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汉高祖,重生港岛从廉署开始 » 53 和记

53 和记

    “李邦,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就这样把九龙仓交出去了?”

    刘栾熊很郁闷,非常不甘心就此罢手。

    九龙仓的收购大战,是刘栾熊人生至此,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了。

    正当他战意正浓的时候,收购战却突然鸣金收兵了。

    他和李邦坐在马会的VIP室里,心有不甘地看着吴光政代表船王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直播。

    “大刘,按照南港岛《公司法》,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则被收购方反收购,会使收购方的计划前功尽弃。现在九仓股票的股价已被炒高,怡和也在反收购,要想增购到51%的水平,必然是一场血战啊。怡和加上惠丰,胜了也是惨胜!”李邦耐心地解释着。

    其实,更重要的原因他没有说出来,周围各种压力已经泰山压顶之势,他只是提前退了一步。

    而且,所有人都不知道,从布局暗中吸纳九龙仓股份的起始,他的真正的目标就不是九龙仓。

    他真正的目标是——和记。

    就像当初狙击九龙建业,换取收购金公主院线。狙击九龙仓,同样只是障眼法。

    拿下九龙仓的股份,去换取和记的股份。

    这才是整盘棋局的杀招。

    十步一算,李邦。

    “放心,我不会让你吃亏的,和记董事会那里我给你留了一个位置。”

    “尽快地把九龙仓的事情收尾,开始和记的收购,这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

    刘栾熊的大脑已经转不过弯了。

    “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已经是南港岛第一流的炒家。自从你李邦踏上舞台,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傻子。”

    刘栾熊喃喃自语。

    “真是看不透啊。”

    …………

    回顾一下整个事件,这场影响南港岛历史的商战,怡和,惠丰,包刚,李超人这些强大的巨人,全都落在了李邦的计算中。

    70年代末的时代大背景,南港岛回归大华国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风光百年的不列颠资本,人心惶惶,大有退意。

    而雄心勃勃的南港岛中资,虎视眈眈,频频发起攻击。

    船王包刚,就是其中之一。

    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不列颠开发北海油田,鹰酱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

    全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

    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船王从油轮闲置,世界性的造船热,推算到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

    于是,先知先觉的船王决定弃舟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之一,就是南港岛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而九龙仓就是船王最佳的选择。

    九龙仓是南港岛最大的货运港,不仅有码头,仓库,还有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

    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

    这对于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何尝不是天作之合?

    在李邦收购九龙仓的行动之前,包刚就已经收购了5%的九龙仓股份。

    老狐狸一直在准备着伺机而动,后发制人,耐心等待着全盘掌控九龙仓的机会。

    而李邦就给了包刚这个机会。

    李邦出乎所有人意料,竟然在市场上暗中收购了30%的九龙仓股份。

    一旦李邦这些股份全部转给包刚,加上包刚原先持有的5%,他的九龙仓股份将达到35%,超过了怡和的20%,成为九龙仓的第一大股东。

    包刚从此可以与怡和洋行正式地公开竞购,只要股份达到51%,资产雄厚的九龙仓从此以后就是船王的家族企业了。

    所以,李邦抛出的30%九龙仓股份诱饵,击中了包刚的要害,这是包刚志在必得的。

    对于包刚来说,他没有李邦那么多的顾虑。

    他是世界船王,政要们的座上宾,收购九龙仓,不会遇到政府方面的阻挠。

    他是南港岛首富,与惠丰的交往史长达二十余年。

    他身任惠丰银行董事,与惠丰的两任大班交好。隐形资产更是不计其数,资金实力,不是李邦这样的暴发户可以比拟的。

    政商关系,人脉,资金全都有。能和怡和抗衡的,在整个南港岛华人商界,也就只有船王了。

    李邦把九龙仓股份转给包刚,既结好了船王,大赚了一笔,也卖了个人情给惠丰大班沈璧,抛掉了一个随时可能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同时最重要的是,包刚可以协助他说服沈璧,说服惠丰董事会,收购在惠丰银行手中的和记9000万股股票。

    包刚和李邦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两位枭雄的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

    …………

    …………

    那么,李邦为什么会看中和记呢?

    和记,南港岛第二大英资洋行。

    和记旗下主要由和记洋行跟黄浦船坞两家公司组成。

    他原来是由英资祈德尊家族控制。这个家族在100多年之前就到中国经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该家族与怡和凯色克家族、太古施淮雅家族、会德丰马灯家族,并列为南港岛英资四大家族。

    鼎盛时期祈德尊家族所控公司高达360间,其中有84间在海外,旗下有黄埔船坞、均益仓、德惠宝洋行及泰和洋行等大公司和许多未上市小公司,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70年代,祈德尊家族开始逐渐放弃南港岛市场,然后到全世界市场去投资,不过因为投资错误,导致亏损连连,负债累累。连续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

    1975年8月,惠丰银行注资和黄1.5亿港元,获得和黄出让的33.65%股权,惠丰成为和黄的最大股东,祈德尊下台,和黄成为一间非家族性集团的公众公司。

    由于祈德尊主政时,集团亏空太大,惠丰托管以后,虽然找了公司医生“维理”做大班,但是和黄的起色并不如人们预想的好,情况十分糟糕。

    惠丰银行一直想把和记给卖出去,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