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降临在乌托邦的造物者 » 第七十六夜 真理之下静悄悄

第七十六夜 真理之下静悄悄

    暗之城,位于光之城东南方向数千公里,平时两座城市几乎很少有往来。

    核战之前,这里曾经像光之城一样,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最密集的人口。

    他们也拥有反核级城市防御系统,可是有谁说过,反核级就一定是在面对核武器时,保持无敌了?

    核战时,暗之城身为参战方之一,自然没有避免遭受核打击。一枚枚核弹和各种先进武器不断轰在城市防御系统上,城市旧址化作一片废墟。

    不过好在战前,暗之城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地下城雏形,幸存的人迁移至此,开始重新建立家园。

    他们挖空了地下大概五十到二百米的范围,并运用了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加固,可以有效阻挡核辐射的侵蚀。地下三百到五百米的区域,成为了农业种植和生产区,负责供给上层城市的基础需求。

    再往下,到了五百米至两千米的区域,这里就成为了城市能源循环地带,负责为整座城市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

    至于两千米之下的区域,则成为了深地科学实验室、深地固态资源液态化开采的区域……

    就这样,暗之城形成了仿佛螺旋通向深渊般的地下城市结构。原本数千万的人口,在经历了核战、星际移民和迁移地下之后,只剩下不足千万。

    一台台巨大的人造太阳高高悬挂在每一层的空中,通过内部设定好的调节系统,模拟着昼夜更替的环境。

    核战之后,暗之城又补充了两条显著的特征,他们拥有了最严格的律法,以及最统一的声音——“真理神”。

    何出此言呢?

    因为与光之城的五大巨头把控命脉产业,开放市民自由的模式不同,暗之城选择的,是用严格的律法,来约束全民道德行为,从而稳定战后的动荡局面。

    可笑的是,这种严格约束市民的模式,还是由当时全民公投通过的,通过票数近乎五分之四。

    随着赛博时代的发展,科技与开放思想冲击了所有人的生活,包括日常行为和意志。所以导致后来,市民的道德底线开始不断沦落,社会三观遭受打击,直至与当时的律法底线齐平。

    当时,暗之城著名的律法研究专家“张三”就说: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个人渣,守法但是不道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所有市民开始向往曾经那份朴实和真挚的城市风气,这也是大环境逼迫市民公投的结果。

    至于思想方面,也不得不提到暗之城另辟蹊径的奇怪模式——

    战后重建时,光之城选择建立庞大的虚拟世界,来控制市民的思想。而暗之城也有相应的手段,他们收缴了几乎全部的纸质书籍,并封存在城市最核心的建筑——真理图书馆中。

    如果没有特殊申请,平民只要私藏阅读就算违法,根据阅读的书籍种类,将会面临七天至终身监禁的处罚。

    也就是说,暗之城的人们不需要阅读,而情窦初开的中学女生偷看纸质言情小说的行为,也算违反律法……

    暗之城还有什么城市特色呢?我们就以生活在这里,某个小人物的生活为例:

    陆星哲,二十六岁,身材瘦高,戴着一副厚厚的镜片。如果他再去做个飘逸的发型,披上一件白大褂,就像隔壁光之城祖卡儿的表兄弟了。

    他自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却受到了身边无数人的白眼,认为他在“凡尔赛文学”。

    白眼之余,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羡慕,因为陆星哲的阶级地位,是一名实打实的“智者”。

    陆星哲的父母在他十七岁那年神秘失踪,留下一个年仅五岁的妹妹。好在父母还有一笔积蓄,足够兄妹两人相依为命。

    他读完研究员之后,被分配就职于“真理神”的运营部门,身份是高级管理员。

    值得一提的是,暗之城的资源分配是计划模式,不仅住房和常规医疗,就连义务教育也是全免,一直普及到了成年。

    所以暗之城居民一般不用为生活和学业问题发愁,如果考上了高等学府,还可以拿到一大笔人才补贴经费。

    即使暗之城的对外交流几乎陷入停滞,城市发展缓慢,市民的脸上也普遍挂着笑容。曾有外面的学者评价暗之城模式——把单机游戏玩好,也是一种能力。

    晚上七点,人造太阳早已经暗了下来,陆星哲换下工作服,关闭面前的计算机,走出了工作大楼。

    旁边就是真理图书馆,虽然建筑名称还叫图书馆,但对市民开放的区域,只有一台台冰冷的计算机。

    路灯下,一个穿着校服,留着棕色短发的女孩子似乎在等待着谁。

    “哥哥。”陆鱼双手拎着书包,抱怨道:“我饿了,你就不能下班早点吗?”

    “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饿了可以先回家做饭,或者写作业,不用非要等我下班。”

    陆星哲的语气没有情绪,他这个人平时就有点情感缺乏,原本适合轻小说女友的“三无”属性,现在却落到了一个男人头上。

    “明明就是哥哥你懒,不想做饭。”

    “你不也是一样吗?宁愿挨饿,也要等我回家。”陆星哲叹了口气。

    兄妹二人之间关系微妙,似乎还处在互相嫌弃的阶段。

    路边零零散散经过几个普通人,他们看到陆星哲肩膀上佩戴的智者勋章,纷纷躲到了一旁。

    暗之城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分明,市民被分成了“智者”和“愚者”两个群体。

    智者即为对城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且学识渊博的群体。而愚者,就是暗之城数以百万计的平民。

    “哥哥到底在做什么工作啊?每天都忙到很晚。”陆鱼踢着路边的小石子,不满地说。

    如果说妹妹对哥哥的情绪有分数,那么陆星哲早就被妹妹打入了暗之城最下层的深地科学实验室。

    “好好学习,早晚有一天你也可以分配到哥哥的公司工作。”

    “哼。”

    陆鱼每次尝试跟哥哥说话,听到他那不冷不热的态度,就瞬间没有了沟通欲。

    陆星哲也从来没有向妹妹透露过任何工作细节,因为“真理神”的特殊性,他被强制签署了保密协议。

    暗之城禁止书籍的同时,为了填补知识的空白,“智者”们利用科技研发出来最强答案程序“真理神”。

    它是暗之城的大脑,也是智者们引以为傲的智慧结晶。

    所有暗之城的市民,包括拿到通行证的外来者,都必须时刻拥戴“真理神”,这也是被暗之城写进宪章律法的。

    暗之城的城主认为,所有人只能接受真理神给出的答案,除此之外,就不需要在其他地方获取知识了,这样获取到的知识很杂乱,且不利于战后的城市稳定发展。

    凡是“真理神”回答的问题,就是最权威的答案。上到人生哲学,下到市井爱情,真理神都能对答如流。

    这就有点类似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里的魔镜,所有人都相信真理神的回答,不需要去考虑它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因为在所有人的认知里,真理神就是无所不知,它说的话就是真理,从而全民放弃了自我的思考。

    有了这个聪明可靠又人性化,并且对答如流的知识程序,市民逐渐抛弃了纸质书籍,也是必然相互的结果。

    如此反乌托邦的城市设计,没有经过原来作者的设计,仅仅是依靠这个世界的补全法则,就这么奇妙地创造出来了。

    “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陆星哲再次尝试沟通。

    兄妹二人一直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关系,碍于社会地位的差距,身边好像没人告诉陆星哲,他其实并不擅长交流。

    “不怎么样,每天都一个样。”陆鱼抱怨道:“老师每天上课,都在给我们讲真理神说的怎么样。如果这样,不如直接让真理神给我们上课,还要这些老师干什么?”

    “况且,我觉得真理神说的不一定……唔唔……”

    陆星哲机敏地捂住了妹妹的嘴,旁边刚好有两个AI警员路过,而街边的摄像头,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对准了两个人。

    街道上的路人行色匆忙,放眼望去,居然没有任何人之间在交流。所有人都知道,在暗之城的公开场合,还需谨言慎行。

    在这片“真理”统治下的城市,连声音都是静悄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