然了。

    王离的父亲叫做王贲,而他的祖父则是王翦,怎么样,各位,心里都清楚了吧(关于此二人的事迹,详情可参考秦灭六国史)。

    父亲和爷爷皆是当世虎将,到了孙子这一辈,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王离出身将门,自幼便受到了父亲和祖父的熏陶,长大后又跟随名将蒙恬常年在北方抵御匈奴,在多位名将的耳濡目染之下,王离的底子肯定不差。

    更令起义军绝望的是,王离麾下这二十万士兵可是长年累月的战斗在抗匈前线的精锐部队,作战经验可以说是十分的丰富,你要知道,当年蒙恬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就是率领着这支部队打出了使匈奴“不胜秦,北徙”的傲人战绩。

    和这支铁血雄师相比,章邯手下的那些个劳工刑徒最多只能算是一伙乌合之众,更不要提什么起义军了,那简直就是拿着棒槌的原始人。

    单一个章邯就已经让起义军头疼不已了,现在又加进来一个王离,头大,着实让人头大,不过各位要是以为赵王歇会束手就擒的话,那还为时尚早。

    事实上,赵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老牌豪门”,在丢失首都邯郸以后还是展示出了应有的骨气的。

    赵王歇和大臣张耳率领着残部向东退入巨鹿城,据城死守,以此拖延秦军进攻锋芒,而另外一位心腹大臣陈余则是向北撤退,一路上收拾残兵败将,后驻扎在巨鹿城以北的常山附近,寻求攻击秦军的机会。

    然而武装到牙齿的老鼠终归不是猫的对手,面对章邯和王离,巨鹿城里的赵王歇等人除了龟缩以外,实在找不到第二件可以做的事。

    古人常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其实在城池攻防战中,最大的难点并不是缺少士兵,而是缺少粮食。

    但凡是打仗,不管是城池攻坚也好,还是大规模野战也罢,粮食才是制胜的关键,毕竟城墙就是一大块石头疙瘩,马儿低头就可以吃草吃到饱,但是士兵却一顿都不能少。

    换句话说,谁的粮食多,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此时此刻,这句话同时适用于巨鹿城外的秦军和城内的赵军。

    在实现了对巨鹿城的包围以后,章邯和王离决定将部队一分为二,王离军团继续保持对巨鹿的压制,而章邯则选择在巨鹿城的南边建起一条甬道,以利用黄河水利的优势,源源不断的将关中地区的粮食补给运送至巨鹿前线。

    何为甬道?

    甬道就是在路的两侧,利用砖石土木堆砌出两道土墙,然后再加上顶棚,从外观上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地铁隧道,其作用则是让士兵们在运输粮食的时候不会遭受到敌军的骚扰。

    这下好了,吃饱喝足了的秦军根本就不着急攻打巨鹿,甚至围你个一年半载的都不成问题,说不定运气好点的话,几个月以后赵王歇就把自个给饿死了呢?

    事实上,这个设想是成立并且可行的。

    尽管巨鹿城坚水深,但在章邯和王离的长时间围困下,城内的粮食储备已然捉襟见肘,再加上赵国的军队已经在邯郸经历了一次败仗,士气十分低迷,现在又粮食告急,赵王歇和大臣张耳心里很清楚,想要靠自己突围是不可能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期待援兵救场了。

    失望,又要令你们失望了。

    其实早在巨鹿战略之初,赵国周围的起义军,比如代国,齐国,燕国的军队就已经到达了巨鹿城的边上,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各支起义军的将领并没有选择主动出击,而是选择作壁上观,采取了观望态度。

    出乎意料?不,这是意料之中。

    毕竟光是四十万秦军的杀喊声就足以让起义军感到胆寒,更不要说这支秦军的统帅还是章邯和王离这样的猛将。

    二来呢,咱们跟你赵王歇也不熟,犯不着为了你去跟章邯他们拼命。

    看来只能等死了!

    其实这些道理赵王歇心里是清楚的,张耳的心里也是清楚的,但是对于张耳来说,虽然自己可以理解,但是并不代表自己可以接受。

    “全天下的人都可以袖手旁观,但是唯独你,陈余,不行!”

    刎颈之交

    当回忆起秦汉这一段历史的时候,相比刘邦,项羽,张良这些“大腕儿”级的人物,张耳和陈余实在算不上什么重要的角色,但如果去了解一下这二位仁兄的故事,其实还是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的人生经验。

    首先,我们要为这两位的关系定个性,一个字,那就是“铁”,铁哥们的铁。

    张耳和陈余都是魏国大梁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乡,当年的大梁呢,应该是在咱们现在的河南开封附近,早在秦始皇时期,此二人就已经相识多年,咱们先来说说张耳。

    故事还得从秦始皇尚未完成统一之前说起,早在战国时期,张耳在魏国就已经算是个人物了,年少的时候,张耳曾经做过魏国公子魏无忌(信陵君)的门客,而后还做过外黄县(今河南民权)的县令,换句话说,张耳曾经担任过魏国司令的参谋以及魏地级市的市高官。

    另外呢,张耳这个人有个爱好,喜欢结交天下英豪,小到市井流氓,大到皇亲贵族,张耳从来是来者不拒,颇有点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仗义疏财,来者皆是客的作风,而在张耳结交的朋友中,最有名也是最重要的人,当属我们的老朋友,刘邦。

    没错,刘邦年轻的时候,曾与张耳有旧,两人私下的关系非常不错,在张耳担任外黄县令的时候,刘邦还曾前往外黄拜见张耳。

    请大家记住这一段看似不重要的小插曲,在若干年以后,他们老张家就是因为这一段交情从而躲过了那场腥风血雨。

    说完张耳,我们来说说他的老乡,陈余。

    陈余虽然不曾追随过像信陵君这样的权贵,但是陈余却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兴趣爱好,那就是看书,尤好儒家经典。

    一个饱读经典的贤人,一个喜好交友的豪杰,自然而然的,二人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从相识变成了赏识,而后两人更是以兄弟相称。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长兄如父”,在儒生陈余的心中更是如此,因为张耳年长,陈余年幼,所以陈余不仅把张耳看做长兄,更是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张耳。

    当然了,以上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之前的,至于为什么,大家也都知道,在这一年,嬴政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

    在嬴政眼里,什么六国的贤士,天下的豪杰,还有饱读圣人言的儒生,这些都是祸国殃民的玩意,应该全部抓起来,于是面对秦王朝的追捕,张耳和陈余两个人便隐姓埋名躲藏了起来。

    之后的故事,大家应该都能背出来了,先是陈胜大泽乡起义,然后张耳和陈余二人投奔了陈胜,至于张,陈二人是怎么去的赵国,我们以前也说过了。

    诸位,现在可以理解张耳的愤怒了吧!

    是啊,我们可是一起吃过饭,一起逃过难的好朋友,我对你如弟弟,你待我如父亲,此刻,城外的弟弟竟然眼睁睁的看着城里的兄长遇难而不来营救,难道你就是这么做儿子的吗?

    陈余为什么不去营救张耳,我们只要稍微揣摩一下陈余的内心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我的老天爷啊,章邯不来打我,我就已经烧高香了,我还敢主动去找章邯?

    其实这也是当时所有起义军的内心想法,是啊,谁敢去呢,所以对于张耳的求救,陈余只用一句话就给打发了:

    “我陈余并不是怕死,我只是怕我死了以后,没人能替赵王和长兄报仇!”

    如此看来,张耳和陈余这对铁哥们的含铁量也不是很高嘛。

    不过陈余到底还是意思了一下,他派出了五千士兵前去攻打围困巨鹿的秦军,虽然这场战斗的过程史书上没有相关记载,不过战斗的结果倒是有的,一共三个字:至皆没。

    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这三个字的意思是:人刚到那就没了。

    咱们有一说一啊,这还真不能怪人家陈余,不仅不能怪罪陈余,就连齐国,燕国那些七七八八的也不能怪罪,因为不管是围城的王离,还是运送粮草的章邯,这哥俩可都不是好惹的,不过对于陈余的这次不作为,张耳是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这也为日后二人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巨鹿城处于这种孤立无援的危险情况下已经足足有几个月了,尽管赵国军民上下同欲,奋力抵抗,但是城中粮草已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巨鹿城破,赵王歇和张耳身首异处,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然而历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我们总能在山穷水尽之时看到又一村的景色。

    比如当所有起义军都在明哲保身,畏首畏尾的时候,突然,有一支军队从南方杀出,他们跨过了黄河,凿沉了所有用来撤退的船只,摔碎了所有用来吃饭的器皿,现在,这群豺狼虎豹身披楚国的军服,高举楚国的大旗,所有的士兵都亮出了最为锋利的武器,然后在寒光闪闪的同时异口同声的高喊着同一个口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为首之人,不是别人,正是项羽!

    霸王登场

    事情还得从四十六天前说起。

    公元前208年的九月,楚怀王熊心下令,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手(请注意这一点),北上燕赵,以解巨鹿之围。

    既然今天得闲,那让我们书接上回,来看看项羽在和刘邦分道扬镳的这几个月时间里都发生了些什么。

    说来各位可能不信,在头两个月里,北路军的阵营里出奇的和谐,因为他们一步都没有动。

    地点是位于今天山东曹县的东南方,秦汉的时候,这里叫做安阳,当项羽的军队,不,应该说是宋义的军队走到了安阳的时候,主将宋义便下令在此地驻扎,以至于在整整四十六天的时间里,北路军没有再前进一步。

    救急如救火啊,此刻,巨鹿城已经徘徊在失守的边缘,岂能坐视不管,于是副将项羽向主帅宋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此刻的赵国已经十分危急,大帅,我们应当迅速渡过黄河,然后和城内的赵军一起进攻秦军(楚击其外,赵应其内),如此,必胜!”

    听取下属建议的领导一定不是好领导,这是一条永远不会过时的职场准则。

    “项将军,一看你就不懂军事,我们应当先让秦、赵两军相斗,你看,如果秦军打赢了,我们可以趁秦军疲惫的时候发起进攻;就算秦军攻击不利,我们也可以率军西进,攻克关中。”

    说罢,宋义为了防止某些人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于是下令:但凡有不服从指挥的,杀无赦(皆斩之)!

    嗷,懂了,小时候我们在课本上学过这篇课文,其名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非常显然,大军事家宋义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秦和赵可不是鹬和蚌,而宋义本人也绝对不是渔翁,此刻,章邯和王离倒像是两个枪法神准的猎人,而巨鹿城内的赵王歇,张耳等人,只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罢了。

    宋义,这个滔滔不绝的宋义究竟是何许人也?

    其实这位宋义之前登场过,大家是否还记得曾有一人预言了项梁定陶兵败,没错,那人正是宋义,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宋义才被楚怀王熊心所赏识,从而坐上了北路军统帅的位置。

    熊心认为,此人“料事如神”,他竟然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可以说出战争的结果,所以像宋义这种人,一定是一个很懂兵法的人。

    其实宋义懂不懂兵法,咱们不好说,不过他的小学同桌肯定是学的不咋地,谁啊,赵括同学呗。

    纸上谈兵,误国误民,这里还要再加上一条,误军。

    我们可以算一下,起义军是在当年的九月离开彭城北上,此时正值年末,然后又在安阳停留了一个多月,深秋时节,齐鲁大地早已是寒风凛冽,并且根据史书记载,此时的安阳县还下着倾盆大雨。

    寒风冻雨下,士兵们既无法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也无法前往巨鹿完成一个军人的使命,实在可气。

    嘿,你还先别生气,更让人生气的还在后面呢!

    由于宋义的儿子要前往齐国担任国相,那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官场高升,请客吃饭那是必不可少的。

    说起来,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然而宋义手下的士兵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就在宋义大鱼大肉宴请宾客的同时,由于粮草供给不顺,所有的士兵只能以豆子和蔬菜果腹。

    当不满和饥饿逐渐被愤怒取代以后,项羽再次发话了:

    “宋将军,请您想一想,以秦之强盛,章,王之勇猛,攻打一个小小的赵国,怎么可能会给我们疲惫的机会可趁呢,况且现在军中已无存粮,我建议,现在立马率军北上,补充粮草,以备决战!”

    这是项副将的最后通牒,句句出自肺腑,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宋义仍然是我行我素。

    既然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在北路军整整滞留在安阳县四十六天以后,项羽的愤怒终于达到了临界点。

    主持公道

    先来说说宋义吧,这位大军事家的下场是在一个没有留下准确日期的早晨,被项羽砍下了脑袋,至于项羽杀宋义的理由,那肯定不是为了夺权啊:

    “宋义与齐国合谋准备反楚,怀王密令我杀了他!”

    宋义有没有真的谋反,这个我们不好说,反正人已经死了,死无对证,咱们也不能把他刨出来再问个明白。

    其次,本着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的不二原则,那位职场新星宋大公子,也被项羽一起干掉了。

    斩草就必须要除根!

    在杀死宋义以后,项羽顺理成章的接手了北路军,想来在项羽的淫威下,应该没有什么人会提出异议,而且除了众将领,就连远在彭城的楚怀王熊心也默许了项羽的这次越级行为,怀王不仅没有惩罚项羽,甚至还将上将军的头衔授予了项羽。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熊心最不想看到的一幕,终究还是发生了!

    如果是将领们的臣服是出于畏惧,那么怀王的妥协更多则是因为无奈,现在项羽已经掌握了兵权,就如同脱了缰的烈马,怀王再也无力控制项羽了,更可悲的是,怀王的这种无奈日后还会多次上演。

    怀王的事我们以后再说,不管怎么说吧,项羽的时代,终究还是来了。

    敌众我寡,破釜沉舟,功在不舍,战则必胜!

    就在此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