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末代闯王 » 第五十九章 血色归途(五)

第五十九章 血色归途(五)

    四方馆,李闯站在长长的队列前面,身后是数十名护卫,高大山也在其中。

    门前早就已经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官员,簇拥着晋王向李闯走来。

    “李都尉怎走的如此之急,不如在江陵多停留两天,也好让本王尽下地主之谊。”赵昀笑道。

    “晋王美意在下心领了,无奈南阳杂事甚多,实在是分身乏术。”李闯委婉地说道。

    毕竟他不能直接说感觉这南郡要乱,提前溜之方为大吉。

    李闯上前,一一同江陵城中的重要人物告别,再从眼角挤出几滴眼泪,来表现出自己的离别之情。

    真累啊。

    虽然心里已经恨不得现在就能飞到南阳去,但是李闯还是要装作十分不舍的样子。

    直到正午时分,李闯应酬完所有人后,也没见到承诺前来送行的李师师。

    出发的时辰已到,李闯也不再等了,便转身离开。

    路边还有不少围观的百姓,虽然来江陵的时日尚短,但是江陵关于李都尉的传说却不少。

    最出名的便是那首《侠客行》,以及仍然挂在醉花楼上的“好”字。

    好像忘了找人把那副字取回来了。

    不过这些没什么要紧的,李闯早就练成了一幅厚脸皮,一丢丢流言蜚语完全穿不透。

    出了城门,江陵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小小的黑点。

    沿着驰道一直前行,城外十里,便有一长亭。

    亭中早有佳人等待良久。

    李闯远远地便看到了长亭之中的李师师,身后还跟着一个丫鬟,手中拿着一张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的古琴,桐木制的琴身上仿佛有绿色的藤蔓缠绕其上。

    出城十里前来送别,足以显示出李师师的诚意,比起江陵城中的一群表面朋友强多了。

    “此次来江陵,确实交到了李师师这个朋友”,李闯心道。

    “李大人,一杯水酒,一曲琴音,权当送行。”李师师素手斟来,放在李闯面前。

    高大山在一旁看着亭中的这一幕,不由得撇了撇嘴,“大人还一直提醒我别忘了李大家的身份,如今自己身在其中,怕是早就忘了说过的话。”

    李闯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多谢师师相送之情,后会有期!”

    李师师点了点头,并不答话,手指却按上了琴弦。

    清澈透亮的音色自指尖流淌,在这方古琴的加持下,琴音更加悠扬,多了几分穿透力。

    亭外清风拂来,吹起她额头几缕秀发,淡黄色的衣衫随风而舞,仿佛自九天飘落的仙女。

    高大山在一旁看的呆住了。

    李闯笑了笑,拍了高大山一把,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亭中。

    高大山这才如梦初醒,连忙跟上李闯的脚步,身后数十人的队伍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远远还有悠扬的乐曲传来。

    “大人,这李大家明显对你颇有好感,不如你下道命令,我们这就把她‘请’去南阳做客!”高大山转头恋恋不舍看了好一会,才扭回头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啪!”李闯又给了高大山一个头瓢:“你知道什么是知己吗?收起你那套土匪的做法!”

    “大人又开始装出那副虚伪的样子,要按俺老高的做法,喜欢的人直接抢来就是了,更何况这也算你情我愿的事”,高大山颇为委屈地撇着嘴。

    见李闯又想给他一个头瓢,只能低头嘀咕起来。

    “算了,你收收心思,等平安离开这南郡在胡思乱想也不迟!”李闯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能提醒道。

    “大人多虑了,这南郡之中我看太平的很,白莲教再怎么嚣张,那些效忠晋王的官员也不是吃素的,有他们在,震慑住场面不成问题。”高大山哼哼道,对李闯的顾虑有点掉以轻心。

    若是太平时节,高大山这话确实有几分道理,此时郡县以下便是乡、亭、里。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当日那清溪村便可称作是一里。

    但若是放在此时,就有些不妥,长安的朝廷分崩离析,连景帝都自焚了,乾朝事实上的精神象征已经不存在。

    晋王接过这杆大旗,但是这些乡间胥吏所效忠从来不是他这个晋王,而是远在长安的景帝。

    只不过赵昀还顶着乾朝的名义,着手收复旧日河山之事,那些依旧忠诚于乾朝的官员才会听从他的命令。

    世道混乱,人心浮动,忠诚能剩下多少还要打个疑问。

    况且,清溪村被屠了个干净,也不见负责此处区域的啬夫和亭长出来追查,而是白莲教说什么就是什么。

    可谓一手遮天。

    应该说随着乾朝的日渐衰微,尤其是长安被破景帝自焚,这些朝廷册封的啬夫和亭长所拥有的威信也下降了许多,即便有晋王稳坐江陵,也难以一时扭转这种影响。

    而乱世本就是宗教大兴之时!

    比如南北朝,便是自汉末以来达三百年之久的社会大动乱。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士族遂苟安南方二百多年,北方则先后出现了十六个由不同民族不同姓氏的人建立的国家,中土大地,血腥遍地。

    当时佛教大兴,无论南北,皆着僧尼黑衣。就当时的北周而言,每九个人中就有一人出家为僧,算上在家修行的居士,长安城门上掉下一块巨石砸死十个人,有五个是僧侣,三个是居士,剩下两个则是准备上寺庙烧香拜佛的香客。

    若是白莲教蔓延到了河南洛阳这等中原之地,拉起数十万大军不成问题。

    只不过北方有了洛川红和李子通一统中原,白莲教也不敢与之争锋。

    李闯没有反驳高大山的话,若能够一路平安,自然是最好。

    此处的驰道距离江陵并不远,道路也比较平整,一天走下来,已经行了几十里。

    日落西山,天色已黑,队伍停下来扎好了营地,围着升起的篝火,高大山正在给这些新招的士卒说着户县的旧事。

    尤其是那道天雷,没有李闯的允许,高大山也不敢泄漏,只能说上天护佑永阳公主,护佑南阳。

    周围的士兵听的一脸崇敬,这个时代最是相信天命之说,这些类似神迹的故事能极大地聚拢人心。

    毕竟陈胜吴广还要编出个狐狸,在半夜叫什么“大楚兴,陈胜王。”

    作为一只狐狸,还要关心天下大势,真是难为它了。

    不管怎么离奇,没点传说故事,怎么好意思拉起大旗?

    更何况当日的天雷,高大山是亲眼目睹的,切切实实没有一点吹嘘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