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帝国的崛起 » 第八十四章 科举的弊端

第八十四章 科举的弊端

    虽然方寻递交折子没一会就离开,但经过刚才的插曲,李世民也没状态再继续写《帝范》了,便向长孙皇后随口的问到:“子童,你觉得方子昂这人如何?”

    李世民本是随意一问,没想到长孙皇后接下来的回答却让他有些吃惊。

    长孙皇后:“妾以为,就算没有之前的种种,就以刚才云阳侯的表现来看,也算得上有贤相之才了。”

    “哦?”李世民疑惑了,问到:“何以见得?”

    长孙皇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李世民身旁,揉捏着李世民的太阳穴轻声反问:“陛下觉得,当前的科举制度如何?”

    长孙皇后指尖传来的轻柔让李世民不自觉的眯着眼睛,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惬意。

    听长孙皇后这样问,便道:“隋炀帝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间,因他的过错而亡的百姓万万之多,但就改善科举制度来看,倒是为平头百姓提供了一条出路。”

    长孙皇后:“今日之前,妾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就在刚才,妾改变了看法。”

    “嗯?”李世民一愣,随即抓着长孙皇后的手拉向自己的怀中,让对方就坐在李世民的腿上:“这又是为何?”

    李世民突如其来的亲热让长孙皇后不由得脸红了红,不过她也没有挣脱,说些什么“光天化日之下成何体统”的话。

    而是顺势躺在李世民的怀中,继续说到:“在此之前,大多数世人的想法,也是认为科举是寒门出头最重要的出路,也是朝廷选拔人才重要的手段,刚才见过云阳侯之后,妾才发现,世人的想法都错了。”

    长孙皇后的话让李世民更困惑了,仔细的回想了一遍刚才方寻从进来到出去说过的每一句话,可还是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让长孙皇后想得这么长远。

    好在长孙皇后也没卖关子,继续说到:“科举制明面上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为寒门弟子提供了一条光宗耀祖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说到底,能沾得科举恩泽的百姓又有几个呢?”

    “给先生的束脩、购买经典的花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此之外,为了考取功名,就必须舍弃一切俗事去专研,如此,家庭又少了一个劳动力,寒窗苦读十年,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还好,如果无所获,对那些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

    “就算排除万难,学有所成了,他们的命运就真的能改变了吗?”

    “按制,寒门科举要五品以上官员推荐方可,回望前朝,通过科举选出的进士不过十来个,在这里面有几个出生寒门?”

    李世民哑然,实在是反驳不了。

    这些进士中,像韦云起、温彦博、王贞等人,哪个是出身寒门的?

    还有房玄龄,本身就是清河房氏出身,更是和寒门不搭边了。

    “而我大唐,从武德五年到现在,又选了几个寒门子弟?”

    长孙皇后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又道:“普通百姓就算考得了功名身负大才了,可要么认命般在乡镇做些小吏,要么也只能依附士族往上爬,也因此,士族的人脉才遍布朝野……”

    李世民也叹道:“是啊,像子昂这样没有任何关系,不依附任何人,靠着自身的逆天之才扬名天下的,从古至今也就出了一个而已。”

    长孙皇后:“正因为他出生寒门,所以了解寒门想要真正的出人头地能有多难,因此他才以这种方法选拔人才,不管出生,不问关系,只要是大唐百姓,都有机会。”

    “而且所出的考题,又大多是生活中的学问,这对于那些为了生活而忙碌的百姓,反而是一种优势。”

    说着,长孙皇后直视着李世民的眼睛,认真道:“科举求的是治国良臣,考题倒也不必像云阳侯如此,不过选拔的制度,倒是可以从中借鉴一二。”

    言之于此,李世民也完全明白了长孙皇后的意思,眼神充满了光亮。

    “如此一来,不止提升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也能从侧面打压了那些望族了。”

    李世民捏了捏长孙皇后的鼻子,柔声道:“娶妻如此,朕之幸也。”

    说着便朝着长孙皇后的红唇吻去,情到深处难自控,手上的动作也放肆了起来,长孙皇后嘤咛一声,提醒道:“二哥,这里是书房……”

    李世民坏笑道:“又有何不可?”

    ……

    从皇宫出来后方寻并没有回府里,直接改道去了工部。

    方寻这次并非有什么需要工部帮忙,而是受段纶之邀,过去和他钓鱼去了。

    段纶其实也不是特别喜欢钓鱼,他的爱好是对弈,所以一般打发时间都是去找长孙无忌、房玄龄几个下围棋。

    只不过杜如晦目前大病初愈,需要一段时间的修养,不太方便打扰。

    而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则奉命前往各大山川名岳祭拜求雨,都不在长安城内,段纶也就只好钓钓鱼消磨一下时间。

    想到灾情,段纶不由得叹出了声。

    方寻:“垂钓本就是养心之事,段大人何故叹气?”

    段纶随即便把关内大旱的事情说了出来。

    这次受灾的地方多达十几个城镇,受灾轻一点的,水位降低影响灌溉,受灾严重的,河水直接干枯,露出了龟裂的河床。

    虽然不至于出现饥荒的情况,但如果这样下去,对于关内明年的收成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到时如果出现商人从中作梗,百姓怕是又得花高价去购买粮食了。

    听段纶说完,方寻苦笑道:“凡人如果真能求雨,历史上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次旱灾了。”

    段纶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个道理谁都懂,圣上懂,长孙大人和房相也懂,但这雨却是无论如何也得去求的。”

    方寻不解道:“这又是为何?”

    段纶解释道:“很简单,百姓不懂。”

    方寻愣了一下,过了一会才明白段纶的意思,不由得叹道:“当官真累。”

    这算不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呢?

    朝廷上下都知道凡人不可能干涉得了天上的事,但灾难来临时却又不得不去做些什么。

    明知道没有用,也得装个样子给百姓看,告诉他们朝廷不是毫无作为。

    在古代,这种秀,不得不作。