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穿越的英宗 » 第四十四章 对敌之策

第四十四章 对敌之策

    随着巴图回到了沙井堡,也先的判断出现了失误,按照它本来的想法,明军这次最多会出动两万到三万人,这样子,巴图带着的两万人,最起码是可以和明军僵持住的,等到自己带着大军掩杀过去,并且追而不杀,就一直追着,驱使明军去冲击自家城墙,这样就可以一鼓作气,拿下大同城,今年一年都不用愁了,而且也可以试探一下十几年了明军退化的怎么样了。

    毕竟,在二十多年前,明军是可以和蒙古诸部打个五五开的,等到,宣德年间,基本上明军兵力要在二倍左右才会打进攻战,等到了正统年间基本上消失了出塞作战,大多以防御为主,尤其是这几年,边境线上摩擦不断,但是基本都是蒙古人南下劫掠,而且互市的环境也越来越差,原先一口铁锅可以换三匹好马,但是现在一口铁锅只能换一两匹驽马,至于说皮革以往都是上好的皮革,现在都是一些破烂货甚至还有不少是往年的破货,可以说随着明军整体战略的收缩,蒙古人在各个区域都在步步紧逼。

    只是现在也先感觉这一次估计是踩到明军的底线了,以往在雁门关或者黄河以西的地区劫掠明军基本都是在长城警戒而已,出城作战基本没有,看样子宣府大同以东就是现在明军的底线了,毕竟从大同到北京急行军的话只需两日就可以打到北京城下,轻骑兵甚至可以在无补给情况下一天奇袭北京,所以过了宣府,大同,明军是不会在姑息了。

    也先想了一想,又对着地图反复研究了几次,最后他决定只留下五千多人在沙井常驻,全军主力趁现在离羊产崽还有一段时间,转战河西,河套再抢一波。

    于是也先手握十数万大军,却没有派出更多的人前出大同方向再做一次侦查。

    “对了,通知阿鲁台还有兀良哈部,让他们也都到河西这边来抢一票吧,一直徘徊在蓟镇一线万一让明军给伏了可就得不偿失了。”现在的也先毕竟除了是瓦剌汗之外还是北元的太师所以现在名义上还是北元编制内的蒙古诸部也是要听也先的话的。

    “全军注意,小心明军会暗中设伏,巴图,再令你率五千精骑为全军之先锋。”也先又看了一眼一旁的巴图,怎么说巴图都是他的侄子,况且个人也确实有点能力,现在蒙古内部之间越来越离心离德,能用自己人还是自己人。

    “赶快放信鸽通知陛下,蒙古人要跑。”在距离此处不足一里左右的一处小山包上,两块平平无奇的石头突然开口说话了,这便是锦衣卫的侦察哨,自几天前发现了蒙古人驻扎于此便钉在这里,观察蒙古人的动向,他们专门配发了朱祁镇从红毛夷哪里搞来的黄铜望远镜,所以可以在较远的地方进行观测。

    而此时大同城外刚刚交战处,民夫拉着火炮已经渐渐走远,吕辉祖率领着三万骑兵,也开始逐渐向大同方向靠拢,此时东方的地平线处爆发出一片鱼肚白。

    于谦此时是最为紧张,因为经过了一夜的高度紧张,随着撤退进入了尾声,反而更加危险,因为大同城头的火炮已经被自己拉了出来野战,所以在他们没有真正踏入大同城时,他们都算不上绝对安全了,毕竟蒙古人以骑兵为主,在他们进城时突然杀出,城门根本来不及关闭,极有可能导致蒙古人突破城门,虽说外围还有三万己方骑兵,但是蒙古人仍让是有极大的迂回空间的。

    而且此时正是黎明时分,刚刚经历了一场高度紧张得围歼战,精神在迅速的松弛下来,此时也正是人最为困乏的时候,所以肉眼可见的庞大队伍的速度在慢慢放缓,没有了半晚出城时的迅速,但是于谦深知大家都是有一层战争迷雾的,没法保证对敌人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毕竟你可以赌赢一百次,但是只要有一次失败,那就是要亲命的。

    于谦心里很急,但是他又毫无办法,他不可能硬逼着民夫强行军,这样做那是自绝于未来。

    所以直到东方的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到头顶时,整只庞大的炮队才完成了全部入城,吕辉祖带领的骑兵也在半个时辰之后归建回城区,至此整场大同反击战,以明军战火数千鞑子首级,炮毙无算,俘敌千余而告终。

    而在北京,朱祁镇也收到了来自沙井侦查哨的传书,寥寥四字:鞑子已退。却让朱祁镇感觉到无比的开心,连带着午饭都多吃了几碗,这让在一旁作陪的刘牧暗暗咋舌,“陛下这是真高兴了呀。”。

    对呀这怎么不让朱祁镇高兴,虽然现在还没收到于谦的战报,但是锦衣卫另一组侦查哨,传来消息,大同城外之敌:死伤无算。

    这些个消息结合起来,便可以看出,于谦打的的确不错,把三万人至少打出了十多万大军的气势,直接逼退蒙古主力,但是朱祁镇也是清醒的,他知道,蒙古人不是不抢了,而是这里太硬了,不想崩坏牙,换个地方抢,至于什么地方,傻子也能猜到,只有雁门关以东,陕西以西的区域了。

    所以朱祁镇在高兴完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兵部下文书给陕西,宁夏,甘肃地区卫所和边军,让他们提高警惕,并且要求尽快将长城之外的居民,撤入长城之内,做到坚壁清野,此消彼长之下,蒙古人今年春天必定不好过,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是对他们战斗力的削减,为明年或者后年的平蒙之战做铺垫。”朱祁镇看着大明疆域图对着被喊过来的兵部尚书说道。

    “当然了,对于内迁的边民,朕从内帑里匀出些钱,刘牧,你挑几个靠谱的锦衣卫把钱运过去,再分发。”朱祁镇又说到,实在不是他不相信文官们,而是他相信如果把这件事交给文官们去办,等到了百姓手里肯定还有,但是第一不会多,第二时间上肯定是晚了许多,毕竟如果有边民死了,那他的那一份钱就会被名正言顺贪污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