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帝国的崛起 » 第十七章 磷酸二氢钾

第十七章 磷酸二氢钾

    在炒锅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人们的做菜方式都比较单一,很多食材都不能真正的发挥出它应有的魅力。

    就拿唐朝目前的主要肉食羊肉来说,用古董羹的烹饪方式是很难去除羊肉的膻味的。

    因此,像蘑菇这种不管用什么方式烹饪,它都是鲜美无比的食材就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自然也就供不应求了。

    别说是古代,就算在现代蘑菇也是很多人青睐的食材,甚至有很多人宁愿冒着见小人的风险也要大快朵颐。

    蘑菇美味,人类当然会想方设法去研究怎么才能人工种植。

    不过除了多孔菌目这种易栽培的研究成功之外,伞菌目最早也要到宋朝才有人工栽培的记载。

    “这竹筒洗干净不就好了吗,怎么还要煮一遍?”

    刘玉环不耐烦的把一把枯枝塞进了火炉中,略为抱怨的说到。

    方寻:“别问,到时你就知道了。”

    刘玉环不屑一顾的哼了一声:“让我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如果不能种植出来你那匹马就别想要回了。”

    “是是是。”

    方寻随便的敷衍了一句,拿起竹片把火炉里面已经烧成灰的瓜子壳铲了出来,然后放进旁边的水盆中。

    半刻钟后,除了少量杂物漂浮在水面上之外,剩下的草木灰都已经沉淀到了底部。

    用勺子把漂浮的杂物去除干净,再把里面的液体倒入碗中,就获得了略含杂质的碳酸钾溶液。

    方寻用竹筒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过滤装置,放入竹炭后把碳酸钾溶液过滤一边以提高它们的纯度,最后才把溶液倒入干净的陶罐中煮制。

    当陶罐里面的水分被蒸发干净时,陶罐底下便出现了一层薄薄的结晶,这些结晶就是方寻需要的碳酸钾。

    方寻:“骨粉研磨好了没?”

    “喏。”刘玉环把一碗粉末丢在了方寻面前,如果不是方寻眼疾手快,这碗骨粉肯定是要散落一地了。

    方寻知道刘玉环是觉得他们在做无用功,所以心里有气,当即给对方吃了一个定心丸:“放心,一定能成,如果失败,我不止马匹给你,还留下来给你免费打工半年,这总行了吧?”

    “呐,这是你说的啊,可不许反悔!”脸色多云转晴的刘玉环马上掰着手指头数道:“一个月的月俸是五百文,两个月就是一千文,半年就是三千文,赚了赚了。”

    深知自己不会失败的方寻不再理会白日做梦的刘玉环,拿起骨粉就走出了厨房。

    方寻昨天就让人在厨房外的院子里建了一个熔炉,熔炉中间的斜着插入一根可转动的“7”字形空心铁管。

    铁管下方搭建了一个木架,木架上放有一盘清水。

    这根铁管是单向的,熔炉里的那端已经被铁浆浇灌堵死。

    方寻把骨粉、碳粉和石英石搅拌均匀后倒入铁管里面,然后旋转铁管让管头没入进水中。

    做完这一切,方寻才转身朝着厨房喊到:“掌柜的,帮个忙,把桌子底下的那个木箱拿出来。”

    那个木箱是方寻让木匠制作的鼓风机,在没有煤炭和氧气设备的情况下,光靠木炭可到达不了需要的温度。

    随着气温的升高,水盆也慢慢开始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

    半个时辰后,木盆上面出现了一层白色的晶体——磷。

    磷收集起来起来晒干后放进方寻特制的陶罐中点燃,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经过水化就成为了方寻所需的磷酸。

    把碳酸钾调成百分之三十的溶液,磷酸调成百分之五十,混合加热至一百度,然后经过冷却结晶、离心分离和干燥后,就成了最终产品。

    磷酸二氢钾。

    这是制作菇类培养基的必备材料。

    “熬得差不多了,退火吧。”

    回到厨房时,刘玉环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方寻一看火候差不多了,就让对方把柴火退了出来。

    刘玉环拿出丝巾擦了擦汗,气喘吁吁道:“又是竹子又是树皮的,你究竟想干嘛啊!”

    方寻用筷子夹出里面的树皮和竹筒,然后拿出磷酸二氢钾倒进锅中,一边搅拌一边道:“这是在煮培养基,没有它可养不成蘑菇,也就是你们说的那个什么蕈。”

    把培养基装进沸水消毒过的竹筒中放到一边待其冷却,方寻趁着这个空挡正好可以把蘑菇清理干净备用。

    半刻钟之后,培养基已经冷却完毕,方寻用竹片削成的夹子把蘑菇切片夹进竹筒中,进行母种的培养。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方寻原本是打算把接下来的步骤教会刘玉环,自己再继续赶路。

    不过刘玉环生怕种植不成功,死活都不肯放方寻走。

    也不能说不放,对方的意思是要走可以,把马给留下。

    可廉州到始安的路程骑马都要三天,走路那不得走半个月啊?

    方寻实在是不想受这份苦。

    不过在这里等也不是个办法,因为母种培养出来后,还得移植到培养箱。

    等蘑菇顺利冒头最少也得一个多月,方寻可不想白白浪费这么多时光。

    “要不这样,此地距离白石城也不远,你就随我一同去白石城,我让张城主先帮我把账给结了,你看行不?”

    方寻是那种除非是万不得已,否则都不想欠人情的人,如果不是不给钱就要扣在这里一两个月,方寻也不想找张台借钱,否则一开始方寻就直接说出这个提议了。

    刘玉环扫了方寻一眼,怀疑道:“你认识张城主?”

    方寻点了点头:“认识,就这几百文对方肯定愿意借。”

    自己怎么说也是救了他们一家子的性命,这几百个铜钱都舍不得借的话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那就不用去白石城了。”刘玉环指了指楼上说到:“白石城的二公子就在楼上,我们上去让他一辨真假就是。”

    “刘掌柜,你这是想让本公子辨别何物啊?”

    还没等方寻说话,身后就传来了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方寻转过头一看,是一名穿着白色锦衣的少年,看样子应该也就二十出头。

    方寻并不认识对方,因为当时他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城主张台和小侯爷冯智戴身上,刑场上的其他人方寻并没有留意到。

    不过方寻不认识对方,对方却对方寻印象深刻。

    对方只是看了方寻一眼,就急忙跑了过来,行了一个深揖说到:“小可张继扬,见过恩公!”

    方寻赶紧伸手扶起对方:“张公子无需多礼,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不用挂在心上。”

    刘玉环看了看张继扬,又看了看方寻,片刻后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对着方寻吃惊道:“你就是那个只身一人救下张城主,还把鬼佛芋去掉毒性的仙人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